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尽调,果然如顾深屿所预告的,进入了更核心、也更艰难的阶段。
焦点完全集中在了技术架构的深度剖析和未来研发路线的可行性验证上。主持会议的不再是财务或法务专家,而是那位眼神锐利、不苟言笑的张专家。
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架构图和算法流程。张专家的问题如同手术刀,精准而犀利,每一个都直指当前技术方案的瓶颈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
“林总,你们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预处理模块,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对计算资源的消耗是否做过极限压力测试?瓶颈在哪里?”
“关于模型迭代的闭环系统,我看你们设计了自动反馈机制,但如果反馈数据本身存在偏见或噪声,如何避免模型陷入局部最优甚至退化?”
“跨平台部署的方案,考虑到边缘设备的算力差异,你们的轻量化策略是否足以保证核心功能的体验一致性?”
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甚至涉及到一些林晞团队仍在探索的前沿领域。几位核心工程师轮流上阵解释,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有些细节连他们自己都尚未完全吃透。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林晞意识到,必须由她亲自掌控局面了。她示意略显窘迫的工程师坐下,从容地走到白板前,拿起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她没有急于回答任何一个具体问题,而是从最根本的技术哲学和设计初衷讲起,像梳理一棵大树的根系般,将复杂的系统层层分解,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宏大的技术演进蓝图。
她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极其缜密。面对质疑,她不仅坦诚承认当前方案的局限性,更能清晰地阐述背后的权衡考量,以及已经在规划中的下一代解决方案。她将每个看似尖锐的“弱点”,都巧妙地转化为展示团队前瞻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点”。
更令人信服的是,她结合了大量的市场数据和用户场景分析,证明了这条技术路线与未来五年行业发展趋势的高度契合性。
当她讲述到对下一代人工智能交互范式的构想时,眼神明亮而专注,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感。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被资金困扰的创业者,而是一位站在技术潮头的布道者,整个人仿佛在发光。连对面一直绷着脸的张专家,眼神中也偶尔会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认可。
会议中途休息。
连续的高强度脑力消耗让林晞感到喉咙干涩,她起身想去茶水间倒杯水。刚走到走廊拐角,却隐约听到尽头安全通道门口传来张专家压低的声音,似乎正在通电话。
鬼使神差地,林晞放轻了脚步。隔着一小段距离,张专家谨慎而恭敬的话语断断续续地飘了过来:
“……顾总,您之前的判断非常准确。林总对技术底层逻辑的理解,确实远超同龄人……特别是她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以及面对瓶颈时展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独特且具有前瞻性。老实说,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我们内部智库最新的研究报告所预测的,还要精准和超前几分……”
“……是,我明白。我们会重点关注她刚才提到的关于‘自适应神经架构搜索’和‘联邦学习隐私保护’那几个方向……确实潜力巨大……”
“……好的,顾总,详细报告我会在今晚整理好发给您……”
林晞的心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她下意识地缩回脚步,背靠在冰凉的墙壁上,手中的空马克杯仿佛变得滚烫。顾深屿在背后如此肯定她?而且,这种肯定并非源于这两天的尽调表现,而是早有判断?听张专家的语气,顾深屿似乎在此之前就已经对她的技术能力有了极高的评价,这次尽调,更像是一种验证和深化?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瞬间淹没了她。有被顶级专业人士认可的欣慰和激动,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无形目光长久、细致地审视和评估所带来的强烈悸动与不安。他到底关注她多久了?除了公开的技术论文和商业报道,他还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她?
她定了定神,没有进去接水,而是悄无声息地原路返回。当她重新推开会议室的门时,里面的情景让她脚步微微一顿。
其他人都还在休息区低声交谈或活动身体,而顾深屿却独自一人站在那块写满公式和图表的白板前。他背对着门口,双臂环抱,身姿挺拔,正静静地凝视着上面林晞刚刚标注出的几个关键“潜在风险点”和“未来探索方向”。
他的目光十分专注,仿佛在透过那些粉笔字,审视着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和可能性。林晞注意到,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点着其中一个节点——那是关于优化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效率的一个设想,林晞昨晚熬夜时刚刚有了一个模糊的新思路,因为还不够成熟,她只是在白板上简单写了几个关键词,并未详细阐述。
顾深屿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归来,缓缓转过身。他的视线与她迎面撞上,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有什么东西极快地一闪而过——不是审视,不是评估,更像是一种……了然于胸的共鸣,甚至是一丝极其隐晦的欣赏?但那速度太快,快得让林晞几乎以为是光线造成的错觉。
“林总,”他开口,声音平稳如常,却清晰地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他抬手指向白板上那个林晞暗自思考的节点,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天气,“关于这个训练效率的瓶颈点,如果尝试将传统的梯度下降法与最新的元学习算法结合,引入动态学习率调整和模型参数快速初始化机制,或许能在不牺牲模型性能的前提下,显著缩短收敛时间。当然,这只是我基于现有研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他话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随口提出一个可能性。然而,这番话落在林晞耳中,却如同平地惊雷!
这个思路的核心要点,与她凌晨时分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演、尚未成型的构想,惊人地吻合!甚至他提到的具体方法,都比她模糊的想法更清晰、更具可操作性。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范畴。这更像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同频共振,或者说,是一种可怕的心有灵犀。难道他在技术上的造诣和前瞻性,已经深厚到能一眼看穿她思维的脉络,甚至做出精准预测的地步?
这场尽调的性质,在林晞心中再一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场冰冷的商业审查,更像是一场由顾深屿主导的高水平智力对话。他看似冷静地设下关卡、提出问题,却又总能在关键时刻,精准地点在思维的最前沿,或点拨,或印证,让她无法忽视他那强大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及那种难以言喻的、被深刻理解的震撼。
林晞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面上维持着得体的冷静,点了点头:“感谢顾总的建议,这个思路非常具有启发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方向,我们会认真研究和验证。”她感觉到顾深屿的目光在她脸上多停留了两秒,似乎想捕捉她更细微的情绪波动,但她凭借强大的自制力掩饰得很好。
会议继续进行,但林晞的心思已经无法完全集中。她时不时会用眼角的余光瞥向那个气定神闲的男人。她意识到,顾深屿的“欣赏”,或许比他的“苛刻”更难应对。因为它直击内心,容易让人产生知己之感,从而放松警惕。他布下这个局,抛出橄榄枝,又展现出如此深厚的技术理解和共鸣,他最终想从她这里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