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新年的规划

    郑婷婷那个出人意料的拥抱,和那句轻得像羽毛却又重若千钧的,我以后可就全都要靠你了。

    却像一颗石子,在破庙这个小小的水潭里,激起了久久不散的涟漪。

    之后几天,气氛变得有些古怪。

    三嫂郑婷婷像是彻底换了个人,不再是那个只会缩在角落里,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的影子。

    她的话依旧不多,但眼神亮了,腰杆挺了,干活也更加利索。

    她会主动地关心几个孩子的冷暖,会帮着大嫂分担最累的活计,看到宋青山时,会先红了脸。

    然后又会鼓起勇气,递上一碗热水或是一件缝补好的干净衣裳。

    那份感激和依赖,不加掩饰,却又带着几分少女般的羞怯。

    而一向咋咋呼呼的五嫂袁敏,则肉眼可见地沉默了下去。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事没事就凑到宋青山跟前,用她那爽朗的大嗓门说着话。

    她依旧是家里的劳力担当,劈柴挑水,从不含糊,但那双总是亮晶晶的眼睛里,却多了一丝说不清的复杂情绪。

    偶尔看向宋青山和郑婷婷时,眼神会变得有些黯淡,然后又很快地移开,抿着嘴唇,继续埋头干活。

    大嫂胡秀兰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忧心忡忡。

    她几次想找宋青山谈谈,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只能一边叹着气,一边更加细心地照料着怀孕的四嫂林晚。

    日子就在这种微妙又压抑的氛围中,一天天滑过。

    很快,就到了大年当天。

    外面依旧是白雪皑皑,寒风呼啸,但破庙里却暖意融融。

    宋青山之前买的五百斤黑炭,烧起来没有烟,热量又足。

    两个火盆烧着,将整个大殿都烘得暖洋洋的。

    孩子们穿着新做的棉衣棉裤,在地上追逐打闹,小脸红扑扑的,笑声清脆。

    中午的年饭,更是丰盛得让几个嫂嫂都觉得奢侈。

    “来,文松,文安,文柏,多吃点肉,长高高。”

    宋青山给三个侄子一人夹了一大块羊肉,笑着说道。

    “谢谢小叔!”孩子们欢呼雀跃,埋头大口吃了起来。

    几个嫂嫂看着这满桌的肉菜,心里既高兴又发愁。

    “青山啊。”

    大嫂胡秀兰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带着笑,可语气里却满是担忧。

    “这日子是好过了,可这花钱的速度,也太快了点。”

    “咱们家现在就靠你一个人,这银子,还是得省着点花,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二嫂朱媛儿也往自己儿子碗里夹了一块鸡肉,跟着附和道:“是啊,小叔,这几乎是顿顿有肉,村里过年都未必有咱们家吃得好。”

    “这传出去,也不好听,钱还是得攒着。”

    她们过惯了苦日子,哪怕手里有了银子,那根节俭的弦也始终绷得紧紧的。

    看着银子像流水一样花出去,换成这些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郑婷婷默默地给四嫂林晚盛了一碗羊肉汤,柔声说:“四嫂,你现在是两个人,多喝点汤,暖身子。”

    然后她才抬起头,看向宋青山,轻声替他解释道:“大嫂,二嫂,小叔他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她的话让胡秀兰和朱媛儿都愣了一下。

    宋青山笑了笑,他知道嫂嫂们的担忧。

    他放下碗筷,说道:“大嫂,二嫂,你们放心,钱的事我心里有数。”

    “现在家里人多,孩子和四嫂的身子都得补。”

    “把身体养好了比什么都强,钱没了可以再挣,身体要是垮了,那才是大事。”

    他这番话,让几个嫂嫂都沉默了。

    尤其是胡秀兰,看着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的林晚,更是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在这个时代,女人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身体好一分,就多一分活命的希望。

    吃过年饭,嫂嫂们带着孩子在屋里说话,宋青山则一个人走出了破庙。

    他站在庙门口,看着眼前白茫茫的一片。

    北风吹在脸上有些冷,但他的心里却是一片火热。

    嫂嫂们的担忧,他懂。

    但她们不知道,自己最大的底牌,不是打猎的本事,而是脑子里领先这个时代千百年的知识。

    光靠打猎,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风险大,收入也不稳定。

    想要让这个家真正地安稳下来,必须要有自己的根基。

    而这个根基,就是土地。

    他的目光,越过眼前空旷的雪地,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这座破庙,连带着后面的荒山,现在都已经是宋家的了。

    虽然离青山村的中心地带有那么一小段距离,路也不好走。

    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副清晰的蓝图。

    首先,是路。

    等开春雪化了,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从村里到破庙的这条小路给修平整了。

    不仅要平整,还要拓宽,至少要能走得下牛车。

    只有路通了,才能把各种各样的建材运进来。

    因为他的第二个计划,就是盖房子。

    总不能让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再加上四嫂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一直都挤在这破庙里头。

    这里再怎么修葺,住久了不合适,也不方便。

    他要盖一所青砖大瓦房,要有很多很多的房间,让每个嫂嫂和孩子都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要有一个宽敞的院子,种上菜,养上鸡鸭。

    要有一个大大的堂屋,逢年过节,一家人能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

    那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家。

    而盖房子需要钱,修路需要人手,这一切的根本,还是在于土地的产出。

    所以,第三个计划,也是最核心的计划,就是开荒。

    开荒种地,对于这个时代的农户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只要家里还有点剩余的劳动力,每年都会去开垦一些新的荒地,为家里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

    但宋青山经过旁敲侧击地了解,发现这个世界的开荒技术,实在是太落后了。

    按照村里人的说法,头一年开出来的荒地,地太生,根本种不了粮食。

    只能种一些豆子或者苜蓿之类的东西,算是养地。

    同时,还要费尽力气,从村里的主水渠里,想办法开一条支流过来,把水引到新开的田里。

    就这么折腾上两年,经过灌溉和养护,这块地才能勉强算是能种庄稼的薄田。

    想要把它变成高产一些的水田,还得再精耕细作,养上至少三年。

    五年!

    整整五年时间,才能把一块荒地变成一块好田。

    这效率,在宋青山看来,简直低得令人发指。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这些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制造高效的肥料。

    他们所谓的养地,无非就是靠着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或者把作物秸秆大豆之类的东西烧成灰当草木灰用。

    这点肥力,对于贫瘠的荒地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而宋青山,却知道一个能让效率提升几十倍的秘密。

    他想起了之前几次进山打猎时的发现。

    在深山里,有些地势低洼的地方,因为溪流的走向很容易因为山洪或塌方而改变。

    每年雨水丰沛的季节,那些凹陷处就会形成一个个临时的水潭。

    甚至会有不少鱼虾顺着水流被冲进去,在里面繁衍生息。

    可等到旱季来临,山里缺水,那些水潭又会慢慢干涸下去。

    久而久之,那些没能逃走的鱼虾,连同水潭里的水草落叶,一层又一层地堆积、腐烂、发酵,在潭底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黑色淤泥。

    别人看到那黑乎乎、散发着腥臭味的淤泥,只会嫌恶地绕开走。

    可在宋青山眼里,那哪里是淤泥!

    那分明就是最顶级的天然有机肥!是富含氮、磷、钾的黑色黄金!

    他早就悄悄地记下了好几处这种干涸水潭的位置。

    只要等开春,他带人把荒地开垦出来,再去山里,偷偷地把那些积攒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黑金给挖出来,均匀地混进新土里。

    宋青山敢保证,根本用不着两年,甚至连一年都不用!

    只需要一个春天,他就能把那些贫瘠的荒地,直接变成能插秧种稻的上好水田!(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嫂嫂去打猎,一不小心称帝了不错,请把《带着嫂嫂去打猎,一不小心称帝了》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嫂嫂去打猎,一不小心称帝了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