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宗亲琐事辨人心

    一瞬间,她甚至萌生出一个更遥远的念头:若能亲自回趟扬州就好了,出嫁3年多,一次没有回去过,也合情理,重要的是可以见见黛玉和小承璋。

    哎,这个时代对女性还是限制太多了,原主真的是拿把好牌打得好烂啊,不过也是,她的出生和成长让她想不到那么多,小承璋都出生2年多了,原主都没见过,只是派人送过月礼,不知道长什么样子。

    记得原著说的承璋是3岁去的,没说是病还是意外,但大部分人判断是意外,如果找到机会回去,一定要给小承璋看看,既然来了得救,不说自己的喜爱,这也是原身的亲侄子啊,救了他就肯定能改变黛玉的命运。

    只是路途遥远,成本高昂,现在突然提出回去,但突兀了,以后寻找机会吧,毕竟现在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按照原著的说法,应该还有一年,来得及筹备。

    她从思绪中回过神来,对张掌柜道:“铺子维持不易,辛苦你了。这些货……暂且先这样卖着吧。我近日得闲,或会试着调制些别的玩意儿,若成了,再拿来给你看看。”

    张掌柜连声应喏,虽不明白奶奶要做什么,但态度恭敬。

    回程的马车上,林望舒沉默不语,只指尖无意识地点着车窗框。

    抚剑安静地坐在对面,一如既往地沉默守护,仿佛对主母心中翻涌的思绪毫无察觉。

    林望舒看着窗外掠过的荒凉景象,心中那份改善处境、积累力量的念头却愈发坚定。

    胭脂铺,这个看似不起眼甚至失败的嫁妆,或许正是她在这北地破局的第一步。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眼下最紧要的,是先把手头这唯一的产业,琢磨出一点新意来。

    北地的冬日漫长,千户所内各房各院的日子仿佛也随着天气一同凝滞。

    林望舒的日子却并未虚度。除了偶尔去那胭脂铺看看,与张掌柜商讨些细微的改动,更多时候,她安静地待在自己的小院里。

    她或是看书,或是陪着身体渐好的周嬷嬷说话,或是听抚剑回禀一些外间的琐事——自安平郡主将她赐下,抚剑便自然承担起一部分与府中其他院落往来的职责。

    她渐渐察觉到婆母王周氏的变化。

    这位婆婆性子爽利明理,年轻时也是管家的好手,如今年纪渐长,加之北地气候严寒,精力便有些不济,时常露出疲惫之色。

    以往她强撑着打理院中事务,如今见儿媳沉静稳妥,将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连带着儿子王铮的伤也恢复得极好,心下便松动了几分。

    这日请安后,王周氏并未立刻让林望舒回去,而是留下她。

    王周氏指着桌上几本帐簿并一串钥匙叹道:“我年经大了,也担不了几日事了,本来你过门过后就该把这些事交给你,只是你一直不肯你接。”

    王周氏叹了口气,“看你瑞精神好很多,也愿意理事了,往后这院里这几个仆役的调配、月例发放、日常一应吃穿用度的安排,便交由你来打理吧,也让我省点心,让我也歇歇。”

    婆母下放仆人的管理权,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认可和信任。

    林望舒心中微动,面上却露出适当的惶恐与推辞:“婆母言重了,您正当年,儿媳年轻识浅,只怕难以胜任,辜负了您的信任。”

    王周氏摆摆手:“不过是些琐碎事,你且试着做做,若有不懂的,再来问我便是。”态度却很坚决。

    这消息不知如何光速的传了出去,婆母刚午休起来,三堂婶王孟氏便过来寻王周氏说话。

    王孟氏丈夫是王铮的堂叔,在王家族中也有些分量,性子直爽,有时略显急躁。她与王周氏关系尚可,说话便少了几分顾忌。

    林望舒正好端了刚炖好的冰糖雪梨羹送来,在门外便隐约听到里面的对话声。

    “嫂子,不是我说你,望舒那孩子瞧着是比刚来时强多了,沉稳了些,可她到底是京里翰林家小姐出身,细皮嫩肉的,哪懂得咱们这边镇人家的繁琐规矩和人情往来?”

    王孟氏的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透着实实在在的担忧,却也隐含着对林望舒能力的不信任,“再说,她过门也有些时日了,至今肚子还没个动静……你这般早放了权柄给她,底下人未必服气,怕是反而让她难做。依我看,不如再等些时日,看看再说?”

    林望舒脚步顿了顿,并未立刻进去,只悄声将羹汤交给门口的小丫鬟,示意她稍候再送,自己则转身悄无声息地退开了。

    她并未因此气恼或急于辩解,王孟氏的话虽不中听,却也是这深宅大院里现实的考量,无子、年轻、外来,皆是她的“短处”。欲要取信于人,空口无凭,唯有行事。

    机会很快便来了,几日后,族中有事小聚,各房女眷皆至王周氏正房说话。

    临近晌午,需安排饭食座次,偏巧王周氏犯了头风,精神不济,便将这事交给了林望舒。

    这并非大事,却极考验心思。座次关乎长幼尊卑,饭食需顾及各房口味偏好、有无忌口,还需调配好人手,不能失了礼数,也不能慢了怠慢了谁。

    王孟氏坐在一旁,端着茶碗,冷眼瞧着。

    林望舒却并未显露出丝毫慌乱,她先低声询问了婆母几句关键之处,然后便吩咐青溪去厨下查看今日食材,又让抚剑去请了本院管事的婆子来,细细问明了各房来的都是哪些人,平日喜好如何。

    不过一盏茶功夫,她便心中有数。

    安排座次时,既严格遵循了辈分规矩,又将几位素来不太和睦的妯娌巧妙隔开;吩咐饭食时,特意点明哪一房老夫人牙口不好,需将肉炖得烂些,哪一位堂婶近日咳喘,菜里莫要放辛辣。

    甚至考虑到天冷,特意让厨房多备了热汤,用炉子随时温着,并给每位随侍的丫鬟婆子也安排了热食角落,不至受冻。

    她言语清晰,指令明确,态度温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从容。底下人见她思虑周全,赏罚分明,皆心悦诚服,领命而去。

    一顿饭下来,虽无甚珍馐,却安排得妥妥帖帖,众人皆用得舒适。连那位最是挑剔的二房老太太,离席时都难得地对王周氏夸了一句:“你这媳妇,倒是个细心周到的。”

    王孟氏在一旁看得分明,这位侄媳妇,并非她想象中那般不谙世事的娇小姐。

    她处理事情条理清晰,懂规矩却不死板,知人情而不谄媚,那股子沉静的气度,竟让人莫名信服。

    过后几日,王孟氏再来寻王周氏说话时,语气便悄然变了,不再提林望舒不堪重任的话,反而笑着对王周氏道:“还是嫂子会调理人,望舒如今越发有模有样了,院里的事交给她,你也能轻省些。”

    王周氏自是含笑应了,心中也松了口气。

    林望舒通过这次小事,不仅初步赢得了王孟氏的认可,更借此机会,将本院乃至与其他各房往来的人事关系摸清了大半。

    谁与婆母交好,谁只是面上情分,哪个仆役得力,哪个婆子嘴碎,哪一房宽厚,哪一房需小心应对……她心中渐渐勾勒出一张清晰的图谱,谁可争取,谁需远离,谁可利用,已有了初步的计较。

    她正坐在窗下,默默梳理着这些关系,青溪轻手轻脚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压不住的雀跃,手中捧着一封信:“夫人,扬州来的信!是林府的家书!”

    林望舒的心猛地一跳,抬起头。那封她穿越之初,斟酌词句、以报平安兼询问近况为名寄出的“投石问路”之信,历经数月,终于有了回音。

    她接过那封略显厚重的信函,指尖触及扬州来的柔软笺纸,仿佛触碰到了那个遥远而熟悉的世界的脉搏。

    她能否从中窥得一丝林家现状的端倪?那关乎她未来命运的答案,似乎就藏在这薄薄的几页纸中。(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红楼双姝记不错,请把《红楼双姝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红楼双姝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