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帆的手指从键盘上抬起,屏幕上的异常报告仍停留在那只蓝筹股的风险评分页面。他盯着那串自动调高的参数,没有动。系统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完成了推理链条的延伸,这本该是值得记录的时刻,但现在不是。
他关掉调试面板,新建了一个项目目录,命名为“PredictEngine_Alpha”。紧接着,另外两个文件夹被创建:“DataCollector_v3”和“DataProcessor_Core”。旧系统的主程序还开着,模块之间交错引用的代码像一张缠绕的网。他开始剪断这些连接,把原本混在一起的功能逐一剥离。
凌晨两点十七分,第一轮拆分完成。主程序体积从原先的八百多兆缩减到三百九十多兆。他测试了启动流程,新架构下的核心引擎加载时间缩短至四秒。比预想的快。
但他没停下。配置文件替换了所有硬编码路径,数据库连接池被重写为轻量模式,适配低带宽环境下的稳定通信。他一边改,一边在笔记本上列出迁移清单:服务器两台、软盘备份五箱、U盘三枚、技术文档手抄本两册、市科委项目批文原件一份。
天刚亮,林悦来了。
她站在门口,看了看桌上散开的线缆和贴了标签的纸箱,什么也没问,直接走过去打开第二个箱子,开始整理软盘。每张都用记号笔写了年份和来源,她按顺序排好,再用泡沫纸包起来放进密封箱。
“你什么时候走?”她终于开口。
“后天。”陈帆头也没抬,“最晚不超过周三。”
“深圳那边能用这里的系统吗?”
“能,但得重新部署。”他说,“我已经做了模块化处理,到时候只需要分别安装三个核心组件,然后导入最新数据包就行。”
林悦点点头,继续低头打包。她的动作很慢,像是怕弄坏什么。等第五个箱子封好,她才抬头看他:“如果系统出问题了,我该怎么办?”
陈帆停下手里的活。他知道她在担心什么。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录入或流程验证,而是整个系统的远程维护。一旦他在深圳无法及时响应,任何一次任务失败都可能导致数据断裂。
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黑色U盘,插进电脑,运行加密程序。进度条走到尽头后,他拔下来,递给林悦。
“这里面是最新版系统镜像,还有操作手册的电子版。每周六上午九点,我会发更新包过来,你负责导入当天的数据,然后运行校验任务。只要日志显示‘completed’,就说明没问题。”
林悦接过U盘,手指捏得很紧。“如果……我没操作对呢?”
“那就等我回来修。”他说。
她看着他,眼神有点晃。过了几秒,轻轻点头:“我会守好它。”
陈帆没再说什么。他知道她会做到。她一直做得比他预期的更好。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他没合眼。服务器要拆卸运输,必须确保硬盘安全。他逐台关闭服务,断电前执行了最后一次完整备份。网线、电源线、串口转接头全部拔下,分类捆扎,贴上手写标签。
机箱太重,搬运时容易磕碰。他翻出实验室角落的旧棉被,裹住主机外壳,再用胶带缠牢。虽然简陋,但至少能缓冲震动。林悦又送来几块泡沫板,垫在箱子底部。
中午时分,所有设备装车完毕。两台服务器固定在推车两侧,五个密封箱堆在中间。他检查了每一处封口,确认无误后锁上车厢。
临行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
回到电脑前,他打开远程访问权限,设置定时任务脚本。每天凌晨三点,系统会自动抓取财经网站数据,并上传一份摘要到加密空间。他在本地生成一组密钥,交给了林悦。
“别轻易给人看。”他说,“也不要用公共网络登录后台。”
她收好密钥,放在随身包最里层。
傍晚六点,火车票已经买好。他背起笔记本包,最后看了一遍实验室。桌面上空了,只剩下一盏台灯和一把椅子。墙上的白板擦干净了,曾经写满公式和节点计划的地方,现在什么也没有。
他走出大楼时,风有点大。
车站安检口,工作人员拦住了他。
“这什么东西?”对方指着服务器机箱。
“科研设备。”陈帆递上项目证明和设备清单。
安检员翻了几页,皱眉:“这种机器一般不让带。”
“它是计算装置,不带电池,也不发热。”陈帆解释,“我们在做金融数据分析,需要运到深圳合作单位。”
对方半信半疑,叫来同事开箱检查。线缆、主板、硬盘逐一确认,没发现违禁部件。折腾了二十分钟,最终放行。
他推着车穿过候车厅,找到对应站台。火车还没进站,广播里报着其他车次。他站在黄线外,看着轨道尽头。
林悦跟到了车站。
她没说话,只是并肩站着。直到广播响起,提示列车即将进站,她才转过头:“记得按时吃饭。”
“嗯。”
“有问题就打电话。”
“好。”
火车缓缓驶入,车门打开。他推着设备登车,找到行李存放区,把推车固定好。回来时,林悦还站在原地。
“回去吧。”他说。
她没动。
列车广播响起,提醒乘客准备关门。他最后看了她一眼,转身踏上车厢。
车门关闭前一秒,他回头望向站台。
城市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远处高楼的灯光一盏盏亮起。他的手搭在窗框上,指尖触到一丝凉意。
车厢微微震动,火车开始前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