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意外的求助

    台灯的光晕在桌面上投下一圈暖黄的圆,陆云的指尖还残留着金属的微凉震颤。那只他命名为“蜂鸟”的机械造物正停在亚克力支架上,银灰色的合金羽翼收拢着,翅尖的微型传感器像复眼般闪烁着淡蓝色的微光。就在半小时前,这只仅有掌心大小的机械鸟完成了第一百次精准悬停——它能追踪窗外掠过的真实麻雀,能在气流扰动中调整羽翼拍动频率,甚至能衔起一枚回形针稳稳落在他指定的书页上。

    成功的喜悦像温水漫过脚背,带着一种踏实的暖意。这是他逃离“熵”公司的三个月来,第一次真正为自己创造出的东西感到自豪。不再是为了躲避追踪而临时拼凑的干扰器,不再是为了果腹而改装的旧家电,而是一件纯粹出于好奇与热爱的作品。他俯身凑近,看着“蜂鸟”羽翼边缘那道细微的打磨痕迹——那是他用砂纸磨了整整三个夜晚才消除的毛刺,只为让拍动时的气流声更接近真实鸟类的振翅声。

    电脑屏幕右下角的图标突然跳了跳,打断了他的沉思。不是常用的通讯软件,而是一个带着齿轮图标的老旧论坛客户端——“硬核工坊”,一个他过去混了四年的硬件爱好者聚集地。当年他还没被“熵”公司选中时,总在这里用“云陆”这个匿名 ID潜水,偶尔兴致来了,会挑些没人能答的难题回复,尤其是关于义肢控制电路的帖子,总能一针见血指出症结。

    私信窗口的小红点像颗突兀的火星。陆云点开时,指尖有些迟疑——这个账号他已经半年没登录过了,密码还是凭着肌肉记忆输对的。

    发信人的 ID是“墨影”,头像一片漆黑,资料栏里只有一行字:“机械是沉默的救赎”。私信内容不长,却被反复修改的痕迹填满,有些句子被删除又重新打上,末尾的感叹号堆了三个,又被删成一个,透着一股手足无措的急切。

    “云陆大神,冒昧打扰您。我翻遍了论坛所有关于神经信号微控制的帖子,只有您四年前回复的那篇《浅谈肌电传感器与 PWM信号的匹配误差》说到了点子上——您提到的‘动态阈值校准法’,我试了三个月都没摸透原理。我有个朋友叫阿明,上个月在工地拆脚手架时被钢管砸断了右手,从手腕处截肢。他家就靠他一个人挣钱,买不起医院推荐的智能义肢,只能用最便宜的机械挂钩。您见过那种东西吗?夹个碗都要抖半天,吃饭时汤洒得满桌都是,孩子看着他哭,他就躲在厨房偷偷啃冷馒头……”

    陆云的指尖顿在键盘上。他想起去年在逃亡路上见过的一个乞丐,那人也是断了右手,用一块铁皮绑着木柄当假肢,在寒风里抖着身子讨钱,铁皮边缘磨得发亮,蹭过地面时发出刺耳的声响。

    “我看到国外有个‘开源仿生手’项目,零件清单我翻译了三遍,算下来还是要五千多——这是阿明三个月的生活费。我以前学过点机械维修,想自己给他做电控部分,可是肌电信号转换成电机动作时总延迟,微电机选了五种型号都要么扭矩不够,要么耗电太快,充电两小时只能用四十分钟……大神,我知道您可能很忙,可我实在没办法了,哪怕只给我指个方向也行,拜托您了!”

    最后那句“拜托您了”后面,跟着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像素极低,边缘都模糊了。陆云抬头看向窗外,江城的夜色已经浓了,远处高楼的霓虹灯透过纱窗,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伸手拿起“蜂鸟”,指尖感受到羽翼下微型电机的轻微余温——那里面的控制芯片,和义肢的核心原理其实是相通的。

    “灵枢。”他轻声说。

    眼前立刻浮现出半透明的蓝色界面,数据流像瀑布般流动。“已接收指令,”清冷的电子音在脑海中响起,“检测到用户需求:义肢电控系统优化。是否调用生物神经接口数据库及微电机性能参数库?”

    “调用,但先别直接给答案。”陆云说,“我要看看他的设计图,再分析问题。”

    他敲下回复:“把你的设计文档、已选用的零件型号和具体的测试数据发给我,注意隐去你和你朋友的个人信息。我不一定能完全解决,但可以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

    发送按钮按下的瞬间,他仿佛能想象到屏幕另一端的人有多急切。果然,不到两分钟,一个压缩包就传了过来,名字是“求大神救命_v3”——看来已经修改过三次了。

    陆云将文件导入电脑,解压后跳出的第一个文档就是设计图,用最基础的 CAD软件画的,线条有些粗糙,但标注得异常详细,每个零件的尺寸、材质都写得清清楚楚。旁边附了一张照片:一张破旧的木桌上,散落着各种零件——焊锡膏凝固在角落,几根导线被剪得长短不一,一个黑色的塑料外壳已经被锯开,里面露出缠绕的线圈和几个小小的电机。照片角落里,能看到一截轮椅的金属扶手。

    原来“墨影”自己也是行动不便的人。陆云的心微微一沉,指尖滑动鼠标,打开了测试数据文档。表格里密密麻麻填着参数:“肌电传感器采样率 1000Hz,延迟 0.8秒”“电机型号 37GB-520,扭矩 1.2kg・cm,持续工作时间 42分钟”“滤波算法采用均值滤波,波动误差±0.3V”……每一行后面都跟着红色的批注,写着“不行”“太慢”“容易烧”。

    “灵枢,分析问题。”

    蓝色界面瞬间切换,设计图上出现了几处醒目的红色标记。“第一,滤波算法选择错误,”灵枢的声音同步响起,“均值滤波对肌电信号的瞬时波动抑制不足,且运算耗时过长,导致信号延迟。建议替换为卡尔曼滤波算法,结合自适应阈值校准,可将延迟降至 0.1秒以内。第二,微电机型号匹配失误,37GB系列为玩具级电机,无法承受义肢持续负载,建议更换为 130SZ型直流减速电机,扭矩提升至 2.5kg・cm,功耗降低 40%。第三,机械结构存在应力集中点,此处——”界面上的红色箭头指向手掌关节处,“塑料外壳厚度不均,长期受力易断裂,建议采用 ABS+PC合金材质,并增加加强筋结构。第四,电源管理模块设计不合理,采用线性稳压而非开关稳压,转换效率仅 60%,需优化电路拓扑……”

    陆云静静地听着,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将灵枢的分析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他知道“墨影”可能没学过复杂的算法,特意把卡尔曼滤波的原理简化成比喻:“你现在的滤波方式就像用筛子筛沙子,连细沙带碎石一起滤,自然慢;卡尔曼滤波更像有智能的筛子,能先判断哪些是有用的信号(细沙),哪些是干扰(碎石),只留下需要的部分,速度会快很多。我给你一个简化版的算法公式,你直接代入 Arduino开发板就行,代码我附在后面了。”

    关于电机的选择,他没有只给型号,而是找了三家性价比高的批发商地址,备注“这几家支持小额零售,我以前买过,质量没问题,记得选带减速器的版本,虽然贵五十块,但不用你自己组装,省时间”。

    结构优化部分,他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用红线标出需要加厚的地方:“你可以去废品站找旧的笔记本电脑外壳,那种材质就是 ABS+PC的,加热后能塑形,比买新的便宜一半。加强筋不用太复杂,剪两条细铁片粘在里面就行,我试过,承重足够。”

    最后,他补充道:“电源部分我给你改了个电路设计图,用开关稳压模块,转换效率能到 90%,这样电池容量不变的话,续航能延长到两小时以上。如果实在买不到模块,我教你用旧手机充电器改一个,步骤很简单。”

    敲完最后一个字,陆云看了眼时间,已经快十一点了。他伸了个懒腰,窗外的风卷起落叶,打在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在这时,私信窗口又亮了。

    “大神!您的回复我看完了!”墨影的消息带着明显的激动,“那个滤波算法的公式,我之前在论文里见过,但一直不知道怎么简化,您给的代码我刚才试了一下,延迟真的降下来了!还有电机型号,我刚才查了参数,正好符合要求!结构那个点,我昨天测试的时候就觉得那里有点软,您一说我就明白了!太感谢您了!我明天就去买零件,等做好了一定给您发照片!”

    紧接着,又是一条消息:“其实……我刚才发的设计图里,那个轮椅扶手不是道具。我三年前出车祸,腿断了,后来就退学修家电维生。阿明是我工友,当时车祸是他把我从货车底下拉出来的,自己却被钢管砸了手。我一直觉得欠他的,这次能遇到您,真是……真是太幸运了。您不知道,我昨天晚上对着电脑哭了半宿,觉得自己特别没用,连个义肢都做不好。现在我有信心了!”

    陆云看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了弯。他想起自己第一次成功做出简易机器人时的心情,那种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的雀跃,比任何奖励都让人满足。但此刻的感觉更不同——不是为自己的成功,而是为能帮到别人而感到的踏实。

    他回复:“不用谢,我也是正好懂一点。有问题随时问我,慢慢来,做机械最忌讳急。”

    “好!太感谢您了大神!等阿明能用上新义肢,我一定让他给您寄我们老家的特产!是自己种的橘子,特别甜!”

    陆云笑了笑,没再回复,关掉了私信窗口。他低头看向桌上的“蜂鸟”,又看了看屏幕上墨影发来的那张零件散落的照片,突然觉得,这些冰冷的金属和导线,只要被赋予了帮助他人的意义,就会变得温暖起来。

    “灵枢,”他轻声说,“把刚才的义肢设计优化方案存档,再补充一些低成本的替代零件清单。说不定以后还用得上。”

    “已完成存档。”灵枢的声音依旧清冷,但陆云似乎从那电子音里听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检测到用户情绪波动:愉悦度提升 23%,成就感提升 31%。建议适度休息,当前时间已接近睡眠最佳时段。”

    “知道了。”陆云关掉电脑,起身走到窗边。夜色更深了,江城的轮廓在霓虹中若隐若现。他想起“熵”公司,想起那些追捕他的黑衣人,想起父亲留下的那本加密笔记本——危机其实从未远离,就像潜伏在黑暗中的野兽,随时可能扑出来。

    但此刻,他不再像三个月前那样惊慌失措。指尖的“蜂鸟”余温未散,屏幕上墨影那充满希望的消息还在脑海里回响。他握紧了拳头,掌心能感受到骨骼的硬度——他手里已经有了“火种”,不只是“灵枢”,不只是他的技术,还有这份帮助他人的勇气。

    就在这时,城市另一端的一栋写字楼里,地下三层的数据中心依旧灯火通明。数十台服务器嗡嗡作响,屏幕上显示着江城的实时地图,无数个绿色的光点在地图上移动,像迁徙的萤火虫。一个穿着黑色西装的男人站在屏幕前,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地图迅速放大到陆云所在的小区附近。

    “目标编号 734,近三个月活动范围稳定,未与可疑人员接触。”一个冰冷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但今晚检测到他登录了‘硬核工坊’论坛,与一个 ID为‘墨影’的用户交流义肢技术。”

    男人皱了皱眉,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调出“墨影”的资料。“残疾,无业,社会关系简单。”他低声说,“排除威胁。继续监控 734,重点关注他的网络通讯和硬件采购记录。”

    “明白。”

    服务器的风扇声依旧低沉,屏幕上的绿色光点缓缓移动,像一双双监视的眼睛。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陆云已经洗漱完毕,躺在床上。他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在构思如何进一步优化墨影的义肢设计——或许可以加上压力传感器,让握力更精准;或许可以用太阳能板做辅助供电,延长续航。

    他不知道,这次偶然的善意,将会让他在不久的将来收获一个最可靠的伙伴;他更不知道,“墨影”不仅会帮他完善义肢技术,还会在他最危急的时刻,用自己的机械维修技能帮他修好关键的逃生设备。

    此刻的他,只觉得心里很满。就像小时候第一次帮邻居修好坏掉的收音机,那种被需要、被感谢的感觉,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他安心。

    夜色渐深,江城陷入沉睡。只有少数的窗户还亮着灯,其中一扇属于陆云,另一扇属于“墨影”。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因为冰冷的机械和温暖的善意,被悄然联系在一起,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埋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灵枢:未来序列不错,请把《灵枢:未来序列》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灵枢:未来序列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