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番外5 双胞胎成长之路

    院角的小树苗蹿高半丈,年轮悄悄添了几圈。

    赵穆清与方攸宁这对龙凤胎,转眼已到上小学的年纪。

    他们就读的学校,并非寻常之地,而是隐于京城静谧之处、门禁森严的干部子弟学校。

    红墙碧瓦掩映于葱郁林木间,看似寻常,却汇聚着一批身份背景特殊的孩子。

    这里的教育理念自成一体,除扎实学科基础外,更注重视野、思维与格局的塑造。

    两个孩子完美承袭了父母的基因。

    妹妹方攸宁,小小年纪眉目间已初具母亲方允那种明媚大气的神采。

    一双黑亮的眼睛灵动慧黠,反应敏捷,尤其在需要快速决断和空间想象的领域展现出惊人天赋。

    哥哥赵穆清则愈发像父亲赵廷文,容貌清俊,性情沉静,善于观察思考,言语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对抽象复杂的概念领悟力极强。

    赵廷文和方允对儿女的天资深感欣慰,却也并未急于催迫。

    在发现两个孩子对现有课程确实“吃不饱”后,经过谨慎评估和与孩子的沟通,顺其自然地支持了他们跳级的申请。

    于是,年仅六岁多的兄妹俩,背着略显宽大的书包,直接步入了三年级的课堂。

    然而,校园的学习仅是他们成长的一隅。

    真正的“精英教育”,更多渗透在假期与周末的各类安排中。

    他们的家庭背景为他们打开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门,而他们自身的聪慧,也让他们能够理解并吸收这些远超同龄人认知范畴的知识。

    方攸宁自幼对军事怀有浓厚兴趣,这令大伯赵廷琛格外欣喜。

    她七岁那年,第一次被带至京郊某军事科研单位参观。

    巨大的风洞实验室、轰鸣的测试平台、屏幕上流动的复杂数据……非但没让她畏惧,反而令她双眼发亮。

    起初研究人员只当她是个孩子,拿出简单模型讲解,她却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仰头发问:

    “这个峰值波动是因为进气效率不够吗?”

    一语既出,让在场的一位老工程师惊讶得推了推眼镜。

    自此,这成了她寒暑假的常态。

    有时去航天某院看卫星模型,有时赴舰船所了解流体力学,有时又出现在电子对抗实验室,聆听前沿信息战理念。

    她从不走马观花,总是带着思考观察、提问。

    除了智力拓展,体能和意志的训练同样重要。

    她的假期里有固定的“体育课”。

    教练是经严格筛选的退役特种兵,训练场位于西山脚下。

    内容从基础体能、格斗擒拿,到野外定向乃至简易战术配合,不一而足。

    方允曾有些心疼,赵廷文却坚持:

    “赵家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该有韧劲。不求成高手,但要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

    这天,在西山某高保密训练馆内。

    方攸宁正和几个年纪相仿、同样来自背景特殊家庭的孩子一起进行格斗对抗训练。

    她穿着合身的训练服,小脸绷得紧紧的,眼神专注。

    轮到她对练时,教练看了看名单,叫出了一个名字:“盛秉均。”

    一个高她半头、十岁左右的男孩应声出列。

    他是盛书记家的小儿子,眉宇间已带英气,神态却带着点这个年纪男孩常有的、面对女生时故作老成的别扭。

    盛秉均看了看对面站着的、明显比他小一圈也矮一截的方攸宁,皱了皱眉,直接转头对教练说:

    “报告教练,我不和女生打。”

    语气里倒没有恶意,只是觉得胜之不武,甚至有点麻烦。

    这话瞬间点燃了方攸宁的好胜心。

    她本来还挺平静,一听这话,小眉毛立刻竖了起来。

    “喂!盛秉均!”

    她清脆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服气,上前一步,仰头看着他:

    “你看不起女生?怕输了丢脸是不是?”

    盛秉均被她说得一噎,脸微微发红:“谁怕了?我是让着你!”

    “用不着你让!”

    方攸宁哼了一声,小下巴扬得高高的,眼神里全是挑衅:

    “战场上敌人会因为你是女生就让着你吗?赵家人从来不需要别人让!你是不是不敢?怕被我打趴下?”

    她的话像小刀子一样,句句扎在盛秉均那点男孩的自尊心上。

    周围其他孩子也投来看热闹的目光。

    盛秉均被激得上了头,那点绅士风度也顾不上了,梗着脖子对教练说:

    “教练!打就打!”

    教练眼中闪过一丝笑意,点头许可。

    两人迅速摆开架势。

    盛秉均毕竟年纪稍长,力气和体格都占优势,一开始就采取了压制性打法,攻势很猛。

    方攸宁灵活闪避格挡,借身材小巧周旋寻机,却仍处下风,几次险些失手。

    眼看对方一记凌厉直拳袭来,她似避无可避。

    电光石火间,她眼神忽向盛秉均侧后方一飘,小脸露出惊乱之色,脱口喊道:“啊!大伯?!”

    盛秉均毕竟稚嫩,闻声本能一分神,拳势稍滞!

    就在他这零点几秒的分神之际!

    方攸宁动了!

    她就像一只等待已久的小猎豹,原本看似失去平衡的身体骤然爆发出惊人的敏捷度。

    她没有硬抗,而是顺势侧身滑步,避过拳锋,脚下精准一绊,同时发力推向对方因分神露出的腰腹破绽!

    “砰”的一声,盛秉均重心尽失,结结实实摔落垫上,兀自发懵。

    整个训练场安静了一瞬。

    方攸宁站在旁边,微微喘着气,小脸上红扑扑的,额角还有汗珠,眼睛里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和一丝小狐狸般的狡黠。

    教练愣了下,强压嘴角,上前肃然道:

    “方攸宁,胜。但是……”

    他看向爬起身、脸色红白的盛秉均,又看回一脸得意的方攸宁:

    “利用场外因素干扰对手,属使诈,下不为例。”

    方攸宁撇撇嘴,但还是乖乖点头:

    “哦,知道了教练。”

    但那双亮晶晶的眼睛里可没有一点后悔的意思。

    盛秉均这下彻底明白了,自己是被这小丫头给耍了!

    他气得脸都鼓了起来,指着方攸宁:“你!你耍赖!”

    方攸宁却冲他做了个鬼脸,理直气壮:

    “兵不厌诈!教练只说不许用场外因素,又没说不许用脑子!你自己分心,怪谁?”

    说完,得意地一甩马尾辫,转身去喝水了。

    留下盛秉均在那里又气又恼,却又无法反驳,只能暗暗咬牙,把这个古灵精怪又厉害得要命的赵家小丫头给记住了。

    ……

    相较于妹妹充满动感的假期,赵穆清的“课外实践”则显得沉静许多,却同样深度惊人。

    他第一次进入某*委的办公室“实习”时,刚过八岁。

    没有工位,没有头衔,只有一张放在角落的小书桌。

    他的任务很简单:

    在秘书的指导下,学习公文的基本格式、流转程序,阅读那些已解密的政策文件汇编和年度工作报告。

    他需要理解一份文件从起草、征求意见、修改、签批到最终下发所经历的全部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意义。

    那些严谨甚至枯燥的文字,在他眼中呈现出权力运行与协调艺术的深层逻辑。

    家庭教师为他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社会调研”课题,内容远超普通中小学生的认知范畴。

    九岁时,他的课题是“不同区域城乡结合部的治理模式比较”。

    在老师陪同下,他实地走访京城多个城乡结合部,观察环境卫生、流动人口管理和小商业生态,并与居委会人员、小店业主、居民进行预设问题的简短交流。

    回来后,他需撰写报告,分析不同模式的优劣,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种训练,让他从小就摒弃了纸上谈兵,学会了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观察、提炼问题的本质。

    他更多的时间是“旁听”和“观察”。

    赵廷文在家与人谈事时,他有时会被允许待在书房一角安静地看书。

    实则全心捕捉着大人谈话的视角、分寸和问题界定方式。

    他默默将这些碎片信息与书本知识、调研见闻相互印证,逐渐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思想框架。

    ……

    周六清晨,秋阳柔和地洒满西街别院。

    早餐桌上气氛宁静,精致的餐具盛着清淡的餐点。

    赵廷文放下手中的简报,望向对面安静用餐的儿女。

    “今天天气不错,”他语气温和,“上午我没有安排,带你们去后面的林苑散散步?聊聊你们最近在学校的情况,或者……随便聊聊。”

    对一位日理万机的大领导来说,这样的闲暇与亲子时光实属珍贵。

    方允正小口喝着牛奶,闻言也微笑着看向孩子们,期待他们的响应。

    然而,妹妹方攸宁率先抬起头,利落地咽下食物,小脸上没有丝毫犹豫,声音清脆急切:

    “爸爸,今天不行。大伯一会儿就派人来接我,我要去他那儿。”

    她顿了顿,又自然地补充:

    “晚上我也不回来了,就住在大伯家。”

    餐桌上安静了一瞬。

    方允与赵廷文对视一眼,彼此眼中流露出些许无奈笑意。

    赵廷琛“抢”侄女的手段是越来越熟练了。

    他们都知道,所谓的“去找大伯”,绝不只是简单的家庭聚会,必然又是某个能让小女儿眼睛发亮的军事项目或推演在等着她。

    方允轻轻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纵容,叮嘱道:

    “去吧去吧。记得要听大伯的话,不许调皮捣蛋,更不能打扰大伯工作,知道吗?”

    她伸手替女儿理了理额前并不凌乱的碎发。

    “知道啦妈妈!我可乖了!”

    方攸宁立刻保证,大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彩,显然心思早已飞到了大伯那边。

    一直安静用餐的赵穆清放下了勺子,用餐巾擦了擦嘴,才看向父亲,语气平静地接话:

    “爸爸,那我陪您散步。”

    他的安排总是这样,沉稳而体贴,会自动补位,让家庭氛围保持和谐。

    于是,上午的时光一分为二。

    方攸宁很快被一辆挂着军牌的黑色轿车接走,直奔向她向往的“战场”。

    而赵廷文则与儿子在庭院中悠然散步。秋叶满地,脚步沙沙作响。

    “爸爸,”赵穆清声音清晰。

    “我最近在看过去五年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文件和地方执行细则,发现了一个现象。”

    “你说。”赵廷文目视前方,语气平静。

    “组织的政策意图是好的,‘房住不炒’和‘改善民生’是核心。

    但落实到地方,有的城市把它简化为房地产开发,拆迁补偿不透明,引发矛盾。

    有的财政乏力,改造停滞,出现‘半拉子’工程。

    还有的地方改造后,原住民因成本上升被迫迁往远郊,表面环境改善,实则通勤成本增加、社区纽带断裂,并未真正提升幸福感。”

    赵廷文微微颔首:

    “看得很细。那么,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是政策执行的‘度’和‘序’没有把握好。”

    赵穆清沉思片刻,谨慎组织语句:

    “‘度’是分寸,补偿多少才算合理?政府、开发商和民众的利益如何平衡?

    ‘序’是顺序和配套,是不是该先确保安置房和公共服务到位,再启动拆迁?

    而不是反其道而行。这需要非常精细的地方治理能力,而目前很多地方的考核机制和财政模式,似乎并不完全支持这种精细化运作。”

    赵廷文停下脚步,看向儿子:

    “如果由你来设计这项政策,你会从哪里入手?”

    赵穆清没有立即回答。

    他思考了一会儿,才缓缓说道:

    “我可能不会急于出台一个全g一刀切的指标性政策……”

    秋阳映照着他稚嫩却无比认真的侧脸。

    赵廷文凝视儿子,眼中是深沉的欣慰。

    这孩子所见的已不仅是政策文字的表面,而是其背后的执行逻辑、利益博弈与治理哲学。

    “很好。”

    赵廷文的声音平稳而凝重:

    “制定政策不易,执行好政策更难。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能看清矛盾背后的关键制约,并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他轻拍儿子的肩,继续向前走去。

    赵穆清跟上父亲脚步,沉默地消化着父亲的点评,内心却如同被点燃了一盏更亮的灯。

    对“治g平天下”这五个字,有了更具体、更深刻也更敬畏的理解。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玫瑰与青松不错,请把《玫瑰与青松》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玫瑰与青松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