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带来的供应链警讯,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赢昊彻底明白,光有宏大的蓝图和先进的技术理念还远远不够,必须对现有的、依赖老师傅个人经验和慢节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进行一场刮骨疗毒般的革新。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天工苑的核心骨干——鲁午、墨非,以及几位在水泥、木工、铁器方面手艺精湛且思想相对开明的大匠——召集到了指挥部那间最大的工棚里。工棚中央,摆放着几个亟待大量生产的物件:用于浇筑水泥路面的木制模具、运送物料的独轮车部件、以及改进后需要批量打造的曲辕犁犁铧。
“诸位,”赢昊开门见山,神色是前所未有的严肃,“章少府的话,大家都听到了。我们的工程,面临着断粮的危险!原因无他,我们现有的造物之法,太慢!太乱!太依赖个人!”
他拿起一个刚刚由不同木匠制作的模具,虽然大致形状相同,但细看之下,尺寸、榫卯结构皆有细微差别。“看看这个!同样的模具,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尺寸不一,拼装费力,甚至可能影响路面平整!若千百个模具皆如此,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他又指向堆在一起的独轮车部件:“车轮、车架、扶手,各自打造,最后组装,耗时耗力,若有一环出错,前功尽弃!此等效率,如何能满足工程浩大之需求?”
众工匠面面相觑,他们世代相传的手艺便是如此,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每个匠人对自己做出的物件负责到底。昊公子此言,似乎在质疑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
鲁午沉吟道:“公子,工匠之道,在于匠心独运,各有巧妙不同。若强求一致,岂不扼杀灵性,与制式傀儡无异?”
“鲁师傅所言,有其道理。”赢昊没有直接否定,他知道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耐心和技巧,“对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自然需要匠心独运。但对于驰道工程所需的成千上万的模具、车辆、工具,我们需要的是稳定、高效、可互换的‘零件’!我们需要的是,让一个普通的学徒,也能在指导下,快速制作出合格的产品!”
他走到一块临时架起的木板前,拿起炭笔,画出了两个概念图。
“其一,我称之为‘流水作业’。”赢昊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将其分成数段,“以制作这独轮车为例。我们不必让一个工匠从砍树到做出整车。我们可以将过程分解:专人选料伐木,专人处理木材制成标准板材,专人制作车轮,专人打造车架,专人制作扶手……最后,由专人负责组装。每个工匠,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道工序,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如此一来,效率何止倍增?”
工匠们看着那被分解的工序图,露出思索的神色。这种方法,他们闻所未闻,但仔细一想,似乎……确有道理?专注于一道工序,确实能做得更快更好。
“其二,便是‘标准化’!”赢昊在另一块木板上,画出了模具、车轮等物的简图,并在旁边标注了统一的尺寸数字,“我们需要为这些需要大量制作的物件,制定统一的标准!比如,模具的长度、宽度、厚度,榫卯的尺寸和形状;车轮的直径、辐条的数量和角度……全部定死!绘制成图,颁布下去,所有工匠,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制作,不得随意更改!”
他拿起两个尺寸略有差异的模具,用力对在一起,果然无法严丝合缝:“看,这就是没有标准化的恶果!我们需要的是,”他又拿起两个严格按照他刚口述尺寸让墨非现场制作的样本模具,轻松拼接,“这样的严丝合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快速拼装、互换维修,才能保证我们造出的每一样东西,都具备同等的质量!”
墨非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对于这种将复杂事物分解、规范化的思路极为着迷,立刻接口道:“公子此法大妙!如同制造机关兽,亦需标准构件!若能推行,不仅效率提升,更便于管理核算!”
但一些老工匠,尤其是几位木匠和铁匠头领,脸上却露出了明显的抵触和茫然。一位姓王的老木匠忍不住嘟囔道:“这……这岂不是把俺们工匠当成了只会重复动作的牲口?老祖宗传下的手艺,哪能这样拆分?尺寸毫厘,全凭手上感觉,岂是几张图、几个数就能框死的?”
“对啊,昊公子,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还有灵性吗?跟死物有何区别?”另一人也附和道。
赢昊理解他们的抵触。这相当于剥夺了他们作为工匠的部分“创作自由”和赖以自豪的“手上功夫”。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光讲道理不行,必须用事实说话。
“王师傅,李师傅,”赢昊走到他们面前,语气诚恳,“我明白你们的担忧。但请想一想,我们此刻面临的,是北疆将士等待物资的焦急,是万千民夫等待工具的期盼,是父皇和朝廷对我们如期完工的期望!是灵性重要,还是按时、保质地建成这条关乎国运的驰道重要?”
他指着工棚外堆积的物料和忙碌的人群:“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让每个工匠慢慢打磨‘灵性’!我们需要的是速度!是规模!是稳定可靠的质量!‘流水作业’和‘标准化’,或许会暂时让你们觉得束缚,但这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陛下的重托!是为了让我大秦的根基更加牢固!”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而且,并非所有物件都需如此。一些关键部位、精密的仪器,依然需要诸位老师傅发挥你们的智慧和经验。但对于这些需要海量生产的普通部件,我们必须采用新法!”
赢昊看向鲁午:“鲁师傅,您经验最丰,德高望重。您看,我们是否可以先从最急需、最简单的模具标准化和车轮制作的流水线开始试点?由您和墨非牵头,制定出第一批标准图纸和工序流程。愿意尝试的工匠,工钱加倍!做出的合格零件,给予额外奖励!”
他又看向那些面露犹豫的老工匠:“王师傅,李师傅,不如你们也亲自参与进来,看看这新法到底行不行。若实在觉得不妥,我们再议,如何?”
鲁午看着赢昊那混合着焦急、诚恳和不容置疑的目光,又看了看外面庞大的工程现场,最终重重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公子心系国事,所言……确有道理。老夫愿带头一试!”
墨非更是摩拳擦掌:“公子,我这就去绘制标准图纸!”
在鲁午的带动和加薪奖励的刺激下,一部分年轻、接受能力强的工匠表示愿意尝试。王师傅、李师傅等人虽然仍旧眉头紧锁,但看在鲁午和加倍工钱的份上,也勉强答应先看看。
试点工作就在这间大工棚里开始了。墨非根据赢昊的口述和要求,迅速绘制出了几种标准模具和车轮部件的详细尺寸图,标注清晰。鲁午则根据“流水作业”的思路,将制作车轮的工序拆解为选料、制板、做毂、削辐、装辋、打磨等六道工序,每道工序分配专人,并规定了操作要点和耗时要求。
起初,混乱是不可避免的。习惯了独立完成整个车轮的老工匠,在只负责削辐时感到浑身不自在,总觉得别人做的毂不够圆,装的辋不够紧。负责组装的年轻学徒,面对尺寸终于统一的部件,却因为不熟悉新流程而手忙脚乱,效率反而比单个老师傅慢。
抱怨声、质疑声时有响起。王师傅看着自己削出的、完全符合标准尺寸的辐条,叹了口气,对身边的李师傅低声道:“这活儿,做得真没滋味。”
然而,几天之后,当第一批完全由“流水线”制作、符合“标准化”的五十个车轮和两百套模具被整齐地码放在工棚外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速度,是实实在在提升了!虽然单个工匠完成整个车轮的时间似乎没变,但六个人同时作业,总体产出速度远超六个工匠各自为战!而且,由于部件标准统一,组装变得异常顺畅,几乎没有废品率!
更重要的是,这些车轮和模具,虽然缺少了所谓的“灵性”,但每一个都坚固、规整、可用,质量稳定得惊人!
看着那堆成小山的合格产品,再看看手中那张清晰的标准图纸,王师傅脸上的皱纹似乎舒展了一些,他喃喃道:“好像……是快了不少,也省料……”
赢昊看着这一幕,内心OS:“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虽然磕磕绊绊,但证明了方向和方法的可行性!效率就是生命线啊!接下来,就是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水泥窑场、石料场……路还长,但总算看到了曙光!”
帝国的车轮,在改进了自身的“制造工艺”后,似乎又可以汲取到更多、更稳定的动力,继续向前滚动了。这场发生在天工苑工棚内的生产变革,其意义,或许并不亚于驰道本身的修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