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6章 大后勤(求五星好评,数据好差啊,读者大大们)

    “那么,王成同志,以及各位在座经历过实战的同志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因为一颗特定型号的配件,导致一门重要的火炮无法修复,从而贻误战机?

    有没有因为冬季被服供应不及时、标准不统一,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有没有因为地图测绘不准、道路桥梁承重数据缺失,导致部队机动计划全盘落空?”

    一连串具体而尖锐的问题,敲在不少学员的心上。

    他们立刻想起了报纸报导,不久朝鲜战场传来,在冰天雪地里,极寒天气下瑟瑟发抖的战士,想起了因为缺少一个关键电台零件而中断的联络,想起了被迫绕远路而疲惫不堪的行军。

    “同志们,”陈朝阳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你们想的没错,后勤是保障。

    但它绝不仅仅是把物资从一个点运到另一个点那么简单!

    现代战争,尤其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与世界头号强敌的较量,打的是什么?”

    他自问自答,语气肯定:“打的是钢铁,打的是技术,打的是组织效率,归根结底,打的是整个国家工业、农业、科技和动员能力的总和!

    而这个总和,其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就在后勤体系上!”

    他走到黑板前,在“后勤”二字外面画了一个大圈,写上“大后勤体系”。

    “我们传统观念里的后勤,可能只局限于军队自身的运输队、兵站、仓库。

    但我今天要讲的‘大后勤’,其根基在民间,其血脉贯通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军队中的‘以军带民’,意味着什么?”

    他再次提问,引导着思考,“不仅仅是我们派出战斗英雄去做报告,鼓舞民心。

    更深层次的,是用军队对装备可靠性、物资标准化、供应时效性的极致要求,去倒逼和拉动民用产业的升级!”

    他看向台下,“如果我们军队的通讯设备,要求其所有电子元件的接口、规格必须统一,达到在严寒、湿热、震动环境下稳定工作的军标。

    那么,国内生产这些元件的工厂,是不是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

    当我们成千上万套被服的需求下达,要求尺寸精准、面料耐磨、填充均匀,这会不会促使纺织行业改进工艺、建立更严格的生产标准?

    这就是‘以军带民’——用军队这个最‘挑剔’的用户,带动民用产业向高精度、高可靠性、标准化方向迈进!”

    他顿了顿,继续阐述:“那么‘以民促军’呢?

    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强大、标准化的民用工业体系,遍布全国、管理规范的仓储运输网络,

    反应灵敏的物资调配系统,以及大量受过基本技术训练的产业工人同志们。

    这意味着什么?”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学员们: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战时状态,我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民用工厂转为军品生产,将民用卡车编入运输序列,将技术工人征召入伍补充技术兵种!

    一个强大的民用经济基础,是军队战时扩张和持续作战能力最深厚的源泉!

    这就是‘以民促军’!”

    这时,一位戴着眼镜、显然是参谋出身的学员举手提问:

    “陈教员,我理解您的意思。

    但这里有个矛盾:军队要求高度统一和专用,而民用生产追求的是成本和市场适用性。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难道要让全国的工厂都按照军标来生产暖水壶吗?”

    “问得好!”陈朝阳赞许道,这正是他希望引出的深度思考,

    “这就涉及到‘军民融合’的精髓,不是简单地让民品达到军标,或者让军品降低标准,而是要找到那个‘结合点’,

    建立一种‘平时为民,急时转军’的弹性机制和标准体系。”

    “比如,”他举例说明,“我们可以推动建立一种‘基础通用标准’。

    汽车的轮胎螺丝、发动机的基础接口、无线电的某些基础频段和协议,

    是否可以制定军民两用、或者极易转换的国家强制标准?

    这样,民用卡车在生产时,就潜在地具备了满足军事后勤需求的基因。

    又比如,重要的民用基础设施,如大型桥梁、隧道、港口,在设计建造时,是否就应该考虑到其军事承载能力、伪装防护需求和快速修复预案?

    这就是将国防需求,‘融合’到国家经济建设的血脉之中!”

    他总结道,声音沉稳:“所以,我所理解的,在军事层面上真正的‘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其最终形态,就是要构建一个

    ‘军中有民,民中有军,平战一体,迅即响应的国防有机体’!”

    “在这个有机体中,军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肌体之中。

    前方的战士与后方的工人、农民,被统一的技术标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共同的国防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平时,这个体系支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

    战时,它能迅速转换形态,爆发出强大的战争潜力和持续的保障能力。”

    “而这一切的基石,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后勤!

    是融入了国家工业能力、农业基础、科技水平和组织效率的‘大后勤’!”

    “甚至,”陈朝阳语出惊人,带着一种前瞻性的视野,

    “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依托如此强大、体系化的后勤能力,我们或许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通过绝对的后勤优势和经济封锁,迫使敌人意识到抵抗是徒劳,从而放弃战争企图!

    这,就是后勤的战略威慑价值!”

    讲堂内再次陷入沉寂,但这一次的寂静中,充满了震撼和深思。

    学员们,尤其是那些曾经对后勤工作认识不足的指挥员们,第一次意识到,那些看似琐碎的物资、标准、流程,背后竟然关联着如此宏大的战略布局和国家命运。

    陈朝阳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但他今天播下的这颗关于“大后勤”和“深度军民融合”的种子,必将在这些未来军队中坚力量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影响这支军队的建设方向和未来的作战模式。

    穷则战术穿插,陈朝阳更喜欢富则火力覆盖。(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不错,请把《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