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一别半年,世事难料

    陈朝阳的语气温和,他已经整理好衣领,迈步就向门外走去。

    李赤水立刻领会了首长对这两位人才的极高重视,不再多言,快步跟上安排车辆。

    黑色的轿车驶出省委大院,穿过开始复苏的街道,很快来到了省委招待所。

    陈朝阳不等警卫员王小川完全打开车门,便已利落下车,大步流星地走进招待所略显简朴却干净整洁的大门。

    在招待所同志的引导下,他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外。

    门虚掩着,能听到里面传来的谈话声。

    陈朝阳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因急切而稍显急促的呼吸,这才抬手敲门,然后推开。

    房间内,风尘仆仆的郑春秋正将一件旧呢子大衣挂上衣架,听到动静转过身来。

    两人四目相对,郑春秋脸上立刻绽开了由衷的笑容。

    “陈厅长,不,现在该叫陈书记了!”

    他快步迎上前,

    陈朝阳同样上前紧紧握住这双大手,用力晃了晃,所有的期待与重视都蕴含在这有力的握持之中:

    “郑教授,一路辛苦!

    昌平一别,终于把您盼来了!”

    在昌平那个艰苦创业的时期,郑春秋就是他工业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柱,此刻在汉东重逢,颇有战友汇合、再整行装的激昂。

    “接到您的调令,我立刻交接工作就往南赶。”

    郑春秋笑容爽朗,带着知识分子的直率,“我这把老骨头,在昌平打下了点基础,听说您要在汉东搞更大规模的建设,哪里还坐得住。

    必须跟着您再拼一把。”

    “需要您拼的地方太多了,”陈朝阳感慨地拍着郑春秋的手臂,

    “我们缺的不仅是机器,更是制造机器的人才、标准和体系。

    您的到来,是我们汉东工业建设的‘及时雨’!”

    这时,旁边一直看着的周慕白上前一步,主动伸出手,他的动作从容不迫,多了几分成熟,声音温和清晰:“陈书记,好久不见了。”

    陈朝阳的目光立刻转向他。

    “慕白同志,昌平一别,抗美北上,世事难料,一别半年,欢迎欢迎!”

    陈朝阳与之握手,能感受到对方手心的干燥与稳定,这是一种源于极度自信的沉稳。

    “汉东底子薄,正需要你帮我捅破那层通往高技术领域的窗户纸。”

    周慕白微微一笑,语气不卑不亢,言辞得体:

    “陈书记过誉了,能有机会将所学付诸实践,参与汉东的建设,是吾辈学人的荣幸。

    我研究的领域比较偏门,承蒙您看重,定当尽力,希望能在这里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一定会的,”陈朝阳语气肯定,“汉东,必将成为诸位大展拳脚的舞台!”

    他看着眼前的郑春秋与周慕白,一位是扎实的工业根基与标准化体系的铸造者,一位是通向未来的技术火种的守护人。

    他心中那幅宏大的工业蓝图,因为这两块关键拼图的到位,而变得更加清晰、坚实。

    招待所会议室内,陈朝阳向两人详细介绍了汉东省的工业现状和他的《汉东省工业发展初步构想》。

    “……所以,我们的核心是‘军民融合,协同发展’。

    郑教授,您的首要任务,是帮我抓好‘标准化’的落地。

    我准备把金陵机器厂作为第一个试点,那里刚经历动荡,正好破而后立。

    您要去担任总工程师,把标准建立起来,把质量管控体系抓起来,目标是能稳定生产出符合军队要求的核心零部件。”

    郑春秋听得目光炯炯:“没问题,标准是工业的语言,这件事交给我。

    保证让金陵厂焕然一新!”

    “慕白同志,”陈朝阳转向周慕白,“你的研究领域前瞻,暂时不适宜大规模铺开。

    我考虑,先在省工业设计院下设一个‘特殊材料与工艺实验室’,由你牵头。

    目前有两个方向,一是配合郑教授的标准件生产,研究更优质、更廉价的合金钢材;

    二是……关注电子管、半导体以及精密仪器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是现在电台,雷达,收音机制造不可或缺的东西…

    这方面,我们需要长远的布局。”

    周慕白眼中没有太多惊讶,他知道这位年轻的书记对如此前沿的领域也有涉猎和重视。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电子技术是未来的方向。陈书记眼光确实长远。

    我同意您的安排,实验室的工作,我会立即着手筹备。”

    房间内,烟雾与茶香混合,勾勒出思维的激烈碰撞。

    摊开的笔记本上,墨迹潦草,勾勒出一个个工厂的轮廓、一条条技术的路径。

    陈朝阳用笔尖重重地点了点“金陵机器厂”几个字。

    “郑教授,金陵厂虽然是第一个桥头堡,但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厂。

    我设想,以汉东省工业厅的名义,制定一个汉东省的五年发展规划。

    这不是摆在文件柜里的空文,而是我们未来五年行动的总纲,是向全省工业系统吹响的集结号。”

    郑春秋身体前倾,眼镜后的目光锐利:

    “我同意。没有规划,就是打乱仗。

    这个规划,核心就是陈书记你提出的‘军民融合’。

    我认为,应该分阶段、有重点。”

    他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纸上画了三个重叠的圆圈。

    “第一阶段,立足现实,整顿与奠基(1951-1952)。”

    “核心任务就是金陵厂的标准化试点和产能恢复。

    目标很具体:到52年底,主要设备完好率超过85%,基于‘汉标’的通用零件实现省内工厂的互换。

    同时,选择苏南一家纺织厂、一家钢铁厂进行配套改革。”

    他看向陈朝阳,语气沉稳:“这一步是根基,根基不稳,一切免谈。”

    周慕白适时发言,将两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郑教授负责奠定‘广度’,我的实验室则尝试探索‘深度’。”

    他语调平和,但内容却极具冲击力,

    “规划中,必须为未来留下窗口。

    我认为,应明确 ‘材料先行’和‘电子萌芽’两大战略方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不错,请把《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