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月出嫁之后,桃源村的风都显得轻快了起来,村里也迎来了一段平静而忙碌的日子。
转眼就到了五月底,夏意渐浓,万物勃发。
四海奇珍坊正步入一个口碑快速上升的时期,名声不仅传进了京城各商行的掌柜耳朵里甚至传到了邻近的州县,导致奇珍坊的月利润从之前的三千两,稳步攀升到了四千两。
但这并非利润空间的极限,而是受限于李月兰目前能周转的资金。
万界商品的进货价虽然不算贵,但平日里李月兰在小黄车上架的竹编工艺品和自产的农副产品所产生的收益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进货资金周转。
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依赖于她在直播间和短视频的收益来填补。
这也造成了一个甜蜜又棘手的问题——李月兰账上的银票数目越来越大,厚厚一沓,看着喜人,却暂时还没找到一个完美、高效且合理合规的渠道,将这些银票大规模地兑换成合适的古代商品,再上架到小黄车转换成人民币。
毕竟,从科技角度,现代的货物的确是比古代的货物性价比更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总有些讲究火候与用心的行当,是冰冷机器难以替代的。就像再精密的恒温烤箱,也复刻不出柴火土灶里那缕带着松木清香的锅气,再标准的工业配方,也调配不出老师傅凭借数十年经验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功夫,这些需要时间与耐心慢慢滋养的韵味,正是现代科技洪流中最为珍贵的孤岛。
而李月兰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即将被时代遗忘的"慢功夫",变成她独一无二的致富经。
所以,李月兰对手里的银票如何转换成为人民币这件事早已有了长远的规划。
除了催促张秋笙扩大竹编队伍,增加诸如竹编猫窝、宠物玩具这类在现代社会颇受欢迎的新式商品之外,她还酝酿着一个更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变现计划。
她盘算着,等清川河那座令人瞩目的多功能大水车建好,村里的磨坊也随之建立起来,她就可以请人专门收购茶籽、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榨取纯天然的山茶油、菜籽油。
这种无添加、古法压榨的食用油,在现代社会是紧俏货,挂上小黄车根本不愁卖。
桃溪村那几十亩荷塘已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碧绿,再过些时日,荷花绽放,莲藕成熟,那更是宝藏。
她可以收购莲藕,加工成古法藕粉。与现代机器离心甩干做出的藕粉不同,纯手工、经过自然沉淀和晾晒的古法藕粉,冲泡后拉丝能高达两米,而且自带淡淡的荷花清香,品质绝非工业产品可比。
荷叶也能利用起来,制作荷叶茶。现代大型热风烘干设备容易快速破坏叶绿素,导致荷叶茶青草味重,而古代纯人工的柴火蒸青配合低温慢烘,能最大程度保留荷叶的清香,入口是独特的“粽叶与荷香”复合香气。
再等莲子成熟,还能开发非油炸、零添加的莲子脆,口感轻咬即碎,回甘明显,绝对能成为健康零食界的新宠。
不仅仅是荷塘,桃溪村的鱼塘里那些在活水中慢养、肉质紧实的鱼,也可以做成高蛋白、低脂肪的古法鱼干。
现代工艺制作的鱼干往往蛋白质变性严重,口感偏柴,而半干状态、只需简单蒸煮即食的古法鱼干,不仅没有腥味,营养保留更完善,一定能吸引大批健身和注重健康饮食的消费者。
李月兰越想越觉得这条路可行,关键在于,这里的人工成本太便宜了!
只要培养好自己的一批技术娴熟的“娘子军”,建立起标准化的手工流程,那么以后光是在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她就能占据绝对的价格和品质优势,到时候直播制作过程,定能将这些纯天然、无添加的古法农副食品在小黄车上卖爆!
这样一来,不仅能解决银票兑换和资金周转的问题,还能给村里的妇女们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双赢。
李月兰光是想想这场面,就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桃源牌”古法食品供不应求的火爆场面,竟也有些期待大水车能快些建好,村里的磨坊也能快快的建起来。
李月兰在琢磨她的“小黄车”变现大计,谢广福这边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整个桃源村在他的指挥下,仿佛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工地。
砖厂这边已经进入了高速运转且有库存的良好状态。
汉子们日夜轮班,二十窑青砖按照二十天的烧制周期,被分配成了一天能出一窑青砖的节奏,不再像以前一样一次性出窑,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不过来。
现在这样的节奏,一天一窑青砖,昨日八号窑刚完成出窑工作,今日就轮到九号窑出窑,汉子们每天都有活干,又不至于手忙脚乱。
青砖一窑接一窑地出,一半送到村里起房子,一半在仓库里堆成了小山,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谢秋实也接了好几个青砖的订单,村里的牛马车站每次在接到青砖订单的时候总会格外的忙碌,要负责装车,送货,卸货,王老五那边又开始挠头了。
瓦窑这边的烧制也很顺利,不仅能满足村民自用的需求,也能存起来一部分做库存。
而在现在砖瓦厂的汉子们唯一期盼的就是清川河的大水车赶紧启用,到时候实现了自动提水、供水,他们就能彻底解放被扁担磨破无数次的双肩。
这段时间,“桃源施工队”也很忙碌,除了正在全力冲刺的淮月楼项目,他们还接下了村里五六家新房子的承建工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谢里正家,他手里拿着谢广福设计好的图纸却迟迟不肯动工,就是想请桃园施工队亲自帮他起房子。
有些买了材料却等不及的人家,已经开始自己请人动工了。
请的多是之前建砖厂时锻炼出来的业余工匠,打个地基、砌个砖墙、上个房梁这些基础活还能应付,但一旦遇到复杂点的结构问题或者疑难杂症,就抓瞎了,只能跑到淮月楼的工地上,逮着空闲的谢三河或者其他施工队专业人员请教。
不得不说,“桃源施工队”成立两个多月以来,在谢广福“两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的密集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下,进步神速。
瓦工、木工、泥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合格建筑工。
由他们去指导村里那些“半桶水”的建房队伍,简直是绰绰有余。当然,实在遇到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最终还是得劳烦谢广福这位总工程师出马。
说到淮月楼,原本预计七月初完工,但沈砚资金给得足,谢广福调度有力,工人们干劲也高,工期硬是被压缩到了六月中旬。
目前,淮月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工,气势初显,正在进行屋面铺瓦和内部空间的隔断装修。
再有半个多月,这座凝聚了众人心血的精美建筑就能惊艳亮相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