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朝天三炷香

    北武当山庙的特别军事会议开得相当热烈,当夜还将娜嘎、华筝、刘飞龙、闫晗、马宏玫紧急“抓来”参与部分议题的讨论。

    最终的决定是:放弃拒止之策,改为主动撤退,保留有生力量,伺机再夺回金城。

    由于汉军此次攻打金城属国的兵力多达十万,远超我方三万金城守军三倍有余。

    且主帅赵充国深谋远虑,“先计而后战”,善于用兵,身经百战,其麾下四万铁骑更是此次会战的精锐,骁勇异常,实难对付。

    另迁升侍中许延寿为强弩将军,统辖三万军马作为先锋。

    据可靠情报,此次战役乃是宣帝即位后,于与霍光集团的权力角逐中奋力谋取的一次展现契机,因此汉宣帝必定会全力支持。此外,亦是为了给宣帝的大舅子许延寿博取战功,以期日后封侯,其余众人皆为陪衬,就连主帅赵充国也不例外。

    霍光集团之所以此时做出让步,是因为汉宣帝在先皇后许平君被毒杀事件上选择了隐忍,并最终让步同意霍成君当皇后,他们不想逼人太甚,也不敢欺人太甚。

    宣帝又命高平城守将李小龙为破羌将军,率部作为预备队,兼负押运粮草和兵器之责。

    李小龙其祖父为汉文帝近卫武骑常侍李蔡,也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堂弟。

    李蔡,汉景帝时,屡立功劳,位至二千石。汉武帝时,担任代相。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册封乐安侯,累迁御史大夫。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出任丞相,颇有政绩。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涉嫌侵占汉景帝园寝的空地,坐罪问罪,自杀而死。

    李小龙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受到牵连,虽未遭灭族之祸,但爵位被剥夺,且遭弃用。直至宣帝即位,方重新起用。他曾参与五路围剿北匈奴的汉匈大战,实乃一员猛将。

    李小龙对此次作战机遇满怀期待,欲借此向宣帝证明自身能力并表露忠心,故而必定全力以赴,拼死一搏。

    是故汉军其势太盛,倘若正面交锋,坚守城池,我方恐有全军覆没之险。

    帝贺于军事战略上的核心思想乃是“能胜则战,不胜则退”,故而他下令暂且避开汉军强盛之锋芒,主动撤退,保存有生力量,待汉军主力退回高平城后,再伺机歼灭金城守敌,夺回金城。

    相应的军事部署如下:

    姚铁明率所部1.8万人退至青城古镇,以“深挖洞、广积粮”的青城古镇为中心,化整为零,再回原占山为王的山头打“游击战”;

    杨雄率所部1.2万人退至西平亭,如果西平亭也守不住,则退至原先零羌老巢之西海三山(大通山、日月山、南山)打“运动战”。

    孔姚军调任北川府总兵,率5千府兵坚守北川烟云洞。

    关于金城属国现在8万户民众的撤退方案如下:

    两万户民众随姚铁明所部撤退至青城古镇地下城堡及各山头;两万户民众随杨雄所部撤退至西平亭及瞿昙祖地;

    两万户民众经景泰抵达中卫沙坡头,由马宏玫的特战大队接应至鸽子山,而后再至石嘴山军镇新居民安置点的幸福小区;

    姚氏族群的一万户民众按原计划有序迁徙至尚属荒凉的武威郡老山一带(即后来的“凉州”地区),开垦土地并建设之,以壮大姚氏豪族力量;

    已融入原土著住民的五千户民众,配合潜伏于金城各地的一千人的烟云卫,安定下来,日后将作为夺回金城的内应;

    另外五千户民众,此前已按计划潜伏于赵充国一脉在金城的族人所在的令居县,保持现状不变,同时注意与赵充国的族人继续维系良好关系,以便能够长期在当地安居乐业,日后也将作为夺回金城的内应。

    对于韩红所提之破坏计划,当予以批准并付诸实施。

    即遣余下千人之烟云卫,前往高平城大肆搞破坏,包括但不限于暗杀汉军军官、纵火焚烧粮草,以延缓汉军自高平城进击之时间。同时,前往陇山“成纪”,拘捕赵充国支脉之族人及李小龙之宗亲,以挫其战斗之决心。

    当会议进行至 6 月 8 日深夜,众人在休憩之际,正品味着娜菌王妃的紫蘑菇面,此时,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文书,如一道惊雷,划破了夜的宁静。

    帝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缓缓地将那封信笺打开,目光急切地扫过上面的文字。

    然而,当他看清楚信中的内容时,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如纸。

    原来,这竟是梅红衣在临终之前写下的绝笔信,她表示此生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再见帝贺一面。

    帝贺呆呆地望着手中的信纸,眼眶渐渐泛红,泪水不受控制地在眼角打转。

    突然,他感到喉咙一阵腥甜,“噗”的一声,竟然当场喷出了一口殷红的鲜血!

    那猩红的血液溅落在地上,仿佛一朵盛开的彼岸花,凄美而又令人心碎。

    帝贺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悔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如今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他所能做的,仅仅只是去见她最后一面。这种无力感如同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让他几乎无法呼吸。

    帝贺并不知道的是,梅红衣临盆之时,遭遇霍光派遣的多路杀手追杀,其势甚猛,致使胎气大动,母子性命堪忧。

    幸而有风儿娘、李丙辰剑客、徐惠蛄、王重阳等人舍生忘死,奋力相救,又得白妙子转赠袁天师的五色羽衣之助,方得逃脱险境。

    然自生产之后,其便饱受产后抑郁症之苦,如影随形,身心俱疲。时光荏苒,病情日重,终至病入膏肓之境。

    就在这生命垂危的时刻,梅红衣终于松口,表示愿意再见刘贺最后一面。

    风儿娘长舒一口气之后,赶紧让李丙辰联系上袁承志,袁承志则立即下令启动唯有在最为紧急的关头才能动用的昌邑暗卫、侠客山庄、烟云卫以及禹羌山庄联合行动之八百里暗桩、暗线加急传书。

    一时间,整个帝贺江湖都因这一命令而动起来,无数道身影穿梭于山林之间,传递着关乎生死的信息。

    收到消息后的刘贺当即决定,此次朝议,未决之事一决于明堂和娜菌王妃,即毫不犹豫地与梅超风一同跨上骏马,如疾风般向着“白水”疾驰而去。

    他们一路狂奔,马蹄声响彻云霄,仿佛要将这天地间所有的阻碍都踏碎。沿途的风景飞速后退,但没日没夜赶路的刘贺和梅超风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见到梅红衣!

    刘贺赶到之时,梅红衣已瘦得不成人形,脸色惨白如纸,唯有那双眼睛还透着一丝往昔的神韵。

    刘贺冲进屋内,看到这般模样的梅红衣,脚步猛地一顿,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红衣……”他的声音沙哑而颤抖。梅红衣微微抬眼,嘴角勉强扯出一抹苦笑。

    刘贺缓缓走到床边,跪坐下来,握住梅红衣冰冷的手。

    “我来晚了。”刘贺泣不成声。

    梅红衣轻轻摇了摇头,气若游丝道:“不怪你。”

    刘贺满心都是悔恨,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再看如今濒死的爱人,只觉心如刀绞。

    梅红衣努力抬起另一只手,想要触摸刘贺的脸,却半途无力垂下。“此生……缘尽……”说完这句,梅红衣缓缓闭上了眼睛。

    就是那仅存的、微弱得仿佛风一吹就会消散的这口气啊!

    它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成为了她生命最后的希望与执念。而这份执念便是——无论如何都要再见大刘哥哥一面!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坚定到令人动容的信念和渴望,她竟然顽强地支撑了整整半个月之久。

    这期间,无数次病魔的折磨,身体的剧痛,都未能将她打倒;无数个艰难困苦的时刻,孤独无助的黑夜,也没有让她放弃心中的坚持。

    因为在她心底深处,始终燃烧着对再次见到大刘哥哥的热切期盼之火。

    然而就在她亲眼目睹大刘哥哥现身的那一瞬间,原本紧绷着的一口气突然松懈下来。仿佛一直支撑着她的最后一丝力量也随之消散殆尽,而她的生命之光,也就在这一刻悄然熄灭了。

    她知道大刘哥哥会像爱她一样爱他们的爱情结晶刘中国的,她此生就没有遗憾了,其他的遗愿她都交待风儿娘和田紫苏了。

    刘贺抱紧梅红衣逐渐冰冷的身体,仰天悲嚎,那声音满是失去挚爱后的痛苦与绝望,在这小小的房间内久久回荡。

    现今思及,昔日现世刘贺于《五月与安然》开篇梦中所见画像中,仅存空洞人影者,乃梅红衣也。而那一大一小端坐床边者,实乃梅红衣的贴身侍女田紫苏与梅红衣和帝贺的唯一血脉刘中国。

    梅红衣逝于公元前 71 年 6月 24 日龙时。其不施粉黛,人淡如菊,于帝贺怀中安然离世。

    遂遵其遗愿,葬于贺与红衣此生再次初初相见之泸沽湖的雏菊花丛,棺椁内置贺与红衣之结发,待刘贺百年后,迁墓与之合葬。

    红衣殁之日,刘贺复吐一口老血,其阳命每吐一口老血,阳寿便减十年。

    由于梅红衣笃信道教,遂依循摩梭族传统习俗并结合道家仪轨,于8月12日龙时,举办葬礼事宜。

    道教笃信,香乃人与神明交流之桥梁,香烟袅袅可将祈愿传至神明。

    于道教文化而言,烧三炷香乃重要之仪式。

    三支香分别寓意道教之“三宝”:道宝、经宝、师宝。道宝象征道之真谛,经宝代表道之经典,师宝意味道之传承。烧香之际,信徒借这三支香抒发对三宝之敬仰与追求。

    三支香亦代表道教之至高神祇“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此三位祖师各自象征宇宙之起源、智慧与道德,烧香乃对其之尊崇与膜拜。

    三支香更象征“三才”:天、地、人。烧香时,三支香齐整地插于香炉中,意寓天地人三才之和谐与平衡,表达对自然与生命之敬畏。

    宗政明月、阿嘎、娜嘎、阿布与娜菌亦随后而至,前来祭拜。梅红衣不但是刘贺的嫡妻,更是摩梭族的圣女,他们理应前来送她最后一程。

    刘飞龙也想来,但闫晗十月怀胎已近临盆,且马宏玫也有九个月身孕,他应该留下来照顾两位孕妇。

    也想一同前往拜祭的韩晓健被娜菌王妃拦下来了,一是年迈的他必不耐高强度的长途奔波,二是新夏朝的国事离不开他。

    最后娜菌王妃拍板决定,由梁清波代表韩晓健、闫国庆代表刘飞龙前往拜祭。

    当帝贺伸出微微颤抖的双手,缓缓地接过宗政明月递过来的那三支散发着清幽香气的香时,帝贺的清泪不禁潸然而下,贺与红衣的今生情缘真是坎坷多难,可谓是一世风雨,一世清泪。

    在那如轻纱般缥缈的烟雾之中,一个熟悉而又令人心碎的身影若隐若现——那是红衣,她身着一袭鲜艳如火的长裙,嘴角挂着一抹浅浅的、却足以温暖人心的笑容。

    望着这虚幻的景象,帝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起来,一滴晶莹的清泪顺着他那刚毅的脸颊悄然滑落,没入雏菊花丛中。

    回想起与红衣相识相知相爱的点点滴滴,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悲伤。

    梅红衣就算是失忆也不曾忘记大刘哥哥,但他们之间的今生情缘就如同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旅程,一路上布满了荆棘与坎坷。

    曾经,他们一同躺在格姆女神山的山巅用亲吻和热恋描绘泸沽湖的云与海;漫步于桃花源古镇春花烂漫的小径,种桃种李种春风,享受着如烟的雨丝轻拂面庞的温柔;也曾并肩坐在夏夜静谧的拉市海,为他们的孩子向远方的玉龙雪山祈福;执子之手,携漫天飞舞的萤火,在青城山仰望着璀璨星空,诉说彼此的心事。

    然而,命运却总是戏弄有情之人,诸般磨难纷至沓来,尤其是将梅红衣屡屡推入痛苦的无底深渊,而刘贺轻信了李丙辰转述的善意的谎言,对此却浑然不觉,只道她是为了守护他们之间的唯一血脉刘中国才隐匿起来,不肯与他相见。

    他虽踏遍万水千山,却始终寻她不得,故而也错失了助她战胜病魔的良机,他懊悔至极:如今红衣人都没了,当初我要那帝位做甚?!

    如今,帝贺手握着这朝天的三炷香,仿佛能感受到红衣残留的气息。那缕淡淡的米兰香,宛如红衣温柔的呢喃,萦绕在他的心间挥之不去。

    他默默地凝视着烟雾中的幻影,任由泪水肆意流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稍稍缓解内心深处那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的思念之情。

    他记得,在那个烟雨朦胧的时刻,他静静地站在红衣所居的花楼之上,目光遥遥望向远方那片神秘而美丽的泸沽湖。彼时,湖面被一层薄薄的雾气所笼罩,宛如一幅水墨画般淡雅。

    突然,他注意到有三道若隐若现的烟柱正沿着湖水徐徐升腾而起。这烟柱纤细而飘渺,仿佛是从湖底深处缓缓升起的精灵。

    红衣轻声告诉他,传说中的泸沽湖乃是由格姆女神的泪水幻化而成,而眼前这三道烟柱正是她悲伤的泪水蒸腾上天,将要直达月宫。据说,格姆女神居住在遥远的月宫中,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后来,当他们并肩躺在格姆女神山的顶峰时,红衣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轻轻地说道:“我真希望自己在离世之后,也能够像那‘朝天三炷香’一样,升上月宫,与格姆女神相伴。”微风拂过,她的发丝轻轻飘动,那一刻,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帝贺将三炷香插入香炉,眼神中满是虔诚与哀伤。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道奇异的光芒从天而降,直直照在梅红衣的墓穴之上。众人惊愕不已,只见那光芒中似有影像闪动,隐隐是梅红衣的模样。

    帝贺瞪大了眼睛,口中喃喃自语:“红衣……”那影像竟缓缓开口:“大刘哥哥,莫要过度哀伤,红衣此去并非永别。”

    帝贺激动得向前几步,想要触碰那光影却扑了个空。

    “我在月宫等待重逢之日,你定要好生照顾自己与中国。”梅红衣的声音空灵而悠远。帝贺连连点头,泪水仍不断落下。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说这是帝贺或众人的幻觉,还是红衣真的升入了月宫?那么南天门计划是否与登陆月宫有关系呢?请将您的想法以“故事”的方式发表于本书的读圈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蓝鸮之恋不错,请把《蓝鸮之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蓝鸮之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