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第1位候选人苏景澄!

    “根据相关领域,由对应院士和专家采取推荐,通过全体投票模式,半数超过者,进入复审。”

    “庭审开始。”

    “首先是生命科学,请大家查看相关资料。”

    随着在座的所有人开始翻看资料,资料根据统计,按照不同的方向罗列出相近领域的候选人。

    比如生命科学,相近领域五位候选人。

    大多数候选人名单,名字都是耳熟能详,上一届都能看到。

    同样是生命科学方向的院士和行业专家教授作为推荐的主力,看得更加仔细,每位候选人备注的多位成就,是否获得过获得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发明、技术进步),被评选为杰青、长江,带过多少个国家级项目,并且获得过显著成果,论文发布含金量等等。

    平均每一位候选人下方的奖项都相当长。

    【包文光 46岁

    研究方向:分子微生物学

    奖项: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华国杰青、华国药理专利奖……

    主要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放线菌次生代谢调控分子理论”,自然期刊公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测序。发布学术论文12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人。

    论文:β亚基“铰链区”点突变……

    ……】

    头发半白的院士看过资料,微微点头,去年他就推荐了包文光,可惜当时的候选人,有华波鸿,刚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研究取得巨大的突破。

    今年,他应该得上了。

    “包文光,他也参加了三届的候选,上一届科研成果已经够了。今年,我还是推荐他。”

    “我赞同。”

    “他去年带了两个国家级项目,做出了巨大的突破。”

    “包教授是我一直崇敬的人物,他在生物学领域毋庸置疑,我推荐他。”

    “我觉得项温韦也不错,细胞结构三线结构,对我国医疗的发展会取到巨大的改革。”

    随着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院士纷纷开口,庭审负责人也根据候选人名单顺序,开始集体投票。

    很明显其他领域的院士和专家,会优先听闻对应院士的推荐,随后根据候选人的成就作出自我的评定。

    随着5位候选人全体投票结束。

    包文光,通过率78%。

    项温韦,通过率53%。

    柳夏瑶,通过率18%。

    ……

    “包文光、项温韦进入复审。”

    “接下来,地学。主要分科,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古生物学,候选人27位。”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候选人估计大部分都要淘汰。每个研究方向,增选人数都是恒定,增选院士至多1~2位。

    同一个领域,如果只有3~5位竞争选手,选上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像这种27位,淘汰的候选人估计都要参加下一届。

    推荐名字也繁杂了很多。

    “我推荐唐鸿祯。”

    “陈思思,她已经参加过五届增选,几乎跑遍了华国,去年出了一套专业的地理编书,华国地质专精,各位可以参考。”

    “陈浩教授,没有比他更适合上选的。”

    随着杂乱的声音,推荐人说着说着开始气急败坏,有人拍了一下桌子,指着对面,“陈浩除了埋头写论文,发那些狗屁都没用的论文,他还干了什么?去年我见过他白的跟小姑娘似的,陈思思黑的跟炭一样!他能上候选名单我都惊讶,你还推荐!谁给他的候选名额!!”

    “陈浩怎么就不行了!他带各种国家奖项带了几个,还评了长青!陈思思除了评了一个地理奖还有什么!什么成绩都没做出来!”

    “她是不爱评那些虚的!她对地质的了解不比我差!”

    “什么奖项都评不出来,还不玩虚的!有功底,什么奖都能评上,有实绩就有奖!你要是单论黑不黑,也不见得你有多黑!”

    随着两个推举不同人的院士开始吵架,其他人习以为常,对相应看好的人,能争肯定是要争。

    十几分钟后,吵得唾沫飞扬的两人,也结束对话,大家也相对对两位候选人了解一些,心中有了决断。

    而接下来随着一个又一个方向,不同领域的候选人摆在一起评价。

    “化学工程……”

    “高分子工学……”

    “精神医学……”

    负责人低头翻看资料,“接下来是材料学,候选人7位。由于材料学的范围比较广,精尖程度不同,各位可根据实况推荐。”

    “第1位候选人苏景澄,电池方向。”

    “第2位候选人夏侯王,金属腐蚀控制。”

    “第3位……”

    随着七位候选人研究方向说出,全场大部分院士都抬起头,材料学是极少数能和多个学科交叉的学科,化学、物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院士,或多或少都能聊上几句。

    不像生命科学医学类太过专尖。

    谭学松当即开口:“苏景澄,在电池方面的研究已经实际落地,并且规划用民,各位基本上都能看到街上跑路的电车,是他的科研成果。磷酸铁锂电池,耐高温1200度,寿命可达10年,可循环充电3000次,在电池方面做到了最大突破!在电池方面的研究远超国外,单电池领域已经是全国第一列。”

    几乎称得上赞扬的话语,众人下意识好奇翻阅资料,只是这一翻大多数人皱眉。

    【苏景澄 28岁

    研究方向:电池材料、人工智能

    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华国杰青、国家青年科学家……

    】

    在奖项上,重量级奖项不多,作为院士入门的国家三大奖,也只评了一个,杰青也相对基础。

    发布的SCi论文87篇,算是中规中矩。

    而很快有人惊叹了一声:“他很年轻啊,28岁!杰青?”

    “28岁?”

    这才有人注意到苏景澄的年龄表情微变,28岁的候选人,这确实是第1次看见。

    “我记得杰青是45岁前,他这么年轻能评到杰青,确实不错。”

    “我记得申请资质是要求博士4年后单独带项目,这不太符合标准。”有人当场质疑,为什么每一届候选人都是三四五十,实际上候选人推荐有个隐性要求,就是博士毕业4年。

    大多数人博士毕业,已经接近30,再想做出实际科研成果,几乎都三四十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五星人才!这员工我招定了!不错,请把《五星人才!这员工我招定了!》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五星人才!这员工我招定了!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