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之战后,沈墨因辅佐皇后破阵、救治伤员有功,被楚瑾宸破格晋封为太医院院使,爵封安乐伯,地位尊崇,可谓医者之极荣。
然而,位极人臣的沈墨,心中却渐渐萌生去意。他年事已高,毕生心血倾注于医道,最大的愿望并非高官厚禄,而是将医术发扬光大,普惠苍生。如今,皇家医学馆在林微的擘画与他的具体操持下,已步入正轨,规模不断扩大,分馆亦在各大州府陆续设立,培养出的合格医者数以千计,极大地改善了大楚的医疗状况。
他亲眼见证了许多来自民间、甚至曾是铃医、草泽医的同行,在医学馆中系统学习、交流切磋后,医术突飞猛进,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良医。也看到了许多新颖的、由林微提出的医学理念和方法(如更严格的卫生防疫、更系统的人体解剖知识——限于动物和模型、以及一些急救技巧)被验证有效,并广泛传播。
“娘娘之才,实乃医道千年未有之变局引领者。”沈墨常常如此感慨。他深知,医学馆的灵魂与未来,在于林微那超越时代的视野与知识,而他,更像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执行者与守护者。
如今,医学馆根基已固,人才辈出,几位他亲手培养的副手皆能胜任管理之责。而他自己,感到精力已不如前,更渴望回归纯粹的研究与传授。
这一日,他整理了自己毕生行医的心得笔记,以及参与编纂的《新编本草纲目》(融入了林微提供的部分药理知识)、《瘟疫论》(总结了北境应对“诡疫”的经验)等巨著的手稿,入宫求见林微。
“娘娘,”沈墨将厚厚一摞书稿呈上,神色平静而坦然,“老臣蒙陛下与娘娘信重,执掌太医院与医学馆,幸不辱命。如今医学馆已成规模,人才济济,老臣年迈,深感力不从心,恳请娘娘准许老臣,卸去院使之职,归隐林泉,将这些毕生心血,安心著述,并于医学馆中,择一二可造之材,悉心教导,将我大楚医道,传承下去。”
林微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却眼神清亮坚定的老臣,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与敬意。沈墨之于大楚医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沈院使之心,本宫明白。”林微温声道,“您为大楚医道,呕心沥血,贡献卓著。陛下与本宫,皆感念于心。您欲归隐著述,培育后进,此乃医道之大幸,本宫岂有不允之理?”
她亲自扶起沈墨,郑重道:“只是,这太医院院使与医学馆总领之职,非德高望重、医术精湛如您者不能胜任。您既去意已决,本宫便准您所请。但请您务必答应,卸任之后,仍挂‘帝师’(特指医学方面)虚衔,医学馆永远为您保留首席教席之位,您的著述,将由朝廷刊印,颁行天下!您所选之传人,本宫与陛下,必当重用!”
沈墨闻言,老怀大慰,深深一揖:“老臣,叩谢陛下、娘娘天恩!”
消息传出,朝野皆惊。然楚瑾宸与林微对沈墨的决定表示了最大的理解与支持,赏赐丰厚,准其荣休。沈墨的卸任,并未引起动荡,他推荐的接任者亦是德才兼备之人,顺利交接。
沈墨归隐后,并未回到繁华京城的老宅,而是在京郊一处山明水秀、靠近医学馆分院的地方,建了一座小小的“杏林草堂”。他每日里或埋首著述,整理医案;或于草堂开馆授课,亲自指点那些被他看中、有悟性的年轻医者;时而也应林微之邀,入宫探讨疑难医理,或为皇室成员请个平安脉。
他生活简朴,心境平和,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著述传后人”。他的弟子们遍布大楚各地,皆成为当地医界的栋梁。而他所著的医书,更是成为了后世医者必读的经典。
偶尔,望着草堂外郁郁葱葱的药圃和远处医学馆飘扬的旗帜,沈墨会捋须微笑,眼中满是欣慰。他这一生,能得遇明主,能参与并推动这医道盛事,能亲眼见证无数百姓因医术进步而受益,已然无憾。归隐,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奉献与传承。(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