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样的周惠敏,陈文彬就特别生气。
他粗暴的拉着周惠敏到边上一家服装店,不顾周惠敏的拒绝,态度蛮横的给她买套新裙子换上。
半道上路过一家咖啡店,又进去买杯热咖啡给她。
雨还在下,
两人到了周惠敏所住的邨屋附近,她接过陈文彬肩上属于自己的包,然后有些不舍的说句拜拜。
“伞拿着,这次别淋湿了,不然真要感冒。”陈文彬将伞伸过去,明明是一句关心的话,却用凶巴巴的语气说道。
周惠敏把手背在身后,连连摇头:“不用,我到家,你拿着吧!”
说完,好似害怕陈文彬这个‘恶人’又要凶自己,她拔腿就跑进邨屋。
陈文彬看着她消失的背影,然后转身坐上回九龙塘的巴士。
回来的时候也没去徐客家蹭饭,在外面简单对付一口,就回出租屋写作。
第二天,陈文彬上午在家继续写小说,下午去陪周惠敏练歌。
中间,他还抽空去买了一把吉他。
时间匆匆忙忙走过,
几天后,《精绝古城》的初稿基本上算是写完。
修修改改又是一天,
陈文彬带着复印好的初稿赶往《新报》。
“小友先坐会,喝点茶。”
接到手稿,尹志伟就迫不及待的翻看。
他看稿的速度很快,约莫两个钟头不到就把这份约莫25万字的稿子过了一遍。
他强忍着回过头再次细嚼的冲动,轻柔地抚平纸页卷起的一角,嘴里念叨道:
“真可谓奇书,此书一出必将成为开宗立派之作。”
尹志伟如同看一部瑰宝,再次抬头看向陈文彬时,发现对方不知何时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难道这个世界真有生而知之者?”
见此情形,他在心里不禁暗自怀疑,这部小说真的是否出自眼前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之手?
想到这几日自己打听来的信息,尹志伟又把这份怀疑减去几分。
陈文彬的曾祖父曾在内地在朝为官,祖父也是学问家,书香门第之后,
即便家道中落,底蕴还在。
而且,祖辈中说不准有人真的知晓风水之术,留下来一两部残本保留下来也不无这种可能。
耳濡目染之下,
再在陈文彬长大以后获取的一些关于内地的消息,
如此,才成就这部“奇诡之作”。
看完这一卷的内容,哪怕只是粗略的过一遍,尹志伟也不怀疑这部小说会成为新的流派开宗之作。
要知道,即便是金镛,在“新派武侠”也称不上开山鼻祖,
最多算是集大成者。
想到一部新的流派就要在自己的推动下问世,尹志伟再也按耐不住的走出办公室,把这份手稿交由审核部门加紧审核。
然后又着急忙慌的通知其他部门。
他要在三天之内,让这部小说问世。
这番举动自然惊动《新报》的老板罗斌。
“尹兄这是准备要将报社一并打包带走吗?怎么也没人通知我一声,我也好搭把手,哈哈哈....”
罗斌满面笑容的走向尹志伟,
《新报》能有今日这番气象,自己这位总编功不可没。
所以,前几日他知道尹志伟给一个新人作家开到千字80的天价时,也没有多想。
只是没想到,尹志伟会这么看重,直接让整个报社都配合起来。
“罗生,你来的正好,走走走,去你办公室。”
尹志伟没太在意罗斌的调侃,而是拿着刚刚复印好的手稿,直接拉着罗斌去往他的办公室。
然后,三言两语的将自己对这部小说评价说了出来。
罗斌将泡好的茶递过去,很是惊讶道:“尹兄,我不是怀疑你的眼光,你确定你口中的这部新流派是出自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之手?”
尹志伟啜抿了口茶:“陈文统先生在写《龙虎斗京华》时,我记得也不过才30岁吧。”
“这.....”罗斌震惊的茶杯都快端不稳,不可置信道:“此人,真如此了得?”
陈文统也就是梁羽生,这部‘新派武侠’的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就是梁羽生在《大公报》任职编辑时创作而出。
次年,同为《大公报》一位姓查的编辑,受到梁羽生的影响,以‘金镛’为笔名,创作出人生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尹志伟把对方比作梁羽生,可想而知对于罗斌来讲有多大震惊。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眼所见。”
尹志伟将书稿推到罗斌跟前,又道:“这位小友在我办公室休息,罗生中午有空,不妨一道去‘莲香居’吃顿便饭。”
“好!”
罗斌强忍着继续问下去的冲动,翻开了眼前这部小说。
.......
“真舒服!”
陈文彬慵懒的从沙发上坐起身,伸了个长长的懒腰。
“还得是年轻好呀。”
这几天,他又是赶稿,又是抽空去陪小犹太练歌,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
换成前世那副被酒色.....不对,被时光摧残的身子,早就累趴下。
“咕咕咕——”
肚子发出一阵饥饿声,陈文彬摸摸肚皮,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冷却的茶咕噜噜的喝完。
感觉还是不顶饿,又端起桌上那盘糕点边吃,边朝着办公室外走去。
“哈哈,小友休息好了。”
在办公区域忙活的尹志伟,一抬头就看见靠在门栏边的陈文彬,以及他手中的那盘糕点,他笑道:
“刚好也到饭点,小友稍等片刻。”
说完,就跟编辑交代一句,然后朝着楼上罗斌的办公室走去。
约莫半个钟头,
一行人出现在“莲香居”二楼的包厢。
来的不仅仅只是《新报》的老板罗斌,还有负责与陈文彬做对接的编辑。
尹志伟毕竟是报社的总编,哪怕他再看好陈文彬这部小说,也不能专门盯着。
饭桌上,互相寒暄几句。
跟着,在尹志伟的引导下,聊起陈文彬这部小说,以及关于他离奇的“经历”。
陈文彬明白尹志伟的好意,也就没有隐瞒什么。
说到底,这部小说有太多地方与陈文彬本人的身份和经历不符。
特别是书中对内地的一些描写。
说句不客气的话,哪怕让金镛去写,他也未必能写的如此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内地。
好在陈文彬的家世给了他很好的借口,加上他港大中文系这层身份,
也勉强解释的通。
用尹志伟的话来讲,这叫家学渊源。
罗斌听完陈文彬的讲述,同他碰了杯酒,先是感慨了几句客套话,
然后又问道:“我听尹兄讲,这部小说第一卷名叫《精绝古城》,不知书名叫什么?”
陈文彬愣了下,失笑道:“抱歉,怪我没有写明。”
他沉吟了会,在众人的期盼中,说道:“人点烛,鬼吹灯,鸡鸣灯灭不摸金,不如就叫《鬼吹灯》吧。”
“鬼吹灯?”
几人细细品味片刻,尹志伟先一步赞叹道:
“好一句,‘人点烛,鬼吹灯,鸡鸣灯灭不摸金’。豫才先生的《长明灯》里,被人称为疯子的村民以吹‘灯’来打破旧秩序封建迷信,视为启蒙者的呐喊。”
“而小友笔下的‘灯灭’却是盗墓者对生死界限的试探,两者之间虽主题迥异,但都是通过‘灯’的熄灭表达对既有规则的挑战。”
在此之前,尹志伟也对这部盗墓题材的小说书名有过想法。
现在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只感觉再也没有比这更适合的。
而在尹志伟话音刚落,那位与陈文彬对接的中年编辑,也跟着点头接话道:
“杜少陵的《移居公安山馆》诗曰: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
“这句‘鬼吹灯’用在这里,除去惊悚之外还增添了一层雅趣。鬼吹灯的书名,确实很贴切。”
要不得说是文化人,张口就来段引经据典,听的陈文彬是一愣一愣的,他在心里不禁暗暗提醒自己:
“这以后还是少在这类文化人面前装逼。”
酒足饭饱,
接下来就是签约.....(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