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军部的烦恼

    时间一点点过去,七月,京都。

    军部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

    这是一次关于南方前线作战经验总结及后续装备需求的高级别会议。

    与会者级别很高,弥漫的烟雾和茶杯里升腾的热气,都难以化解大家眉宇间的沉肃。

    战线虽然稳定下来,进入了轮战练兵阶段,但前期战斗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一位来自前线指挥部的军官,皮肤黝黑,正在做汇报:

    “首长,各位领导,部队轮战以来,战士们的战斗技能和意志品质得到了极大锻炼,但有一个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夜间作战效能,甚至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高级将领们,加重了语气:“就是夜间观察能力太差!几乎等于零!”

    “南方地形复杂,丛林、山岳居多,敌人尤其擅长利用夜色和复杂地形进行渗透、偷袭和构筑隐蔽火力点。”

    “我们的战士,在夜间几乎成了瞎子!只能靠耳朵听,靠经验猜,非常被动!很多时候,敌人摸到很近的距离才能发现,甚至发生了哨兵被摸掉、小股部队夜间遭遇战吃亏的情况!”

    他拿起一份调查报告:“这是各部队反馈上来的统计,超过八成的一线指战员强烈呼吁,必须尽快装备有效的夜间观察器材!否则,夜间战场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敌人手里!”

    主持会议的首长面色严峻,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目光转向了坐在一侧的总装备部部长李振华:“振华同志,装备方面的情况怎么样?我们有没有可以马上拿出来的夜视装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振华身上。李振华感到肩头压力骤增,他清了清嗓子,如实汇报:

    “首长,各位同志,目前我们装备部队的,主要是仿制苏式的主动红外夜视仪。这种设备自身需要携带一个红外探照灯,用于发射不可见光,通过接收反射光进行成像。”

    他话锋一转,指出了关键缺陷:“但是它的缺点非常致命:一是体积重量大,不便携;二是作用距离近,效果受天气影响大;最要命的是第三点——它那个红外探照灯。”

    “虽然人眼看不见,但对方的红外侦测设备却能轻易发现!等于在黑夜中给自己点了个明灯,极易暴露目标!

    “前线部队反映,这玩意儿在实战中用处不大,有时候反而成了累赘和危险源。”

    这时,一位参谋部门的同志插话道:“部长,我最近看到一些外军资料,提到M国等西方国家,似乎已经装备了一种新型的‘微光夜视仪’,利用夜晚的微弱星光月光就能成像,自身不发光,隐蔽性极佳!我们能不能……”

    李振华点了点头,接过话头:“这位同志说的没错。微光夜视技术,确实是未来夜战装备的发展方向。”

    他语气变得无奈:“但是微光夜视仪的研发,难度极大,它不像步枪火箭筒,我们想办法逆向工程、吃透技术还能仿制。”

    “它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里,对我们严格封锁。”

    李部长开始详细解释难点:“微光夜视仪的核心,在于其‘像增强器’,尤其是关键的三级乃至多级像增强管技术!”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极其微弱的光子,通过光电阴极转换成电子,这些电子在真空中被高压电场加速、聚焦,撞击到下一级的荧光屏上,激发出更多的光子,实现第一次放大。”

    “然后,这个过程重复两到三次,进行级联放大,最终才能将微弱到人眼无法察觉的光线,增强到足以看清景物的亮度!”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目前都是世界级的难题!”李振华掰着手指头数:

    “第一,光电阴极材料。需要有极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能将极微弱的光子高效地变成电子。”

    “目前已知最先进的是S-25系列阴极,其配方和制备工艺是绝密,我们连样品都很难搞到,基础研究几乎从零开始。”

    “第二,微通道板(MCP),这是一片布满数百万个微小通道(孔径仅几微米)的玻璃盘,通道内壁具有二次电子发射特性。”

    “电子进入通道后,在高压下与壁碰撞,产生雪崩式的电子倍增。”

    “这玩意儿的制作,涉及超精密微细加工和表面处理,我们的工艺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成品率、均匀性、寿命都是大问题。”

    “第三,高压电源和真空封装。整个像增强管需要在极高的真空度下工作,内部电压高达几千甚至上万伏特!还要保证体积小巧、稳定可靠、功耗低。”

    李部长继续道,“还有最为关键的光学系统,为了收集更多光线,需要大孔径、高透光率的物镜。”

    “为了适配人眼和像增强器,需要复杂的目镜和中继透镜组。这些非球面镜片的设计、加工、镀膜,对材料学和光学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我们现有的光学厂很难胜任。”

    “可以说,微光夜视仪是多个尖端领域的集大成者,以我们目前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短期内攻克……难度非常大,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时间周期会很长。”

    会议室内一片沉寂,李振华一顿专业分析,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众人刚刚燃起的希望。

    大家都明白,李部长是搞技术出身,刚刚的话也不是推诿,而是陈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首长沉默良久,用力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振华,语气不容置疑:

    “振华同志,困难,我清楚。但是,战士们在流血,夜间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改变!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搞!M国人能搞出来,我们中国人就一定也能搞出来!无非是时间问题,无非是代价问题!”

    他站起身,斩钉截铁地下达了命令:

    “还是那句话,总部会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设备给设备!”

    “你回去后,立刻组织力量,成立专项攻关组!不管用什么办法,集中全国最优秀的科研力量,给我啃下这块硬骨头!”

    “我的要求只有一个:尽快!越快越好!我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看到我们自己的微光夜视仪装备到前线战士手中!”

    “是!首长!坚决完成任务!”李振华起身立正,声音洪亮,但内心却沉甸甸的。

    散会后,李振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忧心忡忡地坐在椅子上。

    他何尝不想尽快?但技术壁垒岂是朝夕可破?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决定摸一摸清国内相关单位的底数,他首先拨通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喂,老周吗?我李振华。长话短说,总部刚下了死命令,要我们尽快搞出微光夜视仪……对,就是那种利用微弱光源的。”

    “你们那边,相关的基础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像增强管,特别是三级放大的,有眉目吗?”

    电话那头,中科院的周主任声音带着苦涩:“李部长,不瞒您说,我们几个相关的研究所,确实一直在跟踪这方面技术。”

    “但……太难了。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一直上不去,微通道板的通道刻蚀和二次发射涂层技术瓶颈突破不了,实验室里做出的单级样管,增益低、噪声大、寿命短,距离实用差得太远。”

    “三级联?目前连可靠的单级都还没完全搞定,更别说级联的技术和工艺了……基础太薄弱了。”

    李振华的心沉了一下,又接连拨通了电子工业部下属的重点器件研究所、兵器工业部所属的光电研究所等几个可能涉及此领域的单位。

    得到的回复大同小异,基本上一致:

    “李部长,我们知道微光夜视的重要性,但核心元器件,特别是高性能的像增强器,国内目前……几乎是空白。”

    “光学系统还好说一点,可以集中力量攻关一下镜片。但心脏部分——像增强管,我们实在无能为力。”

    “相关的论文资料都很少,西方封锁得很死。我们现在的水平,恐怕连人家第一代产品的边都还没摸到……”

    一个个电话打出去,李振华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各个单位并非不努力,而是这项技术确实超越了现在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的能力边界。

    大家普遍停留在理论跟踪和极其初级的实验室探索阶段,距离工程化、产品化,还有十万八千里。

    放下最后一个电话,李振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窗外,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前线战士的需求刻不容缓,可技术上的鸿沟却这么大。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他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桌上一份刚刚送来的简报,是关于红星机械厂近况的,其中提到了林默带领新招录的大学生开始了基础培训和一些前瞻性预研……

    一个念头如同火花般在他脑中闪过:

    林默?

    在前两次科研任务中,他似乎总有一些超前的想法……可是,微光夜视仪?

    这个小玩意儿可比火箭筒和新型炸药要复杂无数倍!

    连专业院所都束手无策,他一个地方小所………

    想到这里,李振华摇了摇头,似乎觉得这个想法有些不切实际。

    不过当所有的常规路径都显得希望渺茫时,这丝微弱的可能性,反而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思虑片刻,李振华还是决定先让相关部门尽全力组织攻关。

    同时……可以找个机会,和林默简单的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一听的想法。(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不错,请把《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