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台后的女职员李淑娟看着这一大挎包银光闪闪的银元,眼睛顿时亮了。
近期行里正大力推行人民币,千方百计回收银元以稳定金融,但响应者寥寥。像这样一次性拿出上百块银元来兑换的,在她当班期间还是头一遭。
“同志,您稍等,我清点一下。”李淑娟压下心中的惊喜,态度格外热情。她拿出一枚银元,习惯性地先掂了掂分量,感觉似乎……有点不对?又拿起一枚,仔细端详其上的袁世凯侧像和花纹。
这一看,她的眉头渐渐蹙了起来。
这些银元的图案虽然清晰,但边缘粗糙,毫无流通磨损的痕迹,更重要的是,它们缺乏那种经过岁月沉淀的、特有的温润包浆,反而透着一种生硬的、崭新的“贼光”。
她接连抽查了好几枚,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同志,”李淑娟脸上的热情褪去,换上了严肃和些许警惕,“您这些……是‘大洋’?”她刻意用了旧时的称呼,语气里充满了怀疑。
陈晓克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妙。
他光想着现代仿制银元的含银量达标,却忘了它们缺乏最关键的历史痕迹——那种无法伪造的岁月感。只能,“是啊,家里留下来的,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很大。”李淑娟摇摇头,语气肯定,“这些都是新做的,假的。我们银行按规定不能收兑。”她将一枚银元推回柜台前,态度明确。
陈晓克深吸一口气,这是他预料中最可能遇到的情况之一。
他稳住心神,坚持道:“同志,你不能光看表面。我敢保证,这里面绝对是足色的白银!你可以验一验,熔了看成分也行,银子的价值总还在吧?”
这话让李淑娟愣住了。
确实,如果只是私铸,目的是骗人,谁会傻到用真金白银来造假?这不合常理。
她再次拿起一枚银元,用手指弹了一下,声音沉郁,倒不像是铜铁之类的贱金属。
她一时陷入了两难。
按规定,假币绝不能收;但若真是足银,对目前急需贵金属支撑币值、打击银元黑市交易的国家来说,又确实是急需的物资。
“这……我做不了主,您请稍等,我得请示一下我们经理。”李淑娟决定把难题上交。
她快步走向后面的办公室。不一会儿,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跟着她走了出来,他就是这家人民银行的孙经理。
孙经理此刻正为上级下达的回收银元任务焦头烂额。
上海等地的金融投机商们还在兴风作浪,公然以银元、美钞计价,扰乱市场,挑战人民币的权威。
国家急需大量的银元储备,一方面用于收兑以确立人民币信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必要时投入市场,平抑银元黑市价格,甚至熔化提取白银作为储备金。可老百姓普遍惜售,任务完成得异常艰难。
听到有个人一次性拿来一百块银元,他是心中一喜,但听到“可能是假币”时,心又沉了下去。
孙经理走到柜台,拿起几枚银元仔细审视。
他的经验远比李淑娟丰富,一眼就看出这些银元工艺古怪——图案细节清晰得过分,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生涩感,毫无老银元那种流通后的圆润和自然磨损,更像是……更像是某种高精度模具一次性压出来的试验品?
摸着都有些拉手。
这造假也太不用心了吧?
“同志,你这‘大洋’……来历恐怕不一般吧?”孙经理目光如炬,看向陈晓克。
陈晓克早已准备好说辞,面露难色地含糊道:“经理,不瞒您说,这是家里老人以前藏的,具体怎么来的,我们小辈也不清楚。现在家里急需用钱,我才拿出来兑换,支持国家建设嘛。我只知道东西应该是真的,都是好银子。”
孙经理沉吟着。他几乎可以肯定这些不是官方铸造的“袁大头”或“船洋”,但指腹传来的沉甸感又告诉他,这金属成分绝不简单。
他掂量着,这重量和手感,含银量恐怕低不了。
这就奇了,造假图利,必然要掺假,谁会下这么大本钱用真银造“假”币?除非……这不是为了流通骗人,而是另有用途?
孙经理自然想不到这是来自未来的工业仿制品。
想到这里,孙经理心中一动。无论这些银元的来历多么蹊跷,只要它们确实是足银或高银制品,对银行当前的任务而言,就是有价值的。
国家现在缺的不是“真银元”这个名头,缺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白银这种贵金属本身!银元不能用,熔了化成银锭,一样是重要的金融储备,一样能支撑人民币的币值。
“好吧,”孙经理做出了决定,“同志,你支持国家工作的心意,我们收到了。但你这些……嗯,‘银制品’,确实不是法定银元,我们不能按银元牌价兑换。”
他话锋一转:“不过,我们可以按白银的材料价值进行收兑。我们需要先取样送到后面检验室化验,确定具体的含银量,然后按照当前白银的官方收购价折算给你人民币。你看这样行不行?”
陈晓克心中长舒一口气。
成了!虽然过程有点波折,但最终目的达到了。他本来要的就是人民币,至于银行是把这些“银元”当货币收藏还是当银料熔掉,他根本不在乎。
只是可惜他还专门找人买的仿制银元,一次直接购买银锭就好了。
“行!就按经理您说的办,我相信国家不会让我吃亏。”陈晓克爽快地答应。
孙经理点点头,让李淑娟开具了一张临时收据,写明收到“银制品”一百枚待检验,然后亲自拿着那包沉甸甸的“银元”走向后面的检验室。
他脚步略显急促,心中盘算着:如果这一百枚都是高含量白银,那折算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仅能完成一部分上级的任务指标,或许还能从这个神秘的年轻人身上找到更多白银的来源?
陈晓克接过收据,看着孙经理的背影,知道自己通往1950年的“第一桶金”,已经成功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柜台内,李淑娟看着这一切,眼神里依旧充满了困惑,她想不明白,怎么会有人用真银去造“假”大洋呢?
而陈晓克的心思,早已飞到了接下来该如何使用这笔即将到手的、珍贵的“第一版”人民币之上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