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勇五人终于在晌午后赶到了泗安码头。眼前的景象果然喧嚣鼎沸,远超他们的想象。湖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挤挤挨挨。
码头上,号子声、吆喝声、车轮声、货物落地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扛着大包的脚夫们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淌着汗水,在跳板和林立的货堆间穿梭不息。
初来乍到的来娣姐妹和林二勇、大山都被这景象镇住了。
“大哥这也太热闹了!比湾头镇码头还热闹上两三分。”林二勇连连感叹!
林大勇笑着说:“你没去湖州府,那边的码头比这边还热闹十倍不止。”
“比这还热闹!”林二勇无法想象那得有多热闹,怪不得都说江南富裕。
因着林大勇来过这码头,对这边不陌生,让二弟跟儿子看着行李,自己带着来娣姐妹,去找码头上的管事打听。
管事的是个精瘦的中年人,正忙得焦头烂额,见到几个面生的乡下人,很不耐烦。
林大勇赶紧递上自家带的几个煮鸡蛋,赔着笑脸说明来意。管事瞥了他们一眼,尤其看了看林大勇仨还算结实的身板,脸色稍霁,随手一指远处一片嘈杂的窝棚区:“力工那边缺人,自己去问刘把头。摆摊?那边空地上自己找个不挡道的地儿,别碍事就行!规矩懂不懂?码头钱每人每日十文,管理钱每月三十文,少一个子儿都不行!”
虽然被盘剥,但总算得了准信。林大勇千恩万谢,赶紧带着几人行动起来。
林大勇仨很快找到了刘把头。刘把头试了试他们的力气,又见他们态度老实肯干,便点头收下,安排他们去卸一船刚从湖州府运来的丝绸包。那包裹沉得很,压得肩膀生疼,跳板又湿又滑,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小心。
林大勇、林二勇、大山拿着刘把头给的号牌,忍着肩膀的酸痛,快步走向码头角落一处简陋的棚屋。
一个账房先生模样的老者,按号牌登记,数出铜钱,叮当作响地推过来:“林大勇,九十文;林二勇,九十文;林大山,九十文。点清楚了,离柜概不负责。”
三人小心翼翼地将两百七十十文钱收进贴身的布袋里,沉甸甸的重量仿佛驱散了全身的疲惫。
林二勇激动地压低声音对大哥说:“哥,一天九十文!还是在被抽了十文码头钱之后!当初在清河县,累死累活一天也就三十五文,就这还抢破头。我刚才听那几个老哥说,到了夏天,货船多得挤满河道,一天最少能挣一百二十文。”
林大勇也是满脸喜色,但还保持着稳重:“嗯,是比老家强太多。但这钱挣得是血汗力气,一刻不能松懈。走,快去瞧瞧来娣她们怎么样了。”
“爹,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都在码头当力工好了。”大山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你傻小子想什么呢?天天这么累,人会受不住的,迟早垮了,不过在农闲时确实可以来。”林大勇笑着对自己的大儿子说。
另一边,来娣和盼娣推着外公特制的双轮小吃车,在码头边缘的空地上寻找位置。这车子比独轮车稳当得多,一边架着泥炉和小铁锅,另一边是带抽屉的柜子,放着碗筷、面粉和有限的几样调料杂菜,中间还有空间放水桶和柴火,设计得十分巧妙实用。
然而,好的位置早已被先来者占据。她们最终只能在离主要货栈稍远,人流相对稀疏的角落停下。姐妹俩手脚麻利地生火、烧水,将带来的干粮和准备好的杂菜面团拿出来。
初来乍到,生意冷清。码头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多奔向相熟的老摊贩,或干脆啃着自带的干粮。偶尔有人好奇地看一眼这两个面生的小姑娘和她们冒着热气的小车,但并未驻足。
来娣心里着急,但面上不显。她咬咬牙,让盼娣看着火,自己舀了一小碗刚熬好的、热气腾腾的杂菜汤,虽然只是些便宜的菜叶和一点点油花,但闻着却有一股诱人的咸香,端到不远处几个正蹲着歇息的力工面前,声音清亮又带着一丝怯生生的恳切:“几位大叔,天冷,喝碗热汤暖暖身子吧?自家熬的,只要两文钱一碗,饼子三文钱两个,管饱!”
那几人看了看她,又看了看那碗飘着热气的汤,其中一个汉子笑道:“新来的?以前没见过。”
“是,今天刚跟着舅舅们来的。”来娣老实回答。
另一个力工闻了闻味道:“啧,闻着还挺香。两文钱倒是不贵。成,给我来一碗尝尝!要是好喝,以后常照顾你生意!”
有了第一个顾客,就有了希望。来娣赶紧跑回去,利落地盛汤、拿饼子。那力工喝了一大口,烫得直呵气,却连连点头:“唔!味道不赖!咸淡正好,热乎!” 他三两口喝完,又要了两个饼子。
这一个小小的开端,仿佛打开了局面。附近其他观望的人也陆续围了过来。
“给我也来一碗汤!”
“饼子来四个!”
“这汤里能加个蛋不?”
来娣和盼娣顿时忙碌起来,一个收钱、招呼,一个盛汤、拿饼子,配合渐渐默契。虽然忙得额头冒汗,但收到一枚枚铜钱时,心里那份喜悦和踏实难以言喻。
当林大勇仨拖着疲惫身躯找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小吃车旁围了几个人,姐妹俩手脚不停,小车上的锅里热气腾腾,旁边的钱匣子里已经有了薄薄一层铜板。
“大舅!二舅!大山哥!”盼娣眼尖,高兴地喊道,“你们下工啦?快歇歇,喝碗汤!”
林大勇看着两个侄女忙碌而红润的脸庞,又看了看那有了进项的钱匣子,一直紧绷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他接过来娣递过来的热汤,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直滑到胃里,驱散了积攒一天的寒气与疲惫。
仨坐在车旁的小马扎上,喝着热汤,啃着饼子,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和码头点起的灯火,虽然身体极度疲倦,但心里却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就像铆钉一样,牢牢地钉在了这个繁忙的码头上。林大勇仨凭借着实诚和力气,渐渐得到了刘把头的信任,能接到些更好的活计。来娣的食摊也因为味道好、分量足、价格公道,在脚夫和低级船工中有了小小的名气,甚至有了几个常客。
每隔几天,他们会派一个人带着攒下的钱和需要补充的粮菜回一趟箬溪村,同时也把外面的见闻和赚到的钱带回家。每次回来,都引得全家围坐倾听,码头的世界通过他们的描述,一点点展现在留守的家人面前。(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