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古玩市场内,文雅斋古玩店。
李雪带着陈晓克坐在茶台前。
文雅斋古玩店的蔡老板,已经把茶泡上,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橙黄色茶汤就已经出现在陈晓克的面前。
一看就知道这位老板也是好茶之人或者就是愿意以茶会友。
李雪来之前就已经打了电话,所以大家坐下来也就没有太多的客套。
陈晓克就把自己用纸压着的钱币拿出来。
实际上陈晓克一拿出来,蔡老板就已经心里大概有数了。
老藏家都用专门收藏钱币的塑料夹子,没有人用A4纸这么夹在纸中间。
塑料夹子也不贵。
拿出来钱币,大概看看样子,蔡老板也认可了自己之前的判断,这些钱没有错。
他玩钱币已经有三十多年,各种各样钱币的特点他都了然于心。
这种一看就是传世的钱币,不新,但品相还好,没有缺损。
重要的是一眼真。
这对玩古玩这行来说,这样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没有风险。
收到手里,简单地卖出去,就能挣一笔。
“怎么样蔡叔?”李雪端起茶碗喝了一口。
蔡老板没有急着说话,而是把钱币全部仔细看完,再给李雪的茶碗里续上茶水,这东西真,下一步就是要砍价了,所以作为老玩家,他要沉着冷静,不着急出价,这样才能把价格杀下来。
这时蔡老板才不轻不重地道,“东西还可以,就是不新,品相有些差。”
李雪就是玩古董的,虽然他不懂钱币,但是他懂生意,对于蔡老板的话,他是不信的。
太好的东西他们还不愿意收呢!
假的太多,非常容易被坑。
“既然这样,蔡叔你出个价,合适我们就卖。”言下之意不合适我们就不卖。
蔡老板看了一下陈晓克,而陈晓克就是低头喝茶,不说话。
来之前李雪已经跟他说了,砍价的事不着急,你要急了他们就会借机低价收,交给他就行了。
蔡老板看着陈晓克不说话,就笑眯眯地道,“那我算算价格?”
“可以。”
蔡老板心里早就有数,现在却拿出来计算器,一张张地计算起来。
陈晓克听着机械的声音,对比网上给的价格,就知道他给的只有六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的价格。
真是给的脚底板的价格,跟他之前询问和从网上查的价格差距太大。
这些钱币确实不是新的,有些流通环节上的磨损在所难免。
可是就此说这些钱不好,那就是商人一贯的作风,故意打压价格,并不能代表什么。
他们要挣钱可以理解,但是这么挣钱,陈晓克就不大乐意了。
要不是这事交给了李雪,以陈晓克的性子,他会直接收拾东西就走。
现在他就不说话。
看看李雪如何应付。
“12万6。”蔡老板说完看看李雪和陈晓克。
李雪对于钱币行的行情不太了解,也是刚刚找朋友大致问过,现在一听蔡老板的报价,从茶桌上拿起烟,给自己点上一颗。
“叔,这价格是不是太低了。”
“李雪呀!现在行情不好,东西都卖不上价,叔能给这个价,已经算是高的。”
“那叔你看,直接给28万怎么样?”李雪直接翻一倍还价。
蔡老板直接摇头,“哪有那么高的价呀!”
“那叔你给多数?”
“最多15个。”
李雪摇头。
“我最后加一个。”
李雪还是摇头。
距离他的心理价位太多。
陈晓克拿起茶碗一口把茶水喝了,听着他们砍价真是没有意思。
蔡老板也端起茶碗喝了一口,似乎在计算什么。
接着道,“我再加一个。”
“叔,少了24个我们不卖。”李雪说了一个价。
这是比陈晓克预估大致的价格多一些。
“太高了,我这收了也没有利润呀!你看叔这么大的店,一个月租金需要多少钱,叔总得挣几点钱吧!”
商人总要来这一套,好像这一笔不挣了,他马上就要关门大吉了。
这么说,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可能还有点儿道理,但对于古玩这个行业来说,往往还真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最多就18个。”
李雪还是摇头。
“你的价位太高了,你看看给个实惠的价格?”
“26个。”
“不行,太高。”陈晓克听着都有些不耐烦了。
可是他还就得听着,这一个的差距就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
砍来砍去,最多定在了24万。
蔡老板定下价,就非常爽利地让财务转了。
又说了一些客套话。
陈晓克跟李雪离开店铺。
陈晓克又直接给李雪发了一个5000的红包。
看到微信红包,李雪道,“兄弟你这是干什么?”
“车马费。”
“你拉倒吧!我自己开着车,哪有什么车马费。”
“总不能让你白忙活一场吧!”
虽然陈晓克对于这种砍价非常反感,但是知道要是没有李雪,他不得被这不是蔡老板看到什么样子。
朋友归朋友,替自己多挣了这么多钱,给一点儿劳务费,也是应该的。
这样下次还好继续让他帮忙,说不准,自己还能从那个时代点儿瓷器回来,再让李雪直接出手也好办事。
最后李雪也没有说收,但是陈晓克意思已经表达到了。
他要是一天不收,陈晓克明白再发一次。
……
接下来怀揣着换来的二十八万元现代人民币,陈晓克感觉底气足了很多。他立刻通过王工的同学联系上了珠三角那家兼具传统制造和3D打印能力的工厂,支付了定金,将五个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安排了下去。
现代科技的高效让他暂时无需为样品本身担忧。
他的全部精力,立刻转向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为1950年的那个机械厂,配备一套“符合时代身份”的机械加工设备。
他牢记着那位“老人”的提醒——不能明显超越时代的科技。
因此,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国产60年代甚至更早生产的“老古董”机床上。
这些设备虽然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是先进代表,但其技术根源大多可追溯至苏联40-50年代的技术,而苏联技术又大量借鉴了欧美30年代的设计。这意味着,这套设备在1950年的南昌,既显得先进宝贵,又不会先进到令人无法理解、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他不再通过网络漫无目的地搜索,而是直接骑摩托车前往周边城市的旧工业区、废弃的国营老厂仓库,甚至专门寻找从事废旧机床回收的商人。
他的要求非常具体:要老,要纯机械,要还能动,最好是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老牌国企在六七十年代生产的经典型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番奔波和讨价还价,他终于在几个巨大的、充满铁锈和机油味的仓库里,凑齐了他理想中的“创业四大件”:
一台C620-1普通车床:这是中国50年代末仿制苏联1A62车床的经典之作,六十年代大量生产。
还被选为第三套人民币2元券正面图案,1962年正式发行。
C620-1普通车床是纯齿轮传动,操作手柄繁多但逻辑清晰,铸铁床身厚重无比。
它是未来加工轴、套、螺纹的核心。
第二是一台X62W万能升降台铣床,同样是苏联型号的国产化经典,结构复杂,功能强大,能铣平面、斜面、沟槽、齿轮,是加工箱体类和异形零件的利器。
第三是一台B665牛头刨床,结构相对简单,但对于加工平板类零件的平面和直槽至关重要,在五十年代是绝对的主力设备。
第四是一台Z525立式钻床:结实耐用,用于钻孔、扩孔、攻丝,是任何机加工车间的基础。
除此之外,他还额外购买了一台双头砂轮机、几个坚固的钳工工作台和台虎钳、以及一整套纯机械的测量工具。
主要是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水平仪、划规、塞尺等等。
他甚至找到了一个旧的小型锻炉和铁砧,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设备大多油污遍布,有些甚至需要更换皮带和齿轮油,但它们的机械结构完好,精度经过简单调试后,对于1950年的标准来说,堪称“精密仪器”。
看着这些凝聚着旧工业时代力量的钢铁巨兽被小心地吊装运回他租下的小院子时,陈晓克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些设备他看着都非常心热。
一直以来他都想自己有一个工作室。一个设备齐全的工作室,这样他在工作室里想做点什么,直接自己就能干。
没想到他这个想法在现代没有实现,却在1950年,实现了。
这套阵容,在1950年足以撑起一个县级农机修配厂甚至一个小型军械维修所的门面了!
与此同时,珠三角的工厂也传来消息,五个零件的样品已经通过3D打印砂型/蜡模+精密铸造+机加工的方式制作完成,经过检验完全符合图纸要求。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陈晓克知道,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挑战:如何将这一大堆沉重的钢铁和设备,以及那五个珍贵的零件样品,安全、隐蔽地运送到1950年的南昌修械所。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仔细规划每一次穿越携带的物资清单和顺序。首先肯定是轻便但关键的测量工具、刀具和那五个样品,去接收厂房。
然后,再分批次,将那些庞然大物般的机床,一台一台地“搬”过去。
一场跨越时空的工业搬运,即将开始。他的1950年创业实践,就要真正拉开帷幕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