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完成小研究?模糊关联的数学模型!

    “你竟然在会上提问了!”

    “真牛!”

    陈兰君刚回工作间,就带着惊讶说道,“这种会,感觉和我们就没有关系,而且谈的都很专业,很深入。”

    “我们一般只是听听,都不说话,也根本说不出什么……”

    廖书言从外面进来,也朝张明浩竖起了大拇指,“厉害!”

    他们只是博士生。

    博士生说是参与项目,实则只是跟着导师学习而已,是个‘打杂的学徒工’。

    项目本身和他们也没关系。

    他们参与项目,唯一的目标就是做研究、写论文,要先过了‘毕业’这一关。

    博士生的项目参与度很低,基本都是导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来参加会议也导师安排,只是走个过场,了解一下研究方向。

    张明浩却在会上发言了,提问还是项目主要研究方向,甚至还表示自己看好Stanene的研究方向。

    陈兰君、廖书言都感觉很厉害。

    抛开发言内容不谈,敢在会上开口说话就很了不起了。

    张明浩解释道,“我只是觉得Stanene的方向挺好的。”

    “据我所知,Stanene方向进行了一年吧?哪怕后半年方向是错的,也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停下来太可惜了。”

    其实不止是‘觉得’,《正确感知》能对研究大方向进行判断。

    Stanene方向,走得通。

    这就是结论。

    在工作间待了一小会儿,就见薛坤站在门口喊了他的名字。

    两人一起去了大办公室。

    办公室里没有其他人,薛坤说起了会上的事情,“你在会上的提问说Stanene方向,其实我们早就讨论过了。”

    张明浩顿时问道,“为什么不继续呢?Stanene方向是有前景的吧?”

    “很难。”

    薛坤抿了抿嘴,“有没有前景不知道,但我们失败了,白白耗费了半年时间,再继续研究,就像是朱教授说的,成本太高,收益可能性太低了。”

    他耐心解释道,“国内乃至国际,Stanene方向都是有成果的,比如,有团队制造出了高质量的Stanene。”

    “虽然条件特殊,也远不具应用价值,甚至连进行常规测定都非常困难,但总归是制造出来了。”

    “我们要拿出成果,不能说只是‘理论的造’,必须要有实际发现,最低要求是采用新方法进行制造,研究成果也要发表在T1或者SCI一区的期刊上。”

    “推倒重来,再到这一步太难了。”

    薛坤说完停了一下,继续道,“热电材料就不一样了,可以做很多的基础实验。”

    “有些热电材料是应用了的,围绕其进行超材料研究方向的拓展,再差也能贡献几篇论文……”

    他说完摇了摇头,“别想这些了。”

    “研究方向是我们考虑的,下周就入学了,博一的课程还要重修,对你来说,应该不算问题。你也趁着空闲多学点东西。”

    “过一阵子忙起来,你可要帮着我做实验了。”

    薛坤说的东西都很实在。

    张明浩也觉得有道理,关心项目方向没多大意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是根本。

    不是因为博士生的身份,或者项目参与度的问题,而是即便知道Stanene方向走的通,又能做点什么呢?

    除非是给出Stanene具体研究方法,或者是明确的理论支持,否则项目组还是要从基础实验研究做起。

    方向走的通,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也没有丝毫意义。

    还有,东港大学的实验。

    超材料特性检测实验发现了空气分子运动被影响。

    后来就复刻不了了。

    现在也知道实验是对的,但具体要怎么去复刻实验?

    即便还没有着手去做实验,也能预想会碰到的问题,按照原来的设计一步步的去做,最后也只会复刻失败。

    因为,中间肯定缺了什么!

    ……

    下一周,张明浩办理了入学手续。

    三月份也只有少量博士生会入学,办手续的时候,连一个同学都没见到。

    办了手续,和薛坤说上一声。

    他就像是个‘老生’一样,提着背包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在图书馆找了个空位,就例行的拿出一大叠资料,都是国外的研究论文,他还找了几本专业类的书籍。

    《拓扑学》、《电磁物理分析》、《半导体特性与制造》,等等。

    他是要研究与电磁超材料相关的理论和数学基础。

    其中有两个主方向,一个是极为复杂的电磁拓扑。

    Stanene方向的理论基础牵扯到了数学中的拓扑学,有些相关理论,甚至牵扯到了高维拓扑到三维空间的表态。

    想要理解Stanene的原理,就必须能进行一定的电磁拓扑分析。

    另一个是半导体理论基础。

    Stanene方向,和半导体研究具有很大的关联。

    Stanene,也就是锡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半导体材料,但也具备某些半导体特性,而制备方法和半导体极为类似。

    半导体,也是依托衬底来制造。

    半导体应用广泛,相关资料也是很完善的。

    半导体衬底是半导体材料加工而成的基板,是器件制造的基础平台,需具备高纯度、晶体质量优良、热导率适宜等特性,其材料特性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

    比如,硅、砷化镓、碳化硅等衬底材料,都分别对应着一种半导体制造方向。

    张明浩详细了解了半导体制造技术,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

    半导体制造理论和技术‘精度’,还达不到Stanene研究方向需求。

    “半导体衬底的特性会影响到器件的性能,但也只是粗略影响,各类基础资料都是现实层面的实验检测结果,少有精细到电子运动层面的研究。”

    “所制造器件性能的各项数据,是不是能把它们放在一起,并和衬底材料的某种特性进行关联?”

    “这样来构建出一个衬底和材料相关联的数学模型……”

    ……

    连续一个星期,张明浩每天稳打不动到图书馆报到。

    他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翻看论文、研究基础理论资料,也会偶尔动动笔去解析复杂的数学问题。

    当大量的新知识充实脑海,他对于电磁物理、半导体等领域的理解都提升很多,脑思维好像也灵活了一些?

    系统也认可了他的感觉——

    【思维评估数值+1。】

    【思维:79。】

    又加了一点!

    现在能确定的是,‘思维评估’数值提升不仅仅是知识量增加的体现,也能让头脑变得更加灵活。

    “难道知识的提升,确实能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

    “还是说,是系统的原因?”

    如果没有系统,脑思维变得灵活也不在意,也许就当做是喝咖啡的作用,甚至都根本察觉不到。

    有系统,就特别注意了下。

    这是对比出来的。

    比如,做个同样难度的口算题目,完成速度确实比之前快了一点。

    “思维伴随着知识量增长,也会让大脑变得更灵活,也就是更聪明、智商更高?”

    “是不是有一天,智商能超过爱因斯坦?”

    只想想,血液都跟着沸腾起来。

    在关闭系统以后,他还是继续沉下心,有了大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可以顺着原来的想法继续研究了。

    如何构建一个衬底和材料相关联的数学模型?

    “衬底的什么属性,和所制造的器件材料特性直接关联?”

    答案映在脑中——

    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

    “那么衬底的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会影响到所制造半导体器件材料的什么特性?”

    在思考间,把半导体器件特性一一列出,再利用《正确感知》了解其中有关联的特性,而下一步就是建立两者的关系了。

    利用《正确感知》可以得知有关联的特性,但要构建衬底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与器件特性之间的数学关联模型,就不是单纯使用能力可以做到的了。

    那必须要仔细研究,一步步的进行关联,首先要搭建出特性之间的模糊关联。

    后续几天,张明浩找了一大堆的资料,包括数据资料、论文资料、实验资料,等等,他需要非常多的精确数据。

    但相关公开数据很少,网络上能找到一些,其他只能在专业论文上找。

    即便数据很少,因为只是搭建模糊关联,仅仅是确定取值范围也够了。

    以《正确感知》一步步的确认,又花费了两天时间,他终于完成了‘半导体衬底材料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以及器件特性之间的模糊数学关联模型’。

    模糊关联,各项参数都是‘取值范围’,而模型已经确定是正确的了。

    如果想再进一步,构造出更准确的数学模型,就需要大量准确数据填充完善了。

    连续十几天的学习、研究,还是非常令人疲惫的。

    把‘模糊关联数学模型’撰写在纸面上后,张明浩浑身上下都放松下来,他长长的伸了个懒腰,嘀咕了句,“也该休息休息了。”

    “身体一定要注意!”

    “不能这样,否则身体又垮了……这样吧,明天开始锻炼身体!”

    “今天先……”

    “对了,有课!”

    他一个机灵反应过来。

    看一眼课表发现是《数理方法》,物理系博士生的核心专业课。

    更重要的是,课程已经结束了。

    刚开学,旷课一节,还是很重要的专业课,即便对于《数理方法》课程有理解,想想也稍稍有些郁闷。

    “嘟嘟……”

    手机响了,来电的正是薛坤。

    电话接通以后,薛坤带着疑惑问道,“张明浩,你怎么没去上课?”

    “就算你学过,第一节也要去上啊,姚教授都找到我这里了……”

    “呃~~忘了。”

    张明浩尴尬的回道,“这几天进行了个小研究,太投入了。”

    “什么研究?”

    “半导体相关,就是建了个半导体衬底材料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以及器件特性之间模糊关联的数学模型’。”

    对面沉默了许久。

    等了好半天,听筒里才传来薛坤有些低沉的音调,“完成了吗?”

    “你整理下,拿过来。”

    “正好姚教授也在,我们一起帮你看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不错,请把《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