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青雨中学白婷婷(三)

    我们走出校长办公室的时候,夕阳照在新教学楼上,金灿灿的。林砚手里拿着那把铜钥匙,钥匙上的符号在阳光下闪着光。“我们找到真相了,” 她说,声音里带着点哽咽,“李老师没有白失踪,周曼君也没有白退学。”

    我看着林砚,突然觉得,这场探险虽然危险,但很值得。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个四十年前的秘密,还守护了青雨中学的 “根”。也许八年后,当我们再回到青雨中学,打开时间胶囊的时候,能看见李老师的照片,看见她写的 “未来信”,看见那个属于 1985 年的、关于坚持和守护的故事。

    张磊后来问我们,还会不会去旧楼探险。林砚笑着说:“不了,现在旧楼有安保了,我们不用再偷偷摸摸了。但我会记住这里,记住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

    我也会记住。记住旧楼里的灰尘和阳光,记住地下室里的符号和实验报告,记住那两本写满秘密的笔记本,还有那把藏着 “青雨的根” 的钥匙。这些东西,会和青雨中学的梧桐树一起,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年又一年。

    平静的日子只过了两周,就被一个意外的访客打破了。

    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林砚正走在学校门口的小路上,突然有个穿黑衣服的男人拦住了我们。他大概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一副墨镜,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看起来很严肃。“你们是林砚和白婷婷?” 男人的声音很低,带着点压迫感。

    林砚立刻把我往身后拉了拉,警惕地看着他:“你是谁?我们不认识你。”“我是来找你们要东西的。” 男人说,他的手放在公文包上,“周曼君的笔记本,还有地下室里的实验报告,把它们还给我。”

    “你就是我们在旧楼遇到的人!” 我大声说,心里有点害怕。男人点了点头,摘下墨镜 —— 他的眼睛里有一道疤痕,从眼角延伸到太阳穴,看起来很吓人。“我叫赵建国,” 他说,“1985 年的时候,我是教育局的干部,负责青雨中学的校史整理。”

    “你就是那个要找校长要‘东西’的人!” 林砚说,她的声音很稳,“你想要时间胶囊里的文件,对不对?” 赵建国的脸色变了变:“那些文件是‘错误’的,不应该存在。李砚秋太固执,不肯交出来,所以我只能自己找。”

    “什么错误?” 林砚追问,“时间胶囊里藏的是青雨中学的历史,是老师和学生的回忆,怎么会是错误的?” 赵建国叹了口气,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旧照片 —— 照片上有一群人,站在旧楼前,其中一个人是年轻的李砚秋,还有一个人是赵建国。“1985 年,教育局想把青雨中学的旧楼拆了,盖新的办公楼,” 赵建国说,“但李老师不同意,她说旧楼是学校的根,不能拆。她还收集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签名,反对拆楼,这些签名就放在时间胶囊里。”

    “所以你想销毁那些签名,让拆楼计划能顺利进行?” 我问。赵建国点了点头:“当时我是拆楼计划的负责人,要是计划泡汤,我的工作就没了。我找李老师谈过,她不肯交出来,还把签名和时间胶囊藏在了地下室。后来她失踪了,我就一直找,找了四十年。”

    “你知道李老师在哪里吗?” 林砚着急地问。赵建国摇了摇头:“不知道。但我知道,她肯定还在保护那个时间胶囊。我找了这么多年,就是想找到它,把那些签名销毁。现在青雨中学的新校长知道了这件事,加强了旧楼的安保,我再也进不去了。”

    “那些签名不是错误,是历史!” 林砚激动地说,“你不能销毁它们,它们是李老师、周曼君,还有所有反对拆楼的老师和学生的心血。旧楼现在还在,就是因为他们的坚持!” 赵建国的脸色很难看,他盯着林砚手里的钥匙 —— 那把从陈曦那里拿来的、开时间胶囊的钥匙,还挂在她的书包上。

    “你们还年轻,不懂这里面的复杂。” 赵建国说,他的声音软了下来,“那些文件已经过时了,留着没意义。你们把笔记本和实验报告还给我,我可以给你们钱,或者帮你们办升学的事。”“我们不要你的钱,也不要你帮忙。” 林砚说,她把书包抱在怀里,“这些东西是属于青雨中学的,我们会交给校长,让它们留在学校的校史馆里。”

    赵建国的脸色又沉了下来,他向前走了一步,想抢林砚的书包。就在这时,一辆警车开了过来,停在我们旁边 —— 是校长报的警,他怕赵***找我们麻烦,特意让警察在学校附近巡逻。赵建国看见警车,脸色一变,赶紧往后退:“你们等着,我不会就这么算了的。” 说完,他转身就跑,很快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警察下来问了我们情况,我们把赵建国的事说了一遍。警察说会加强巡逻,还会调查赵建国的行踪。“你们以后要小心,” 警察说,“这个人找了四十年,肯定不会轻易放弃。”

    我们回到家,林砚把笔记本和实验报告锁进了抽屉。“赵建国不会放弃的,” 她说,“但我们也不会。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东西,直到 2003 年,打开时间胶囊的那天。” 我点了点头,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虽然还有危险,但我们不是一个人 —— 有校长的支持,有警察的保护,还有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在鼓励我们。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旧楼的地下室里,和林砚、张磊、陈曦一起,打开了时间胶囊。里面有一叠签名,上面有李砚秋的名字,有周曼君的名字,还有很多陌生的名字。旁边还有一封 “未来信”,是李老师写的:“亲爱的青雨学生,希望你们能记住,学校的根不是高楼大厦,是老师和学生的爱与坚持。”

    醒来的时候,阳光照进了房间。我看着窗外的梧桐树,突然觉得,李老师没有失踪。她就在旧楼的每一片砖里,在每一片梧桐叶里,在我们的记忆里,一直守护着青雨中学的 “根”。

    校长在周一的教职工大会上,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在旧楼的一楼筹建青雨中学校史馆,把 1952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资料、照片、实物都收集起来,包括李砚秋老师的实验报告、周曼君的笔记本,还有那把开时间胶囊的钥匙。

    “青雨中学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校长在大会上说,“李砚秋老师和周曼君同学的故事,是我们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青雨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守护。”

    消息传到我们班,大家都很激动。张磊第一个举手,说要帮忙整理地下室的旧资料;班里的文艺委员说要负责校史馆的布置,画一些关于旧楼的插画;还有几个同学说要去采访以前的老教师,收集更多关于李老师的故事。

    林砚被校长任命为 “校史馆学生筹备组” 的组长,负责协调学生的工作。她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旧楼,和老师们一起清理一楼的教室 —— 那里将成为校史馆的展厅。旧教室里的旧桌椅被搬到了操场上,墙面被重新刷了白漆,窗户上的玻璃换了新的,阳光透过新玻璃照进来,照亮了教室里的灰尘,也照亮了我们的希望。

    “你们看,这里可以放一个展台,” 林砚拿着一张图纸,站在教室中间,对我们说,“放李老师的实验报告和周曼君的笔记本,旁边放一个紫外线灯,这样大家就能看到宣纸上的画了。” 张磊在旁边点头:“我可以装一个感应灯,有人靠近展台,紫外线灯就会自动亮起来,这样更方便。”

    我们还在旧楼里找到了很多以前的东西:1950 年代的课桌椅、1960 年代的校徽、1970 年代的教科书,还有 1980 年代的录音机 —— 是李老师当年用的,上面还贴着 “美术室” 的标签。文艺委员把这些东西擦干净,放在展台上,旁边配上文字说明,让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故事。

    陈曦也来帮忙了,她带来了她妈妈周曼君画的梧桐树,还有李老师当年给周曼君的书信。“我妈妈说,李老师是她的榜样,” 陈曦一边把画挂在墙上,一边说,“她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李老师的故事,知道坚持的意义。”

    就在校史馆快要筹备好的时候,赵建国又出现了。这次他没有拦我们,而是去了校长办公室,和校长谈了很久。我们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校长出来的时候,脸色很平静。“赵建国不会再来找我们麻烦了,” 校长对我们说,“他已经退休了,儿子在国外,他想通了,觉得当年的做法是错的。他还捐了一笔钱,用来装修校史馆。”

    我们都很惊讶,没想到赵***改变主意。后来校长告诉我们,赵建国在办公室里哭了,说他找了四十年,心里一直很愧疚,现在看到我们这么努力地守护历史,觉得自己当年太自私了。“他还说,要是李老师还在,他想跟她说声对不起。” 校长说,声音里带着点感慨。

    校史馆开馆的那天,来了很多人:以前的老教师、周曼君的家人,还有很多毕业的学长学姐。林砚站在展台前,给大家讲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讲地下室里的符号,讲时间胶囊里的秘密。很多人听着听着就哭了,他们说,自己以前只知道旧楼的传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感人的故事。

    我站在人群里,看着林砚的背影,突然觉得很骄傲。我们没有辜负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期望,把她们的故事变成了青雨中学的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了 “青雨的根” 是什么。校史馆的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照片,是 1985 年的青雨中学旧楼,照片上的梧桐树叶子金黄,李老师站在楼前,微笑着看向镜头。

    “等 2003 年,我们一定要回来,” 林砚走到我身边,看着照片说,“一起打开时间胶囊,看看李老师写的‘未来信’。” 我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也许那时候,我们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青雨中学的旧楼里,我们曾经一起探险,一起守护过一个四十年的秘密,一起为学校的 “根” 努力过。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旧楼的砖红色墙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校史馆里的人来来往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和感动。我知道,从那天起,旧楼不再是 “阴森的传说”,而是青雨中学的 “历史博物馆”,是所有青雨人心里最珍贵的回忆。而李砚秋老师和周曼君同学的故事,会像旧楼后面的梧桐树一样,一年又一年,永远留在青雨中学的土地上。

    校史馆开馆后,旧楼成了青雨中学最受欢迎的地方。每天都有学生来这里参观,听林砚和其他筹备组的同学讲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连以前害怕旧楼的同学,现在也敢主动走进来,对着展台上的实验报告和笔记本,小声地讨论着 1985 年的那段历史。

    我和林砚还是同桌,只是她的草稿本上再也没有画过奇奇怪怪的符号,而是写满了校史馆的工作计划 —— 比如下个月要举办 “旧楼故事分享会”,邀请老教师来讲课;再比如下学期要编一本《青雨中学旧楼记忆》的小册子,发给每个学生。

    “你看,这是陈曦寄来的信,” 一天课间,林砚把一封信递给我,“她妈妈周曼君的画在博物馆展出了,标题叫《青雨的根》,很多人喜欢。” 我接过信,看着上面的字迹,心里暖暖的。周曼君的画终于被更多人看见了,李老师的故事也终于被更多人知道了,这大概就是她们当年坚持的意义吧。

    张磊也经常来校史馆帮忙,他把地下室的电路修好了,还装了监控,这样就不用担心有人再偷偷进去了。“我爸爸说,这是他见过最有意义的‘电工活’,” 张磊笑着说,“他还想来参观呢,看看我们守护的秘密。”

    有时候,我们会坐在校史馆的长椅上,看着展台上的那把铜钥匙 —— 它被放在一个玻璃罩里,旁边写着 “2003 年开启时间胶囊专用钥匙”。“还有八年,” 林砚说,她的手指轻轻碰了碰玻璃罩,“八年之后,我们就可以打开时间胶囊,看看里面的签名和‘未来信’了。”

    “那时候我们都二十四岁了,” 我说,“不知道会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回来,” 林砚说,她的眼睛里闪着光,“我答应过李老师,要守护好时间胶囊,要亲眼看到它被打开。”

    我也点了点头。我想,那时候我也会回来。回到青雨中学,回到旧楼,回到校史馆,和林砚、张磊、陈曦一起,打开那个藏在地下室墙里的时间胶囊。我们会看到李老师的签名,看到周曼君的名字,看到很多陌生的名字,他们都是青雨中学的 “根”。

    秋天的时候,旧楼后面的梧桐树叶子又黄了,像 1985 年李老师画的《青雨秋景》一样。我和林砚坐在梧桐树下,捡了几片金黄的叶子,夹进了周曼君的笔记本里。“这是我们的约定,” 林砚说,她把笔记本递给我,“八年之后,我们带着这片叶子,一起来打开时间胶囊。”

    我接过笔记本,叶子的纹路清晰可见,像是时光的印记。我知道,这个约定不会过期。就像青雨中学的旧楼不会消失,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不会被忘记,我们的友谊也不会褪色。

    夕阳西下,梧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覆盖了旧楼的墙面。我看着林砚的侧脸,她正对着夕阳微笑,像照片里的李老师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青雨的根” 不仅仅是旧楼,不仅仅是时间胶囊里的文件,更是一代又一代青雨人心里的坚持和守护 —— 是李老师为了保护旧楼的坚持,是周曼君为了守护秘密的坚持,也是我们为了传承历史的坚持。

    这个根,会一直扎在青雨中学的土地上,扎在每个青雨人的心里,一年又一年,直到永远。而我们的探险故事,也会像这片梧桐叶一样,成为青雨中学历史的一部分,被后来的学生们传颂着,感动着,直到 2022 年,直到更远的未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左眼见飘心中喜叁不错,请把《左眼见飘心中喜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左眼见飘心中喜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