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小小种植家”的公益效应

    四月的风掠过青麦梢时,会带着股子甜丝丝的麦香,飘进清溪乡小学的院墙。老槐树的枝桠刚抽出新绿,树下的水泥地上,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几个银灰色的方盒子蹲成圈,小脑袋凑在一起,像一群啄食的小麻雀。

    “这就是太阳能智能花盆吗?”扎着羊角辫的小满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盒子表面——冰凉的金属壳上,嵌着块巴掌大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她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早上帮奶奶喂猪时蹭的麦糠,碰在光滑的壳子上,有点不好意思地缩了缩手。

    校长李老师蹲在旁边,手里拿着说明书,笑着点头:“对呀,这花盆不用插电,太阳一晒就能工作,里面有传感器,要是花缺水了,上面的绿灯就会变成红灯,还会滴滴响呢。”他打开盒子侧面的小抽屉,拿出一小包向日葵种子,“每个同学都能领一盆,还有一本种植日记,把每天观察到的都写下来,好不好?”

    “好!”孩子们的声音脆生生的,像刚破壳的小鸡。小满接过花盆时,感觉手里沉甸甸的——比她平时背的书包轻不了多少,却好像捧着个宝贝。她小心翼翼地把花盆抱在怀里,手指反复摩挲着太阳能板的边缘,心里琢磨着:要把它放在教室窗外最晒的地方,这样太阳就能把它喂饱,种子就能快点发芽了。

    这天下午的劳动课,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课。李老师带着大家往花盆里装营养土,土是林舟的公司特意配的,混着腐叶和珍珠岩,抓在手里松松软软,还带着点泥土的腥气。小满把种子放在手心——三颗圆滚滚的向日葵籽,壳上有黑白相间的条纹,她挑了颗最大的,用手指在土里按了个小坑,轻轻放进去,再用土盖好,像给种子盖了床小被子。

    “老师,什么时候能发芽呀?”小满问,眼睛盯着花盆里的土,好像能透过土看到种子在生长。

    “大概三四天吧,”李老师摸了摸她的头,“你要记得每天来看它,要是红灯亮了,就给它浇点水,花盆下面有刻度,别浇多了。”

    从那天起,小满的课间时间都耗在了教室窗外。第一天,土还是平的,她蹲在花盆边,小声跟种子说话:“你要快点长呀,我给你唱我奶奶教的童谣。”第二天早上,她刚到学校就往窗外跑,看见土面上冒出了个嫩黄的小芽,像颗弯弯的小逗号,她激动得跳起来,赶紧翻开种植日记,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4月 12日,我的向日葵发芽了,芽芽是黄的,好小好小,我不敢碰它,怕碰坏了。”

    花盆上的指示灯成了孩子们的“宝贝信号”。有次小满的花盆亮了红灯,她慌慌张张地跑去办公室要水,杯子里的水洒了一路,溅在裤腿上也不管,只顾着快点回去给向日葵浇水。等绿灯重新亮起时,她松了口气,趴在窗台上笑:“你喝饱啦,要好好长哦。”

    没过多久,清溪乡小学的每个教室窗外,都摆上了这样的智能花盆。三年级的教室外,向日葵长得最快,有的已经高过了窗台,圆圆的花盘朝着太阳转;四年级种的是番茄,藤蔓顺着花盆自带的支架往上爬,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五年级的玉米苗亭亭玉立,叶子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孩子们课间不再追跑打闹,而是三三两两地围着花盆,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你的番茄开花了吗?”“我的向日葵今天又长高了一厘米!”美术课上,老师让大家画“我最喜欢的植物”,作业本上满是带着笑脸的向日葵、挂着小灯笼的番茄,还有写在旁边的小字:“这是我的小花盆种的!”

    变化最先从家长的电话里传出来。小满的奶奶是第一个给李老师打电话的,老人家的声音带着点激动:“李老师啊,我们家小满现在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我讲她的向日葵,还说要在院子里种点菜,以前她可不爱碰土呢!能不能问问林总,这花盆在哪儿能买呀?我们也想给孩子买一个。”

    电话接二连三地来。有个在外打工的爸爸,特意打长途电话回来:“老师,我家娃跟我说学校的智能花盆可神奇了,能提醒浇水,我想给娃买一个,让他在家也能种,我视频的时候也能看看。”还有家长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时,围着李老师问:“李老师,什么时候能有民用的呀?我们也想试试。”

    消息传到林舟耳朵里时,他正在办公室看孩子们的种植日记。有本日记里夹着片干枯的向日葵花瓣,旁边写着:“这是我的向日葵第一次掉的花瓣,我要好好存着。”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林舟笑着把日记递给助理小王:“你看,孩子们多喜欢。”

    小王刚接过日记,手机就响了,挂了电话后,他兴奋地说:“林总!市电视台的记者要来采访!说咱们这个‘小小种植家’项目反响特别好,想做个专题报道!”

    采访那天,清溪乡小学的老槐树下摆了几张小桌子,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种植日记围坐在一起。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小满,她手里举着厚厚的日记,封面画着一朵大大的向日葵,里面写满了每天的观察:“4月 18日,向日葵的茎上有小绒毛,摸起来痒痒的。”“4月 25日,花盆今天亮了黄灯,老师说它需要晒太阳,我把它搬到了操场边。”“5月 3日,向日葵开花了!是金黄色的,像小太阳!”

    小满仰着小脸,对着镜头说:“我的向日葵长高了,比我去年的身高还高!花盆会提醒我浇水,要是我忘了,它就滴滴响,太神奇了!我以后想种好多好多植物,给它们写日记。”

    节目播出的当晚,林舟的手机就没停过。有种子公司的老板打来电话:“林总,我看了节目,特别感动,我们公司愿意免费提供各种蔬菜种子和花种,给乡村小学的孩子们!”还有家有机肥料厂的负责人说:“我们捐有机肥料,让孩子们种出更健康的植物!”更有企业主动联系,想赞助“小小种植家”种植比赛,给获奖的孩子送文具和书籍。

    小王拿着订单统计表冲进办公室时,眼睛亮晶晶的:“林总!订单都排到三个月后了!好多家长和园艺爱好者都来订,还有几家连锁超市想跟我们合作,放在店里卖!”

    林舟却没立刻点头,而是起身去了生产车间。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智能花盆,太阳能板在灯光下泛着淡蓝的光。林舟拿起一个刚组装好的花盆,仔细检查着接口处的缝隙,问车间主任:“现在每天能生产多少?质量能保证吗?”

    车间主任擦了擦汗:“每天能生产两百个,质量您放心,每个都要经过三次检测。要是想扩产,我们可以加生产线,招更多工人,一个月就能把产能提上去。”

    旁边的生产主管也说:“林总,现在订单这么多,扩产肯定能赚更多!您看,好多客户都愿意加价等货呢。”

    林舟没说话,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停车场。他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来清溪乡小学时的场景——孩子们在水泥地上踢石子,学校的花坛里只有几株蔫蔫的野草,李老师说:“城里的孩子能去植物园,我们这儿的孩子只能在书上看植物。”也就是那天,他下定决心,要把智能花盆送到乡村小学,让孩子们能亲手种植,感受自然。

    “我们先保证学校的供应。”林舟转过身,对着车间主任和小王说,“民用订单慢慢排,不能因为赶工降低质量。每个送到学校的花盆,都要经过最严格的检测,不能让孩子们用有问题的产品。”

    小王愣了愣:“林总,那利润……”

    “利润重要,但公益带来的口碑更珍贵。”林舟打断他,拿起桌上的种植日记,“你看孩子们的日记,他们把花盆当成朋友,要是我们为了赶工,让花盆出了问题,伤的是孩子们的心。而且,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初心,是让乡村的孩子能接触自然,不是为了赚钱。”

    他顿了顿,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告诉生产部,按原计划生产,优先保证一百所乡村小学的补货需求,民用订单按顺序来,跟客户说清楚,宁愿等,也要保证质量。”

    那天下午,林舟又去了清溪乡小学。小满的向日葵已经结了籽,她正蹲在花盆边,小心翼翼地摘葵花籽,见了林舟,她跑过来,递给他一把:“林叔叔,这是我的向日葵结的籽,你尝尝,可香了!”

    林舟接过葵花籽,剥了一颗放进嘴里,淡淡的香味在舌尖散开。他看着老槐树下的孩子们,有的在给番茄浇水,有的在写种植日记,有的在讨论怎么让玉米长得更高。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孩子们的脸上,也洒在那些银灰色的智能花盆上,太阳能板反射出柔和的光。

    小王跟在林舟身后,小声说:“林总,我懂了。”

    林舟笑着点头,心里想着:这些花盆不仅种出了向日葵、番茄和玉米,还种出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种出了家长的期盼,种出了企业的责任。这才是“小小种植家”最珍贵的公益效应——不是订单排到三个月后,而是让更多人感受到,一份小小的善意,能带来这么多温暖的改变。

    离开学校时,小满追出来,手里拿着张画,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智能花盆,里面长着向日葵、番茄和玉米,旁边站着她和林舟,还有好多孩子。画的下面写着:“谢谢林叔叔,让我们有了小花盆。”

    林舟把画小心地折好,放进公文包。车子开出清溪乡时,他看着窗外的青麦田,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个项目还会继续下去,会有更多乡村小学的孩子拿到智能花盆,会有更多向日葵在阳光下绽放,而他,会一直记得初心,让公益的种子,和孩子们种的植物一起,慢慢生长。(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霓虹下的旧手机不错,请把《霓虹下的旧手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霓虹下的旧手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