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产业链的“上游突破”

    七月的午后,联盟办公室的旧空调外机在窗外嗡嗡作响,像只焦躁的蝉,把热浪往屋里灌。林舟刚把适老化产品的订单报表摊在桌上,手机就响了,来电显示是“诚信塑料厂——王总”。他指尖划过屏幕接起,听筒里传来的声音却像一盆冷水,浇得他浑身发僵。

    “林总,没办法,最近原油涨得太凶,我们进的聚乙烯颗粒每吨贵了三百,这外壳啊,得提价 10%,不然我们实在撑不住。”王总的声音带着刻意的无奈,却掩不住一丝强硬——联盟的塑料外壳全靠这家厂供应,他们早摸准了林舟的软肋。

    林舟攥着手机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听筒硌得耳朵生疼。“王总,上个月才涨过 5%,这才多久又提价?我们的适老化产品本来利润就薄,再提价,下游的养老院根本承受不起。”他试图协商,声音却忍不住发紧。

    “林总,我也没办法啊,原材料涨得比翻书还快,我总不能做亏本买卖吧?”王总笑了笑,语气里带着不容置喙的决绝,“要么接受提价,要么……您找别家看看?不过我话说在前头,现在周边的塑料厂,都在提价。”

    电话挂了,听筒里的忙音像针一样扎着林舟的神经。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穿梭的电动车,车筐里装着联盟刚送出去的适老化扶手——那些扶手的外壳,全是诚信塑料厂生产的。从联盟成立那天起,他们就依赖外部供应商,成本像根绳子,被别人攥在手里,想勒紧就勒紧;供应也没个准数,去年疫情时,供应商断货半个月,差点耽误了养老院的订单。

    “林哥,怎么了?”小张端着一杯凉白开走进来,看见林舟的脸色,把水杯递过去,“是不是供应商又出问题了?”

    林舟接过水杯,一口灌下去,凉水顺着喉咙滑到胃里,却没压下心里的焦躁:“诚信厂要提价 10%,说原材料涨了。”

    “什么?又提价?”小张手里的账本“啪”地掉在桌上,“上个月涨 5%,这个月又 10%,他们是把我们当冤大头宰啊!”

    消息很快在联盟传开,下午的紧急会议上,办公室里烟雾缭绕,老吴把烟蒂摁在满是烟灰的搪瓷缸里,眉头皱成一团:“我早就说过,依赖外部供应商不行,你看现在,人家说涨就涨,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上次断货,我跟养老院的李院长赔了多少笑脸,才没丢了订单。”

    “可建自己的厂哪那么容易?”负责财务的小李翻着账本,声音带着犹豫,“场地、设备、原材料储备,没个两三百万下不来。我们现在账上,除去要给骑手发的工资和原材料定金,也就剩几十万,缺口太大了。”

    办公室里静了下来,只有吊扇在头顶“吱呀”转着,把烟雾吹得四处飘。林舟看着窗外的老槐树,树叶被晒得打蔫,突然想起刚成立联盟时,大家挤在这个小办公室,说要“做靠谱的适老化产品,让老人用得安心”。现在产品慢慢有了口碑,却卡在了最基础的外壳供应上——这不就是被人掐住了脖子吗?

    “我们联合建一个塑料加工厂。”林舟突然开口,声音坚定,打破了沉默,“大家按出资比例分红,自己生产外壳,成本至少能降 20%,以后再也不用看供应商的脸色。”

    “自己建厂?”老吴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又很快被担忧取代,“可资金怎么办?缺口两百万呢。”

    “我们先凑,不够的再想办法。”林舟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我先拿二十万,老吴你那边能不能出十五万?小张、小李,你们根据情况来,剩下的我们再找渠道。”

    会议结束后,联盟成员开始凑钱。老吴回家翻出了存了多年的存折,那是准备给孙子娶媳妇的钱;小李把刚买半年的新车抵押了,拿到了十万;小张的父母听说后,主动寄来了五万,说“支持你们做正经事”。可就算这样,凑来凑去,也只有五十万,离两百万还差得远。

    林舟连着几天没睡好,深夜还在办公室算账,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报表上的数字被他画得乱七八糟。他甚至想过找高利贷,可一想到联盟的兄弟们,又打消了念头——不能把大家拖进火坑。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市科技局的张科长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个旧公文包,脸上带着笑:“林总,好消息!你们的适老化产品,符合咱们市‘乡村振兴扶持政策’里的‘民生科技项目’,可以申请 50万补贴,另外,还能申请 100万的贴息贷款,利率比普通贷款低一半。”

    林舟猛地抬起头,以为自己听错了:“张科长,您说的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张科长从公文包里拿出政策文件,递到他面前,“你们的产品解决了农村老人的适老化需求,符合政策导向,材料我都帮你们看过了,没问题,下周就能提交申请。”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政策文件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突然变得格外亲切。林舟的眼睛一下子红了,他攥着文件,手都在抖——困扰多日的资金难题,竟然就这样解决了。50万补贴+ 100万贴息贷款+联盟凑的 50万,正好两百万,不多不少。

    “太谢谢您了,张科长!”林舟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能不停地道谢。

    “不用谢我们,是你们的项目做得好,值得支持。”张科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以后有什么困难,还可以找我们。”

    资金到位后,选址、买设备、招工人,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工厂选在郊区的产业园区,离联盟办公室不远,方便管理。设备到位那天,林舟和老吴一起去验收,看着崭新的注塑机,老吴摸了摸机器外壳,感慨道:“以后咱们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这机器一响,咱们的产业链就稳了。”

    工厂开工培土那天,天刚亮,联盟的成员就都来了。每个人都穿着印着“适老化联盟”的蓝色工装,脸上带着笑容。场地中央挖了个土坑,旁边放着块奠基石,上面刻着“共筑上游,服务民生”八个字,是林舟亲手写的。

    林舟拿起铁锹,铲起一捧土,撒在奠基石周围,泥土的气息混着清晨的露水,格外清新。“以后我们不仅能自己生产外壳,还能给其他做适老化产品的企业供货,多一条收入来源。”他看着身边的兄弟们,声音里满是振奋,“而且,我们还能根据老人的需求,在外壳上做文章,比如加防滑纹路,或者把边角做得更圆润,避免老人磕碰。”

    “对!”老吴也拿起铁锹,铲了一捧土,“我上次去养老院,李院长说老人用扶手时,总觉得外壳滑,要是加了防滑纹路,肯定更受欢迎。我们还能做不同颜色的外壳,比如浅黄、浅蓝,老人看着也舒服。”

    小张和小李也跟着铲土,铁锹碰撞地面的声音,像在奏响一首希望的歌。阳光慢慢爬上来,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人觉得累。林舟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供应商提价的焦虑,到联合建厂的决心,再到资金解决的转机,最后到今天的开工,这一路,多亏了联盟的兄弟们,多亏了政策的支持。

    培土结束后,林舟站在工厂的空地上,望着远处的田野,心里突然踏实了。他知道,建塑料厂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上游环节需要突破,比如适老化扶手的金属支架、智能报警器的芯片。但他不害怕,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联盟的兄弟们,有支持他们的政策,还有那些期待着好产品的老人,他们一定能一步步把产业链做稳、做全,让适老化产品真正惠及更多人。

    风从田野里吹过来,带着麦香,拂过林舟的脸颊。他想起刚接到供应商提价电话时的焦虑,再看看现在眼前的工厂,突然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值得的——只有掌握了上游,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稳定、优质的产品。这,就是产业链“上游突破”的意义,也是他们联盟一直追求的初心。(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霓虹下的旧手机不错,请把《霓虹下的旧手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霓虹下的旧手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