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资本世家的百年棋局

    监控追踪程序仍在运行,IP地址的跳转路径被逐层剥离,但陈帆的手指最终没有按下“深度溯源”的确认键。他收回手,转身走向主控台侧面的物理保险柜,输入三重验证密码后取出一份泛黄的档案袋。封口处的火漆印已经碎裂,边缘残留着模糊的家族徽记。

    “先处理这个。”他将档案放在操作台上,打开扫描仪。

    周婷立刻明白这是什么——家族秘库中最晚解锁的一批遗物,三个月前才从瑞士私人银行金库运回。她戴上无尘手套,小心展开信纸。字迹因年代久远而微微晕染,但笔锋依旧凌厉,与祖父笔记中的签名一致。

    李航调出比对模块,将信件内容导入系统。刚输入第一段文字,警报弹出:“文献可信度评估:41.3%,判定为高概率伪造。”

    “系统不认。”他皱眉,“可能是格式异常,或者是提到了不存在的实体。”

    陈帆点头:“用学生团队上个月提交的古籍OCR增强模块重新解析,补全文本空缺。”

    李航切换至专用处理通道。算法开始逐行分析墨迹深浅与纸张纤维走向,结合上下文语义推演缺失词汇。与此同时,周婷接入SWIFT历史编码库,反向检索信中提及的三家海外信托机构。这些名字早已在战后金融重组中消失,但她发现其中一家的注册编号前缀与冷战时期某离岸清算系统的临时编码高度相似。

    “找到了。”她输入一串十六位数字,“激活历史映射表,底层数据库已重建关联。”

    文本完整还原后,三人分段录入系统情报图谱引擎。信件描述了一套完整的资本循环机制:在市场低迷期通过隐秘渠道注入资金,扶持特定企业形成热点;待公众情绪升温后,由媒体放大叙事,吸引散户涌入;最后在流动性高峰时悄然撤离,并配合政策沉默期制造崩盘条件,低价收购核心资产。

    “这不是短期操盘。”周婷标记出几个时间节点,“他们在每一次危机前都提前五年布局,节奏稳定得像钟表。”

    李航尝试建立时间轴模型,将这套模式套入近百年重大金融危机。系统初始输出散乱,仅能捕捉到零星相似点。当他试图连接1987年纽约股灾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计算进程卡死,提示“跨周期逻辑冲突”。

    “时间跨度太大,系统默认权重集中在交易频率和价格波动上。”他说,“但这些人根本不走明面账户,资金流向太隐蔽。”

    陈帆沉思片刻,修改核心参数:“把‘资金稳定性’设为最高优先级,过滤所有短期操作痕迹。我们找的不是交易者,是布局长达十年以上的持有者。”

    指令下达后,系统重启分析流程。量子辅助计算资源启动,五次典型危机并行重构。几分钟后,三维投影缓缓成形——数十条细线从不同年代延伸而出,在几次重大崩盘时刻交汇成网状结构。每一条主线都对应着一个长期存在的控股实体,其股权变更记录显示,实际控制人从未公开露面。

    “看这里。”周婷放大1929年大萧条前夕的数据流,“信里提到的‘三级缓冲架构’确实存在。他们用三层嵌套信托承接资产,最后一层直到2008年才被动披露。”

    李航调出资金规模统计:“每次收割的净收益占当次危机总损失的百分之十二到十五之间,误差不超过两个百分点。这不是巧合,是定量设计。”

    陈帆盯着投影中心那个反复出现的控制节点,低声说:“他们不在乎涨跌,只在乎节奏。只要市场按照他们的步骤走到临界点,就能完成一次闭环。”

    此时系统突然跳出新提示:“检测到当前市场行为模式与历史模型初步匹配,相似度58.2%。”

    “不到六成。”李航松了口气,“还没到危险区间。”

    陈帆没动。他调出上一章破解的美联储暗语指令,将“维持现状,释放信号,等待临界点”作为对照基准,手动添加三项隐性指标:监管声明与实际行动的时间差、主流财经媒体乐观报道占比变化率、以及上市公司回购计划集中度。

    系统重新运算。

    进度条缓慢推进,终端散热风扇转速逐渐提升。三分钟后,结果刷新。

    【历史模式匹配度:93.7%】

    【风险等级:红色】

    【警告类型:被动催化型泡沫】

    主控屏中央弹出详细对比图,左侧是1929年信件中描述的操作框架,右侧是当前市场的实时数据分布。十七项关键节点完全重合,唯一差异在于现代金融工具更复杂,掩盖层次更深。

    房间里安静下来。设备运转声持续不断,冷却液在透明管道中缓缓流动。

    “我们之前以为自己在预判危机。”周婷看着图谱,声音很轻,“其实只是看到了他们允许我们看到的部分。”

    李航翻阅系统生成的资金路径报告:“最近半年,有七家离岸基金通过结构性票据向科技板块注资,总额超过四百亿。它们的受益人信息都被加密托管,但注册地全都指向同一个加勒比群岛自治金融区——和信里提到的第一代操作平台一致。”

    陈帆伸手触碰投影中的主干道线条,指尖划过几次危机交汇的节点。他的动作很慢,像是在确认某种触感。

    “祖父当年写下这些,不是为了警示后人。”他说,“是为了证明有人看见过真相。”

    周婷忽然注意到一件事:“信末有一段话没有编号,像是后来加进去的。原文是:‘当后来者以为掌握规律时,才是棋局真正开始之时。’”

    李航抬头:“意思是……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在他们的计算之内?”

    没人回答。系统仍在运行后续推演,新的风险簇正在生成。陈帆将原件重新封装,放入最高权限保险柜。金属门闭合时发出轻微的气密声。

    “之前的预警模型要改。”他回到主控台,“不能再假设监管会滞后,而是必须预设整个体系本身就是延迟机制的一部分。”

    周婷开始调整参数设置,准备重构避险协议。李航则调取过去两年的所有内部决策日志,准备交叉验证团队行动是否已被外部模式捕获。

    就在此时,主控屏右上角闪出一条低频提示:

    > 【检测到历史数据库异常访问请求】

    > 来源:本地终端

    > 请求内容:1929年信件原始扫描件

    > 触发时间:03:17:22

    > 操作账号:已注销用户ID-8841

    三人同时看向记录窗口。

    那个账号属于五年前离职的一名数据清洗员,入职仅三个月,离职时所有权限已被回收。按规程,该账户应在离职当日自动归档并冻结。

    而现在,它刚刚被执行了一次读取操作。

    陈帆立即调出访问路径日志。请求并未经过网络传输,而是直接从内网存储节点发起,仿佛有人在现场登录了某个遗留接口。

    “查物理端口。”他下令。

    李航切换至安防监控系统,却发现相关时段的设备日志已被覆盖,替换为一段循环播放的正常状态记录。

    周婷盯着屏幕上的虚假数据流,手指停在回放按钮上方。

    陈帆站起身,走到投影前,再次凝视那张跨越百年的资本血脉图。线条依旧稳定闪烁,像某种活体网络。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控制台边缘,一下,两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造个系统做金融不错,请把《造个系统做金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造个系统做金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