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染坊”的木匾挂上东关街仓库门楣那天,苏青禾特意在染缸里泡了匹新布。藏青色的染液泛着沉静的光,倒映着她和赵小玲凑在一起的脸——赵小玲手里攥着刚绣好的蓝花,针脚比从前细密了十倍不止。
“姐,你说今天能来多少人?”赵小玲踮脚望着巷口,辫子上扎着苏青禾给她买的红头绳,那是用上次供销社结的工钱买的。
苏青禾正往染液里加皂角,闻言笑了笑:“来一个也是客,咱们好好做就是了。”话虽这么说,指尖却有些发烫。仓库被陆时衍找人刷了白墙,原本斑驳的地面铺了层细沙,四个新染缸并排摆在院里,缸沿还缠着赵小玲编的蓝布条,倒比正经铺子多了几分活气。
刚摆好样品布,巷口就传来脚步声。王婶领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走进来,年轻人手里拿着个笔记本,一见院里挂着的布就直点头:“王婶没说错,这颜色确实正。我是县中学的教务处主任,姓李,想订两百块藏青布做校服,不知道苏师傅能不能接?”
苏青禾刚要应声,刘桂兰已经搬了板凳过来:“李主任快坐,喝口水。两百块布算啥,我们青禾连省里的交流会都去过,保准染得又匀又耐穿。”
李主任翻开笔记本:“我听说苏师傅还能染其他颜色?其实我们想给高年级女生加一批浅蓝布,夏天穿清爽。”
这倒是出乎苏青禾意料。她赶紧取下晾着的浅蓝布递过去:“您看这成色,用的是细棉布,染完又晒了三天,不掉色。”
李主任摸了摸布面,又对着光看了看:“不错,比供销社的机染布看着舒服。这样,藏青布一尺八毛,浅蓝布一尺九毛,我先交五十块定金,二十天后取货,行吗?”
一尺八毛,两百块布就是三十二块;浅蓝布若是也订两百块,就是三十六块。加起来近七十块钱!苏青禾心里算着账,嘴上连连应着“行”,赵小玲已经机灵地找来纸笔,让李主任写下尺寸和取货日期。
送走李主任,王婶拉着苏青禾的手说:“我就说你这手艺能成!往后啊,咱们东关街都得跟着沾光。”正说着,巷口又涌来几个街坊,有来订布做新袄的,有想让苏青禾教染布的,刘桂兰索性搬了张桌子坐在门口,当起了“账房先生”。
忙到日头偏西,染坊才静下来。苏青禾看着记账本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忽然想起刚到北方那天,刘桂兰掀开锅盖,锅里只有红薯稀饭。不过半年光景,日子竟像染布似的,一点点透出了亮色。
“姐,你看我绣的!”赵小玲举着块布跑过来,布角上绣着朵小小的栀子花,针脚虽不算顶尖,却透着股鲜活气。这是她跟着林老师傅那本染方里的插画学的,说是要给新颜色的布换个花样。
苏青禾刚夸了句“好看”,陆时衍就走进院来。他手里拿着张纸,脸上带着笑意:“青禾,你看这是什么?”
纸上是文化馆的批文,写着“聘请苏青禾同志为民间工艺研究员,协助整理地方染织资料”。苏青禾捧着批文,指尖轻轻拂过“研究员”三个字,忽然觉得眼睛有点酸——母亲生前总说,手艺人身价贱,可现在,她的手艺竟能被写成“研究员”。
“周馆长说,下个月有个外贸代表团来考察,想看看民间手艺,让你准备几块有特色的布,说不定能卖到国外去。”陆时衍说着,目光落在院里晾着的紫布上,“这紫色染得真好,像葡萄刚熟的颜色。”
赵小玲抢着说:“陆同志,我姐还能染黄色呢!昨天刚试了块,像迎春花似的!”
苏青禾被她说得不好意思,赶紧转移话题:“陆同志,你帮我看看这染缸,是不是火太旺了?”
陆时衍走过去看了看,又用木棍搅了搅染液:“温度正好,你这法子比之前省了一半柴禾,是跟林老师傅学的?”
“嗯,他说用松木烧火,火力稳,染出的布不容易花。”苏青禾蹲在旁边,看着染液里自己的影子,忽然想起在省里时,林老师傅问她:“打算在北方待一辈子?”当时她没敢答,现在却觉得,哪里能让手艺扎根,哪里就是家。
接下来的日子,染坊的活儿排得满满当当。苏青禾带着赵小玲和两个邻居姑娘,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泡布、煮染液。刘桂兰则负责采买和记账,有时忙到半夜,还在灯下核对着布料尺寸。
县中学的校服布是头一桩大生意,苏青禾不敢怠慢。染藏青布时,她特意加了两倍的皂角,煮足两个时辰,确保颜色够深够沉;染浅蓝布时,用的都是新收的细棉布,晒布时还让赵小玲盯着翻面,生怕晒得不均匀。
取货前一天,李主任特意跑来看样。他拿起藏青布对着光看了半天,又用指甲划了划,满意地直点头:“苏师傅,这布确实耐实,比我们去年在供销社订的好多了。我回去跟校长说,以后校服布就定点在你这儿订。”
这话让染坊里的人都松了口气。赵小玲兴奋地数着刚结算的工钱,忽然说:“姐,咱们挣的钱够买台缝纫机了!王婶说,有缝纫机做衣裳快,以后咱们不光染布,还能帮人做衣裳。”
苏青禾心里也动了。她早就想给刘桂兰换台新缝纫机——家里那台还是刘桂兰陪嫁时的,踩起来总卡线。可转念又想起染坊还欠着租金,便压下了念头:“等下学期校服布的钱结了,咱们就买。”
这天傍晚,苏青禾正在收拾染缸,忽然听见巷口传来争吵声。出去一看,是赵小玲和个挑着担子的货郎在争什么,赵小玲脸涨得通红,货郎则一脸不耐烦。
“咋了?”苏青禾赶紧走过去。
赵小玲指着货郎的担子:“他说咱们染的布不如他卖的‘洋布’好,还说咱们的蓝花绣得丑!”
货郎见苏青禾过来,梗着脖子说:“我这是上海来的机染布,颜色亮,还便宜,哪像你们这土布,摸着就糙。”
苏青禾没动气,从院里取下块浅蓝布递给他:“师傅您摸摸,我这布用的是精梳棉,比机织布软和;再看这颜色,是草木染的,不伤皮肤,您家有小孩吧?穿这个准比洋布舒服。”
货郎愣了愣,还真摸了摸布面,又凑到鼻尖闻了闻:“还真没怪味儿……”
旁边路过的街坊也帮腔:“青禾的布咋不好了?我家孙子穿她染的小褂子,洗了十几次,颜色还跟新的一样!”“就是,上次我闺女穿浅蓝布裙子去镇上,人家都问在哪买的呢!”
货郎被说得有点讪讪,挑起担子嘟囔着走了。赵小玲还在生气:“姐,他凭啥说咱们的布土!”
苏青禾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土不土的,穿在身上舒服才是真的。咱们的布是草木染的,带着太阳和露水的味儿,这是洋布比不了的。”
正说着,陆时衍提着个纸包走进来:“刚从供销社路过,看到有新到的靛蓝草,给你捎了点。”他把纸包递给苏青禾,又看了看院里晾着的各色布料,忽然说,“外贸代表团下周就到,周馆长让我问问,你能不能染块‘雨过天青’色?他说外国人就喜欢这种淡雅的蓝。”
“雨过天青?”苏青禾眼睛一亮,《青蓝染谱》里提过这种色,说是用晨露泡靛蓝草,再经日光晒三天才能成,她一直没敢试。
“我试试。”她握紧手里的染谱,指尖在“晨露”两个字上停了停,“说不定能成。”
陆时衍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她时,她抱着染谱站在巷口,像株怯生生的蓝草。如今再看,这株蓝草已经在北方的土壤里扎了根,还开出了花。
当晚,苏青禾翻出染谱看了半宿。赵小玲睡在旁边的小床上,嘴里还嘟囔着“明天要绣更好看的花”;窗外,刘桂兰还在给染缸换水,木瓢碰撞缸沿的声音,像支安稳的曲子。
苏青禾合上书,摸了摸口袋里林老师傅给的蓝靛泥。罐子里的泥膏已经用了小半,剩下的还能染不少布。她忽然觉得,这染坊里的缸,盛的不只是染液,还有一家人的日子——那些从江南漂来的手艺,那些在北方遇到的暖意,都在这染液里,慢慢晕成了新的颜色。
第二天一早,苏青禾特意起了大早,去院里收集晨露。赵小玲跟着她一起,用小瓷碗小心翼翼地接叶子上的水珠,碗沿很快凝起一层薄薄的雾。
“姐,这样真能染出雨过天青吗?”赵小玲呵着白气问,鼻尖冻得通红。
苏青禾看着碗里晃动的露水,像捧着一汪江南的春水。她笑着点头:“能,肯定能。”
阳光慢慢爬上染坊的白墙,照在新泡的靛蓝草上,泛着淡淡的蓝。苏青禾知道,又一批新的颜色,要在这北方的染缸里,开始生长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