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炼狱区警局新任副局长查尔斯·科勒拖着灌了铅的双腿,回到了他那位于中层居住区的公寓。
他将沾满灰尘的皮鞋踢踏在玄关,厚重的警官制服被随意扔在衣帽架上,随后把自己像一袋沙包般摔进客厅的旧沙发里。
厨房里传来煎肉的滋滋声和浓郁香气。
科勒的妻子探出头,看见丈夫这副模样,擦了擦手,走过来问道:“亲爱的,今天局里的工作不顺利?”
科勒先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局里的日常事务……还能应付。麻烦的是……其他的。”
听着丈夫欲言又止,科勒妻子就明白是咋回事了。
如今的炼狱区警局,查尔斯·科勒是风头最劲的人物。
这位资深警官凭借连破几起积年大案的耀眼成绩,赢得了同僚表面上的敬佩和上层不得已的认可,终于如愿坐上了副局长的宝座。
若是在过去,科勒一定会为这来之不易的晋升欣喜若狂,觉得半生奋斗终得回报。
可真正坐上这个位置,他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顶头上司对他的晋升反应平淡,只是看重他近期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希望他能“再接再厉”,最好能把局里那些陈年旧案统统解决掉。
周围的同僚们一个个笑得和蔼,但眼神深处是嫉妒、审视还是算计,谁也看不透。
科勒毫不怀疑,只要自己稍露破绽,背后立刻会捅来冰冷的刀子。
而手下的部属们则现实得多,无非是希望新上司能带来更多的经费、更好的装备、更快的升迁机会。
若不能满足,这些此刻恭敬的面孔,翻起脸来恐怕比翻书还快。
如果仅仅是这些官场上的倾轧与算计,以科勒多年的阅历,尚不至于让他如此心力交瘁。
真正让他感到难熬的,是站在他阴影里的那个人。
妻子凑近了些,声音压得更低,“是不是……那个‘维克多’又提出什么新要求了?”
科勒从喉咙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嗯”,缓缓点了点头,连睁眼的力气都仿佛被抽走。
过去那个勤恳、正直、信奉规则的他,正在逐渐变得陌生。他过于依赖和沉溺于“维克多”提供的精准情报。
为了坐稳位置,为了应对上司的压力,为了震慑同僚,为了笼络手下,他发现自己无法离开这份来自黑暗中的“馈赠”。
“新的要求……很为难吗?”妻子追问道,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科勒再次点头,“涉密……密级非常高。高到……不但我根本没资格查阅,恐怕连我的直属长官,都没有权限触碰。”
“那……那就拒绝他啊!”妻子忍不住劝道,“做不到的事情,总不能强人所难吧?他还能怪你不成?”
科勒只能报以几声苦涩的轻笑。妻子不明白,有些路,一旦踏上,就再无回头可能。
他与“维克多”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请求与拒绝。那是一条缠绕在他脖颈上的无形缰绳,既能牵引他向前,也能随时将他勒毙。
他深吸一口气,从柔软的沙发里挣扎着坐起身。“我去查点资料,”他对妻子说,声音恢复了少许平稳,“晚饭好了叫我。”
说罢,他径直走进了书房,坐在书桌前,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随手抓起一支笔,在空白的便签上写下了一个名字——
威廉.施密特。
-----------------
周青峰在暗网发布的寻人悬赏,老贼杰克逊用于接头的号码几乎被打爆,一周内累计接到了两三百个形形色色的“报料”电话。
然而,这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毫无价值。多是些混迹底层的痞棍无赖被那一万信用点的赏金晃花了眼,信口胡诌。
比如“我在某某街角见过一个装机械臂的老头”、“我邻居表哥的战友就叫威廉.施密特”之类的鬼话,企图撞大运骗点零花钱。
周青峰对此早有预料,但他更在意的是这则悬赏可能产生的“惊动”效果。
他可以肯定,如果“机械师”威廉·施密特真的还潜伏在避难所的某个角落,那么自己这番大张旗鼓的寻找,必然已经引起了对方的警觉。
想要从这漫天飞舞的虚假信息中,甄别出那可能存在的、真正有价值的线索,常规手段显然力有不逮。
这需要更高维度的权限和能力——于是,副局长查尔斯·科勒这张牌,到了该打出去的时候。
周青峰有暗网平台一半股份,他将所有浏览、回复过‘寻人启事’的用户ID、访问IP、时间戳等数据,全部打包抓取出来,加密后发送给了科勒。
警方的优势在于对避难所基础通讯网络的管控。他们可以绕过表面的信息内容,直接对这些匿名用户进行精准的数据溯源分析。
这些人究竟是谁?他们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此刻身处避难所何地?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潜在关联?
更深一层,警方系统能够调取这些用户的社交关系网、历史通话记录、家庭背景乃至消费习惯。
周青峰坚信,如果“机械师”这条大鱼真的被惊动,哪怕他本人不露面,其相关的势力或眼线也必然会在这些数据中留下蛛丝马迹。
只要鱼线动了,总能顺着找到握竿的人。
这事对科勒而言并不复杂。他只需要像处理正常案件一样,将周青峰提供的数据包导入警局的超级计算机,启动标准的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程序即可。
剩下的脏活累活,自然有人工智能去完成。
然而,当科勒发现周青峰这番大动干戈所要寻找的目标叫‘威廉.施密特’,脑门还是冒出了一层冷汗。
一个能让避难所管理层不惜将其大部分信息从官方记录中抹去,只留下一个空洞名字和绰号的人物,肯定不简单。
那位施密特先生最大的罪行,就是企图将避难所某位高层大人物肉体消灭。虽然他没成功,却引发了权贵震怒。
而“维克多”同样‘不简单’,已经连续干出不少大事。只是他没有挑衅过避难所官方,才没被追查而已。
两个“不简单”将要碰撞,让身处夹缝中的科勒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他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自己若深度卷入此事,很可能将会亲手揭开一个足以引发巨大动荡的潘多拉魔盒。
可是,不帮?他不敢想象失去“维克多”支持的后果。
“幸好……”科勒安慰自己,“目前只要求分析和调查那些暗网用户,并非直接查询威廉·施密特本人。否则内部系统的敏感词监测会立刻被激活。”
他坐在书房电脑前,深吸一口气,登录了警方内部系统。
超级计算机已经完成了初步分析,生成了一份详细的权重报告,对每一个涉事用户进行了画像分析和可信度评分。
报告中清晰标注出哪些是信口开河的骗子,哪些是心怀鬼胎的试探者,还有少数几个被标记为“可能知情,需重点监控”的目标。
对于这些“重点关注对象”,科勒只需轻点鼠标授权,超级计算机便会自动启动对他们的通讯内容和社交活动的实时监控。
第一轮的搜索和监控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威廉·施密特能躲避官方追查多年,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找出来的。
科勒将这份结果通报给了“维克多”,很快就收到了对方反馈回来的一个新的分析指令。
这一次,关键词是——‘流浪者’。
当科勒将这个新的关键词输入系统,启动深度关联分析后,过了不到十分钟,屏幕上原本平稳运行的数据流突然被刺眼的红色警告提示打断!
“关联性匹配成功。发现高置信度潜在目标。”
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科勒的心脏猛地一缩,瞳孔微颤地看向屏幕上自动弹出的、被红色方框高亮标记出的信息条目。
“难不成,我真的找到避难所官方多年通缉未果的叛逃分子?”(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