春分时节,文化驿站的小花园里,那片从老宅移栽来的纸花又开了。淡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风一吹,像无数张轻盈的剪纸在枝头起舞,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拍照。林晚秋站在花旁,看着孩子们围着花丛追逐打闹,手里握着那把陪伴了她多年的银剪刀,指尖摩挲着柄上的纸花雕刻,心头满是安稳。
这天,剪纸课堂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背着一个旧布包,进门就盯着展示柜里那个刻着“砚”字的木盒,眼眶微微泛红。林晚秋上前招呼,老者才缓缓开口:“我叫沈砚儒,是沈砚山的胞弟。听说这里有她留下的东西,特地从乡下赶过来看看。”
沈砚山——外婆的本名。林晚秋又惊又喜,连忙给老人倒了杯热茶,请他坐下细说。原来,当年外婆为了守护纸术秘典、化解纸人咒,主动与家人断了联系,只偶尔托人给乡下的弟弟捎去几句平安话。沈砚儒一直以为姐姐早已不在人世,直到前段时间看到孙子买来的《纸香》绘本,才认出绘本里的“剪纸奶奶”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姐姐。
“当年姐姐说,纸术若落入恶人之手,会酿成大祸,她必须留下来解决这件事。”沈砚儒从布包里拿出一个泛黄的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本更古老的线装书,“这是我们沈家祖传的《纸术初心录》,不是什么害人的秘典,记录的都是用剪纸驱邪避灾、帮邻里解决难处的法子。姐姐当年带走的,是被人篡改过的残本,真正的初心录,一直被我藏在乡下。”
林晚秋接过《纸术初心录》,书页已经有些脆化,上面的字迹却清晰有力,开篇第一句便是:“纸术之根,在‘善’不在‘术’;剪纸之魂,在‘心’不在‘形’。”她翻到其中一页,看到外婆年轻时的笔记——原来,当年外婆学纸术,是因为村里有孩子总被噩梦缠身,她剪了“安睡符”贴在孩子床头,竟真的让孩子睡安稳了。从那以后,她便用剪纸帮村民解决各种小麻烦,成了村里人人尊敬的“剪纸姑娘”。
“姐姐总说,剪纸不是为了炫耀手艺,是为了给人添几分安心。”沈砚儒看着绘本上外婆的照片,声音有些哽咽,“看到她的心意被你们延续下来,我这心里,总算是踏实了。”
林晚秋把《纸术初心录》小心翼翼地收好,决定把书中的内容融入剪纸课堂。她挑选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善意剪纸”技法,比如剪“平安结”送给独居老人,剪“驱霉花”贴在刚搬新家的邻居门上,剪“祈福灯”挂在驿站门口,给路人带去一份安心。
消息传开后,来驿站求“善意剪纸”的人越来越多。有年轻妈妈来剪“健康符”,希望生病的孩子早日康复;有学生来剪“静心鸢”,想在考试前平复心情;还有出门务工的人来剪“归乡雁”,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林晚秋和学员们一起,把剪好的纸艺一一送到大家手中,每张剪纸里都藏着一句暖心的话,比如“愿你夜里有灯,梦里有甜”“前路有风,亦有花香”。
这天,那个曾用邪术剪纸的年轻人——如今大家都叫他阿明,捧着一沓剪好的“护学符”来找林晚秋:“林老师,附近小学的孩子们上下学要走一条窄巷子,我剪了这些符,想贴在巷子口,让家长们放心些。”他剪的符,不再是诡异的朱砂图案,而是用彩纸剪的小太阳和小树苗,透着满满的朝气。
林晚秋看着阿明,笑着点头:“你看,这样用手艺帮人,是不是比搞那些歪门邪道踏实多了?”
阿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以前总想着靠纸术‘出人头地’,现在才明白,能让别人心里暖和,才是最了不起的事。”
没过多久,驿站收到了小学家长们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纸暖人心,艺传善意”。林晚秋把锦旗挂在展示柜旁,和外婆的老照片、《纸术初心录》放在一起。沈砚儒来驿站时,看到锦旗,又看了看课堂上热闹的场景,笑着对林晚秋说:“姐姐当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沈家的纸术,总算找回了初心。”
入夏后的一个傍晚,林晚秋坐在驿站的窗边,看着夕阳透过纸花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她拿出银剪刀,铺开一张素白的纸,慢慢剪了起来。这次,她剪的是一幅小小的“百福图”,画面里,老人、孩子、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不同的剪纸,空中飘着无数纸花,每一朵花心里都藏着一个“善”字。
剪完最后一刀,她抬头看向窗外,发现沈砚儒正站在花旁,和阿明一起教孩子们辨认纸花的品种。夕阳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孩子们的笑声、剪纸的“沙沙”声、风吹纸花的“簌簌”声,交织成一首温柔的歌。
林晚秋握着手中的“百福图”,突然觉得,外婆留下的“纸术”,早已超越了手艺本身。它不是秘典里的咒语,不是红纸盒里的咒怨,而是藏在剪纸里的初心——用最朴素的纸,传递最纯粹的善,让每个被纸香拂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与安心。
夜深了,驿站的灯还亮着。展示柜里,《纸术初心录》和《纸香》绘本并排摆放,银剪刀静静地躺在一旁,柄上的纸花雕刻,在灯光下像是活了过来,映照着柜子上那行被无数人记住的字:“纸会旧,善长存;术会老,心不变。”(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