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土地增值的数学之美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陈帆脸上,那串刚被激活的宽带账户信息还停留在界面上。他盯着“西城区某商务楼宇”几个字,手指在键盘边缘顿了半秒,随即调出系统日志的自动归档路径。

    数据备份已完成,攻击链路的原始记录封存在加密分区。他知道,那间空置民宅里的设备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对手仍在暗处观察他的反应节奏。

    但他不能再等。

    三小时后,主控室的指令流转向另一个方向——全息会议系统启动预热程序,股东会材料同步上传至内网审核通道。他要在所有人面前,把五道口地块的价值逻辑彻底重构。

    会场设在集团总部顶层报告厅,环形座椅逐级下降,中央是可升降式投影台。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三维成像模块,空气中浮现出模糊的建筑轮廓。陈帆走上讲台,平板端口接入主控系统,后台自动切换至十年期土地估值模型。

    灯光渐暗,全场安静。

    他没有开场寒暄,直接点开第一组数据流。“过去六个月,我们采集了北京七百二十三个社区的人口流动样本,重点追踪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科技企业注册密度、交通节点承载能力三项指标。”声音平稳,不带情绪,“当这些变量叠加到五道口地理坐标上时,结果不是预测,是数学必然。”

    大屏随之亮起,一幅动态热力图缓缓展开。红色光斑从清华、北大向外扩散,与中关村、上地软件园形成连续带状聚合。每一年的时间轴推进,都伴随着企业入驻数量的指数增长和通勤效率的结构性优化。

    “五年模型曾告诉我们这里会升值。”他停顿一下,指尖滑动,“但现在,我把周期拉长到十年。”

    新的曲线弹出。前三年平缓上升,第四年开始斜率明显增大,到了2013年之后,几乎垂直攀升。

    台下有人皱眉。一位老股东抬手:“周期越长,变数越多。政策一张纸就能抹掉所有推演。”

    陈帆没回应质疑,而是启动全息投影。虚拟园区在空中成型:道路自动分流车流,办公楼顶铺设光伏板,公共空间布设智能服务终端。AI招商系统实时匹配企业需求,土地利用率提升至87%。

    “这不是地产项目。”他说,“这是产业生态的容器。而容器的价值,取决于它能承载多少创新能量。”

    画面切换到最后一页——一张标注清晰的趋势对比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单位面积产值增长率。五道口曲线在2013年迎来拐点,超越国贸、金融街等传统核心区。

    “各位看到的不是房价,是技术密度的增长函数。”他语气沉稳,“真正的稀缺,从来不是土地本身,而是聚集顶尖人才的能力。只要这个趋势不变,任何短期波动都不影响终局。”

    掌声开始零星响起,随后连成一片。

    他站在原地,目光扫过台下。大多数人点头认可,也有几人仍在低声交谈。而在后排角落,那个穿着灰色夹克的男人始终没有鼓掌。

    政策专家坐在阴影区,手里拿着纸质议程,指节轻轻搭在桌沿。从陈帆开启全息演示那一刻起,他的视线就没离开过主屏。

    就在演讲即将结束时,那人右手抬起,在桌面轻敲了三下,停顿,再敲四下,又是一次短促的两下。

    动作极轻,像是无意识的习惯。

    但陈帆注意到了。

    他曾在某次密级会议中接触过类似的信号节奏——非标准摩尔斯码,而是内部情报系统曾用过的简易数字编码方式。那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昨夜被捕人员笔记本上的记录周期:47分钟。

    三、四、二。

    342?

    他不动声色,左手在平板边缘划过,后台立即接收到一条隐蔽指令:**标记该区域生物行为数据流,单独提取音频振动波形与触碰频率**。

    与此同时,他加重了最后一句话的语气:“很多人说市场不可预测,政策无法把握。但我想说,真正决定一块土地命运的,不是红头文件,而是时代背后的数学规律。”

    话音落下,灯光重新亮起。

    掌声比刚才更响。几位投资人主动起身,朝他点头示意。有人掏出手机开始拨号,显然是想立刻跟进合作事宜。

    陈帆微微颔首,却没有走下讲台。他需要确认一件事。

    投影虽已关闭,但系统仍在运行。后台数据显示,那串桌面敲击已被完整捕捉,波形图自动生成,并标记为高优先级待解析项。初步分析显示,三次触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3秒、0.4秒、0.2秒,构成一组精确序列。

    不是随机动作。

    他低头看了眼平板,系统提示:**“异常行为关联度比对中……正在匹配历史事件数据库”**。

    就在这时,政策专家站起身,将纸质材料整齐折好,塞进外套内袋。他没有看台上,也没有与其他股东交流,径直朝出口走去。

    脚步稳定,节奏如常。

    陈帆望着那个背影消失在门后,手指在平板边缘轻轻一划,命令传入技术组:“保留原始波形文件,切断外部访问权限。另开一条离线通道,送交建模组做独立解码。”

    他不能确定对方终端屏幕上的异常登录记录刚刚归档,陈帆的手指还停在回车键上。他没有起身,也没有叫人,只是盯着那串被标记为“已隔离”的IP地址看了两秒,随即调出系统主控界面。大屏左半区滚动着五道口地块的实时人流数据,右半区是财政拨款路径图谱,中间一条时间轴缓缓向前推进,标注着未来十年的土地估值曲线。

    这条线原本只延伸到五年后,今天凌晨三点,系统自动触发了模型迭代协议。预测周期从六十个月拉长至一百二十个月,算法权重重新分配,加入了人口净流入率、高校科研转化效率、初创企业存活周期三项新参数。结果出人意料——2013年之后,曲线开始近乎垂直上升。

    他站起身,拿起桌上的平板走出安全屋。走廊灯光平稳,脚步声在地砖上清晰可闻。工程部昨晚提交的设备验签日志已经同步进系统,摄像头固件问题暂时封堵,但真正的漏洞不在硬件,而在认知层面。有人想让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动摇对系统的信任。

    而此刻,最好的回应就是展示它不可撼动的逻辑。

    股东大会现场座无虚席。股东们翻看手中的电子报告,低声交谈。前排几位投资人眉头微皱,显然对近期接连出现的技术警报感到不安。他们更关心的是回报周期是否会被拉长,而不是什么“长期价值”。

    陈帆走上讲台,没有寒暄。他点开全息投影模块,一道淡蓝色光幕从桌面升起,三维地图浮现出来——五道口区域被高亮标出,周边高校以点阵形式环绕分布,每所院校上方浮现出近五年科技专利申报数量的动态柱状图。

    “我们过去用三年租金收益评估一块地的价值。”他的声音不高,但穿透力极强,“现在我要用十年产业增长来定义它的边界。”

    话音落下,三组数据流同时注入模型:北京户籍与非户籍人口迁移比例、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注册增长率、地铁线路覆盖半径内写字楼空置率。地理热力图随之刷新,颜色由黄转红,最终在五道口核心圈层凝成一片深紫。

    “这不是地产项目。”他说,“这是下一个十年的创新枢纽。”

    全息影像切换,虚拟园区拔地而起。智能交通系统自动调度车辆分流,AI招商平台根据企业类型匹配空间资源,能源供给模块显示太阳能板覆盖率逐年提升,第九年起稳定维持在九成以上。时间轴滑动至2013年,土地估值曲线陡然跃升,像一把刀劈开平缓的山坡。

    台下有人抬头,目光从屏幕移向陈帆。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他继续说,“政策变一个字,市场就可能崩盘。但请看这个——”他调出一组对比图,横轴是过去二十年重大基建决策发布时间,纵轴是技术型企业入驻密度变化,“每一次规划落地前半年,企业注册量都会提前反应。不是文件驱动趋势,是趋势催生文件。”

    掌声开始零星响起,随后连成一片。

    陈帆没有笑,也没有致谢。他知道,真正难缠的质疑从来不来自台面之上。

    他余光扫过会场后排。那个男人坐在角落,穿着一件旧式夹克,手里拿着纸质材料,和其他人清一色的平板电脑格格不入。是政策专家。自从第一次深夜来电后,这还是陈帆第二次见到他本人。

    就在他关闭投影的瞬间,对方右手抬起,在桌沿轻轻敲击。

    一下,停顿;两下,短促;接着又是三下,节奏分明。

    陈帆没动,也没追问。他在后台下达指令:启动生物识别追踪,锁定该区域心率波动与眼球运动轨迹。同时,命令技术组将这段动作录制成独立视频片段,打上时间戳归档。

    那人站起身,把纸张折好塞进衣兜,转身离开。背影穿过两排座椅之间,脚步稳定,未作停留。

    掌声仍在继续,几名股东站起来鼓掌,有人举手示意想提问。陈帆微微颔首,示意稍等。他低头查看平板,系统刚完成一次内部校验——十年模型通过了压力测试,即使在最极端的政策延迟情境下,2013年后的增值斜率依然成立。

    他抬起头,正准备回应台下问题,忽然注意到投影幕布边缘残留的一帧画面还未完全消失。那是刚才演示中的一张子图:五道口东侧待开发地块的地下管网布局。图中标注了一条新建排水管道走向,恰好绕开了某处地质薄弱带。

    而这条线路,昨天才由市政设计院内部修订完毕,尚未对外公布。

    他的手指在平板边缘轻轻划了一下。

    系统日志显示,该数据是在十五分钟前导入的,来源标注为“匿名FTP上传”,传输间隔四十七分钟,共分三段接收,最后一段抵达时间正是演讲开始前三分钟。

    和那个敲击桌面的节奏一致。

    他不动声色地合上设备,目光再次投向出口方向。走廊灯光笔直延伸,尽头电梯门刚刚闭合。

    这时,一名工作人员快步走来,在他耳边低语:“刚才那位离场的先生,登记名字是‘李维’,联系方式为空,参会凭证是临时授权码,由总部权限池直接释放。”

    陈帆点了下头,转身面向仍等待回应的股东们。

    “还有问题吗?”他问。

    一位年长的投资人举起手:“模型再准,也得有人信才行。你说这里是未来的硅谷,可眼下连一家像样的科技公司都没有,靠什么支撑?”

    陈帆看着他,语气平静:“2008年之前,没人相信深圳湾能养出腾讯;2010年前,没人觉得杭州西溪能跑出阿里。所有爆发都藏在积累里,而所有积累,都有数学规律。”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不是在赌政策,是在验证趋势。”

    台下安静了几秒,随后有人点头,有人记录,争议声渐渐平息。

    他没再说更多。系统已经将整场会议的数据流打包存档,包括那串敲击动作的视频、匿名上传的图纸、以及后台捕捉到的心率异常波动记录。这些不会立刻解开谜题,但会成为链条上的一环。

    他站在原地,手中平板弹出一条提醒:十年预测模型已完成本地备份,加密副本已同步至香港合作实验室与新加坡数据中心。

    就在这时,前台递来一份纸质签到表,说是那位提前离场的嘉宾留下的。

    他接过翻开,最后一页空白处有一行铅笔写的数字:**7-3-9**

    字迹工整,笔压均匀,像是随手记下的座位号,又像某种编码。

    陈帆盯着那三个数字看了一瞬,抬眼望向会议室出口。(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造个系统做金融不错,请把《造个系统做金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造个系统做金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