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江湖暗涌,提前预警
萧景珩把那瓣酸得牙打颤的橘子吞下去,顺手把阿箬扔在案上的果皮扫到一边。他盯着“东城役夫记录缺失”那行字看了三息,忽然抬眼问亲卫:“这几日,城外可有异动?”
亲卫一愣,以为是接着查小吏装病的事,低头回道:“回世子,西坊昨日有人举报赌局聚众,已交巡检司处理;北门守军例行换防,无异常。”
“我不是问这个。”萧景珩摇摇头,“我是说……江湖上,有没有什么动静?比如哪个镖局突然关门了,哪座武馆多了生面孔,或者——有人传话,说什么‘朝廷改规矩,坏了祖宗法’之类的?”
亲卫更懵了:“这……属下还真没留意。咱们最近盯着的都是官面儿上的事,江湖那些人,向来不归衙门管。”
萧景珩没说话,只从袖中抽出一封密报,扔过去:“看看。”
亲卫接住,展开一看,眉头皱了起来。这是三日前从西州回来的细作带回的消息,说是当地有个游方郎中,实则是南陵府安插的眼线,在一家茶棚听见几个练家子喝酒吹牛,提到“朝廷把手伸进米袋子,下一步是不是要管我们收徒?”“世子爷搞新政,莫非还想收我们江湖供奉?”之类的话。
起初没人当真,直到那郎中发现,类似言论竟在七日内陆续出现在陇州、云阳、河曲等地的市井之中,用词几乎一模一样。
“这不是老百姓自己唠嗑。”萧景珩冷哼一声,“这是有人统一编了词儿,挨个地方让人背。”
亲卫听得头皮发麻:“您的意思是……江湖上有组织在煽风点火?”
“不是‘有’,是‘已经在动’。”萧景珩站起身,走到墙边地图前,手指点了点几处交通要道,“你想想,咱们刚推新政,粮价稳了,税减了,百姓乐了——谁最不爽?一是贪官,二是靠乱吃饭的地头蛇。可现在连江湖人都跳脚,说明有人把这事包装成了‘官府打压民间规矩’。”
他顿了顿,语气一沉:“高明啊。不动刀兵,先搅舆论。等人心一乱,他们再跳出来‘主持公道’,就成了英雄。”
正说着,阿箬端着一壶新茶进来,一听这话直接笑出声:“哎哟,我还以为多大事呢!就这?江湖人士嫌您管太宽?”
她把茶壶往桌上一放,掰着手指头数:“第一,您没拆他们山门;第二,您没禁他们比武招亲;第三,您连擂台税都没涨——凭啥闹脾气?”
萧景珩瞥她一眼:“你觉得荒唐,是因为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吃瓜群众。但他们觉得,朝廷连米价都能定,下一步会不会规定‘踢腿必须先报备’?”
阿箬翻了个白眼:“那他们干脆集体出家算了,还练什么拳脚?”
话虽调侃,她却顺手拿起桌上的舆情简录翻了翻,忽然咦了一声:“等等,这句‘米价稳了,人心就乱了’,我在南市一家武馆门口也听过!当时还以为是哪个傻徒弟背错口诀。”
萧景珩眼神一凛:“什么时候?”
“前天下午。”阿箬回忆道,“那小子穿一身灰布短打,站在台阶上嚷嚷,说世子爷表面为民,实则夺权,搞得‘武林不成武林,江湖不像江湖’。我当时还觉得这台词太烂,像临时写的。”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开口:
“串通好的。”
“套路化输出。”
萧景珩当即拍板:“调近半月各地驿站递来的闲谈记录,我要看这些话是从哪儿最先冒出来的。”
阿箬也不含糊,撸起袖子就开始分拣文书。一个时辰后,线索浮出水面——这类言论最早出现在朔州与云阳交界的三个小镇,随后如复制粘贴般扩散至七州。更诡异的是,每次出现,都伴随着某位“路过侠士”的慷慨陈词,说完就走,不留痕迹。
“典型的水军打法。”阿箬啧了一声,“发帖、删帖、换马甲,一条龙服务。”
“所以问题不在百姓,而在幕后操盘的人。”萧景珩提笔在地图上圈了几处,“三大镖局集散地,七州交界武馆群,还有漕运沿线的练功场——全是消息中转站。我敢打赌,他们已经在秘密串联,准备搞个‘武林大会’之类的名堂。”
亲卫咽了口唾沫:“要不要先下手为强?派兵围了这些地方?”
“你疯啦?”阿箬瞪眼,“江湖人最讲究面子和规矩,你一纸公文带兵上门,等于扇人家耳光。到时候不用别人煽动,他们自己就得抱团跟你干。”
萧景珩点头:“她说得对。我们现在没证据,也没抓现行,贸然动手就是授人以柄。但也不能坐视不管。”
他眯起眼,嘴角忽地一扬:“既然他们讲‘江湖道义’,那咱们就按江湖规矩来——不兴兵,只‘走礼’。”
“啊?”亲卫没听懂。
阿箬却秒懂,咧嘴一笑:“懂了!送节礼!打着‘共护一方安宁’的旗号,给几个中立大派送上绸缎、药材、腊肉,外加一封亲笔信:‘近日风声紧,望诸君明辨是非,勿为宵小所趁。’”
“聪明。”萧景珩竖起大拇指,“既显得咱们大气,又暗戳戳提醒他们:我盯着呢。”
“而且。”阿箬眼珠一转,“光拉拢不够,还得分化。您不是说户部在拟《江湖行商免税试行条》吗?不如现在就放风出去——就说只要守法经营、不惹事的门派,未来都能享受税收优惠。”
萧景珩抚掌:“妙!利字当头,多少热血汉子都能变成算账先生。真有人想闹事,他的兄弟们先不答应——‘你造*反图啥?图以后多交三成税?’”
亲卫听得直咂舌:“这招……比打仗还狠。”
“这才叫高端局。”阿箬得意地翘起嘴角,“不动一刀一枪,先把敌人内部搞分裂。”
当晚,计划启动。
两队暗线悄然出发,潜入七州交界地带,任务明确:只听不说,重点摸排“谁在牵头议事”“哪些门派态度强硬”“有没有外来势力掺和”。
与此同时,世子府开始准备节礼清单,选的全是江湖人实用的东西——伤药、铁砂、弓弦、马鞍油,连腊肉都特地注明“不含官盐”,以免被人挑刺。
阿箬亲自监督打包,还给每份礼盒附上一张小笺,上面龙飞凤舞写着:“江湖不远,民心即道。南陵萧某敬上。”
萧景珩看了直摇头:“你写得跟菜市场告示似的。”
“接地气嘛!”阿箬理直气壮,“江湖人又不考科举,谁在乎你字美不美?关键是话要说到心坎里——‘民心即道’,听着多有境界!”
“你少给我整这些网络金句。”萧景珩哭笑不得,“上次‘萧青天’还没消停,现在又要来个‘江湖哲学家’?”
“那您想咋办?写首诗?‘江湖风云起,世子挥折扇’?”阿箬模仿说书腔调,“听众当场就能笑岔气。”
萧景珩懒得跟她斗嘴,转身继续批阅密报。
夜渐深,书房烛火未熄。案几上堆满了各地传回的零星消息,他一手执朱笔,一手按地图,圈出数个重点关注区域:云阳北岭、朔州渡口、河曲老镇。
每一处,都是江湖势力交汇的咽喉要道。
阿箬轻手轻脚进来,放下一碗姜汤:“别熬太狠,明天还得见户部的人呢。”
萧景珩嗯了一声,没抬头。
她看了眼满桌情报,低声道:“其实……您没必要什么事都扛着。燕王倒了,新政也推开了,您已经赢了一大半。”
“可真正的难处才刚开始。”他终于抬眼,“官场能用制度压,百姓能用实惠哄,但江湖——讲究的是‘义’,是‘名’,是‘一口气’。你不理解他们,他们就觉得你在羞辱他们。”
阿箬沉默片刻,忽然笑了:“那您就让他们知道,您不仅理解,还能玩得比他们更溜。”
萧景珩看着她,也笑了。
就在这时,亲卫匆匆进来:“大人,最新消息——河曲那边,有个武馆昨夜贴出告示,说要‘开坛论道,共商大计’。”
萧景珩手中的朱笔一顿。
笔尖悬在纸上,墨滴缓缓坠落,在“河曲老镇”四个字上晕开一团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