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重大突破!

    半个月的时间,在红星研究所的红砖平房里,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在林默亲自带领下,两场技术攻坚战,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几乎是一天一个样。

    由仓库改造的“启明星”项目实验室里,这里光线被刻意拉黑,昏暗一片。

    李卫国和赵志刚两人,眼睛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一个被严密包裹在铅皮和黑色胶布中的、长约二十厘米的金属管状物。

    这是他们奋战半个月的结晶,第一代实验性单级像增强管的原型!

    “电压稳定在8000伏!”李卫国声音沙哑却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看着高压电源上的读数。

    “光电阴极电流稳定!暗电流控制在1×10^-13安培以下!”赵志刚汇报着另一个关键参数。

    这个数值意味着他们制备的基于多碱材料的光电阴极,在低照度下的噪声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起点。

    “荧光屏输出!有图像了!”这时,一个负责观测的学生激动地低呼。

    众人凑到连接着像增强管输出端的简易光学目镜前。

    在几乎完全黑暗的条件下,仅凭着从门缝透入的极其微弱的光线,他们竟然隐约看到了观测窗外院子里那棵白杨树的模糊轮廓!

    虽然图像充满了噪点,晃动得厉害,亮度也不够,但这意味着,光子的捕获、电子的转换、第一次的加速和倍增、以及最终在荧光屏上重现图像的整个链条,他们初步打通了!

    “增益估算……大概在 800-1000倍左右。”秦老戴着老花镜,仔细评估着图像质量,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虽然距离实用化的 5万倍以上增益还有巨大差距,噪声、分辨率、寿命都远未达标。”

    “但……但这证明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对的!微通道板MCP的初步蚀刻和激活工艺找到了方向!真空封装技术也经过了验证!”

    这小小的、粗糙的影像,点燃了红星厂微光夜视仪项目的第一簇火。

    另一边,“春风”项目工作区。

    与隔壁的“暗室”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灯火通明。

    孙伟良小组的桌面上铺满了电路板,示波器的绿色波形在不断跳动。这半个月的沟通,他们成功复现并优化了林默提供的电视机核心电路。

    “高频头本振频率稳定在 38MHz,信噪比提升了 3dB!”

    孙伟良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向林默汇报:

    “中放通道采用了新的集中参数滤波器,选择性更好,邻频干扰抑制能力明显增强。”

    旁边一个14英寸的显像管被安装在一个粗糙的木制框架上。

    “阳极高压12千伏稳定!电子束聚焦良好!”

    陈雪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线圈位置,“行扫描频率 15625Hz,场扫描频率 50Hz,同步稳定!”

    当孙伟良将一套自行组装的、能够输出标准电视信号的简易信号发生器接通电源,陈雪那边调整好显像管最后的参数后。

    刹那间,那原本漆黑的玻璃屏幕上,跳跃出了清晰、稳定、几乎没有几何失真的黑白测试方格信号图!

    “成功了!”

    “图像太清晰了!”

    工作区内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相比于“启明星”那模糊不清的微光影像,这清晰锐利的电视图像,带来的成就感更为直观和震撼!

    这意味着,林默提供的电视机技术方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在某些性能指标上,可能已经超越了当前市面上的部分产品!

    林默看着那跳动的方格图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走上前,仔细检查了图像质量,点了点头:

    “很好!电路稳定性、图像清晰度都达到了预期。”

    “接下来,要着手设计完整的机壳、设计生产线工艺卡片、进行更长时间的老化测试。”

    “一旦条件允许,我们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图纸上的技术,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

    就在研究所内技术突飞的时候,赵建国主任再次骑着那辆二八大杠来到了厂里。

    这一次,他的脸色不再像上次那样凝重,反而带着一种复杂难言的表情。

    他直接找到了正在研究所里听取汇报的林默。

    “林默!你这边……动静不小啊!”赵建国看着忙碌的学生们和那两台截然不同的原型机。

    虽然电视机原型被布盖着,但显像管的亮光瞒不过人。

    “我这次来,有两个消息。”

    他伸出两根手指:“第一,关于你们申请‘军转民’生产电视机的事,部里……还在讨论,争议很大。”

    林默对此并不意外,平静地点了点头。

    “第二,”赵建国压低了声音,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和强调:

    “上面明确传达了精神,如果,我是说如果,有军工厂真的能搞民品,并且有能力出口创汇的,那……不仅允许,还会大力支持!甚至会有一些政策倾斜!现在国家太缺外汇了!”

    他看着林默,意味深长地说:“这意味着,就算你们电视机搞出来了,如果只是在国内卖,可能还是会卡脖子。”

    “但如果你们能把它卖到国外去,换回美元、日元……那性质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政治任务了!”

    听到“创外汇”三个字,林默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弧度。

    这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是他计划中更深层的一环。他等的就是这个!

    “赵主任,外汇……不是问题。”林默的语气平淡,却带着强大的自信,“只要我们的电视机质量过硬、成本有优势,我有信心让它走出国门。”

    赵建国愣了一下,没想到林默口气这么大:“走出国门?你说得轻巧!国外的电视机品牌也不少,竞争多激烈……”

    林默打断了他,指着那边被布盖着的电视机原型,抛出了一个让赵建国目瞪口呆的消息:

    “赵主任,忘了跟您汇报。您上次来之后,我们研究所同步启动了电视机技术的预研。”

    “现在,我可以明确告诉您,电视机的全套技术,我们已经完全攻克了!从电路设计到显像管驱动,所有关键技术难点均已解决,性能稳定可靠。”

    “只要上级批准,给我们生产线改造的时间和必要的原材料,我们立刻就能组织生产!”

    “什么?”赵建国猛地拔高了音调,眼睛瞪得像铜铃,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你说什么?这才半个月!你们……你们连电视机都搞出来了?这怎么可能?”

    他感觉自己像是在听天方夜谭。

    半个月前,林默还只是个想法,半个月后,他居然告诉自己技术已经完全攻克了?

    这研发速度,简直比“红箭-1”还要恐怖!

    这家伙到底是个什么怪物?

    “技术储备,有备无患嘛。”林默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现在,就等政策东风了。”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都,总装备部的一间会议室内,气氛同样凝重而激烈。

    一场关于部分军工厂申请“军转民”试点,特别是关于红星机械厂申请生产电视机的专项讨论会,正在这里进行。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了十几位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烟雾缭绕,大部分人的脸上都写着“不赞同”三个字。

    “胡闹!简直是胡闹!”一位负责传统军工生产管理的领导用力拍着桌子:

    “红星厂是干什么的?是造‘红箭-1’火箭筒的!是搞HEX炸药的!这是多么重要的国防装备单位!现在居然要去生产电视机?”

    “这不是不务正业吗?传出去像什么话!其他军工厂怎么看?都学着去搞副业,国防任务谁来完成?”

    “我同意!军工厂就要有军工厂的样子!不能看着地方上搞活经济,就眼热,就忘了自己的根本职责!”

    另一位干部附和道,“电视机?那是轻工部门的事情!我们不能开这个口子,否则队伍就不好带了!”

    “技术力量分散怎么办?‘红箭-1’的产能还要不要保证?我听说他主动请缨申请加入研发微光夜视仪。”

    “那个什么‘微光夜视仪’的研发还要不要继续?林默这个年轻人,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了?”质疑声接连不断。

    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意见。主持会议的李振华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手指在那份红星厂的申请报告上轻轻点着。

    等到反对的声音稍微平息了一些,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没有去反驳那些大道理,只是用沉稳的声音,问了一个最简单,也最致命的问题:

    “同志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军工厂确实应该以军为本。”他顿了顿,拿起一份财务简报,“但是,我现在只问大家一个问题:

    “钱,怎么办?”

    他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

    “红星厂第二批‘红箭-1’订单的货款,我们已经拖欠了,并且最新一批的63改也没办法按时支付,不止红星厂,很多厂子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国家现在经济困难,军费紧张,这是客观事实。”

    李振华的语气带着一丝沉重,“没有钱,工人工资发不出,原材料买不回来,连现有的军工生产都无法维持,谈何保证国防任务?谈何研发新技术?”

    他指着报告:“红星厂申请生产电视机,不是为了享乐,不是为了搞副业,是为了自救!是为了在断奶的情况下,自己找饭吃,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了,才能继续造‘红箭-1’,才能继续搞微光夜视仪!”

    “他们最新的报告里说了,电视机技术已经攻克了!”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有可能自己创造利润,自己养活自己,甚至——”

    李部长加重了语气,“如果他们真有能力把电视机卖到国外,换来宝贵的外汇,那不仅解决了他们自己的生存问题,还能为国家做贡献!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为国分忧吗?”

    他环视全场,那些刚才还慷慨陈词的反对者们,此刻都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是啊,大道理谁都会讲,可现实是冰冷的,没有资金注入,一切都是空谈。

    李振华那句“钱怎么办?”像一根针,戳破了所有看似正确却脱离实际的争论。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最终,李振华部长沉声道:

    “这件事,我看可以特事特办。同意红星机械厂,作为‘军转民、以民养军’的试点单位,先行尝试电视机的小批量生产和内销。”

    “同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出口创汇的可能。我们要看的,是结果,是能不能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是死抱着条条框框不放!”

    一锤定音!

    当这个消息通过加密电话传到宁北,传到林默耳中时,他并没有表现出太过于激动,毕竟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慨道:

    “还得要继续加快脚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不错,请把《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