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那条从赣北迁来的活塞发动机生产线,在几位借调工程师和厂里选拔出的年轻技工日夜不休的调试下,终于磕磕绊绊地开始了运转。
活塞发动机也陆陆续续的下线进行检测。
与此同时,在光电技术研究室和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室的联合攻坚下,“天眼”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基于林默提供的核心设计思路,结合红星厂在精密加工和小型化方面的独特优势,两种不同动力路径的无人机工程样机,终于迎来了下线的时刻!
这一日,天高云淡,北风微凛。
红星厂深处,一处更加隐秘、被丘陵环抱的狭长谷地——三号特种测试场,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林默在秦怀民,何建设以及“天眼”项目核心成员李卫国,孙伟良等人的陪同下,乘车抵达了测试场。
负责现场测试的,是项目组新提拔的年轻工程师,名叫周锐。
他原是二厂,也就是前进厂的老员工,读大专时系统学习过飞行器工程设计,后来项目组孙伟良知道后,直接从二厂把人要了过来,成为了研发组的一员。
此刻他脸上带着紧张与兴奋,快步迎了上来。
“林所!秦老!何副厂长!一号、二号工程样机已经准备就绪,请领导检阅!”周锐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
林默点点头,目光投向测试场中央那片平整的水泥地。
那里,静静地停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造型奇特的“飞行物”。
较大的那架,编号“天眼-1A”,采用上单翼、常规气动布局,机身纤细,翼展约莫1.2米,通体由轻木和蒙皮覆盖,尾部装有一台小巧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双缸二冲程活塞发动机,驱动一副木质螺旋桨。
这是依托新生产线制造出的50cc排量发动机的验证平台。
较小的那架,编号“天眼-1B”,造型更加紧凑,翼展约0.8米,采用飞翼式布局。
看起来更像一个扁平的三角形,动力来源是机腹下方搭载的一组高能量密度镍镉电池组和一台直流电机驱动的涵道风扇。
“先汇报一下具体参数。”林默沉声道。
周锐深吸一口气,如同报菜名般清晰地说道:
“‘天眼-1A’,活塞发动机型:
翼展:1.2米,机长:0.9米。
空重:3.5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5.8公斤。
动力:红星50cc二冲程风冷活塞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2.1千瓦
预估续航时间:45分钟
最大平飞速度:85公里/小时
控制方式:无线电遥控,有效距离3公里”
“‘天眼-1B’,电池动力型:
翼展:0.8米机长:0.6米
空重:1.8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2.5公斤
动力:镍镉电池组,直流无刷电机,涵道风扇推进
预估续航时间:25分钟
最大平飞速度:65公里/小时
…………
汇报完毕,周锐有些忐忑地看向林默。
这些数据,在林默看来,自然是简陋得可怜。
但对于这个时代,对于从零开始的红星厂而言,已经是迈出了从无到有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很好,开始测试吧。”林默没有多做评价,挥了挥手,直接下达命令。
话音落下,测试员首先启动“天眼-1A”。
随着周锐手中的遥控器拨动,那台50cc的小发动机发出了一阵略显尖锐但还算平稳的轰鸣,螺旋桨高速旋转起来,卷起地面细微的尘土。
在遥控指令下,无人机开始在地面滑跑,速度越来越快,最终机头轻抬,晃晃悠悠地脱离了地面,冲向了蓝天!
“起飞成功!”现场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
无人机在周锐的操控下,在测试场上空盘旋,爬升,俯冲,做出一些基本的飞行动作。
整个飞行过程中,发动机工作基本稳定,虽然噪音较大,飞行姿态也偶有晃动,但总体可控,没什么大问题。
随着时间过去,续航测试进行了约38分钟,最后因油料耗尽安全迫降在场边草坪上。
“报告:天眼-1A飞行测试完毕!”
接着是“天眼-1B”的测试。
相对于发动机动力方式的天眼1A,1B的电池动力启动几乎无声,只有涵道风扇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在空中飞行显得更加平稳灵活,然而续航仅仅飞行了22分钟,指示灯就显示电量不足,被迫返航降落。
两次飞行测试,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验证了两种动力方案的可行性,但是也暴露了续航,稳定性,控制距离等方面的不足。
看着两台安然降落的无人机,在场的项目组成员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这意味着,他们真的把“天眼”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不过,林默的脸上却并没有太多的喜悦。
他走到两台刚刚结束使命的无人机旁,轻轻拍了拍“天眼-1A”还带着余温的发动机外壳,又看了看“天眼-1B”那安静的电池舱,眉头微蹙。
他转过身,面向所有参与“天眼”项目的研发人员,以及陪同前来的秦怀民,何建设等人,声音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测试场上空:
“同志们,我先说一句,今天的测试还是很成功的!”
“我们成功地让两种不同动力的无人机飞上了天!这是我们红星厂在无人系统领域迈出的坚实第一步,意义重大!”
他先是肯定了大家的成绩,随即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而富有穿透力: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第一就是续航,续航太短还没等飞到敌人头上就没有动力了,这肯定不行。”
“尤其是天眼1B,采用的电池技术,还远远不够,需要大家继续攻坚电池技术。”
林默顿了顿。
这也是他后面有关于天眼的发展重心之一。
要知道,前世的他就是能源专家。
对于这种电池技术的更新可以说是手拿把掐。
只需要时间即可。
“第二个,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千辛万苦造出这个能飞的东西,让它冒着风险飞到敌人头顶,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它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转,或者拍几张模糊不清、需要等它飞回来才能看到的照片吗?”
林默继续开口发问。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难道……不是吗?目前的无人机,不就是这样用的吗?
八十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无人机技术尚处于早期探索和应用阶段。
主流无人机多为一次性使用的靶机,或者像M军早期“火蜂”等型号,主要用于执行预定航线的侦察任务,通过搭载胶片相机进行拍摄,待无人机回收后才能取出胶片冲洗判读。
其最大的缺点在于——信息获取的严重滞后性!
无法实时感知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无法为指挥员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
林默的目光扫过一张张茫然又带着思索的面孔,缓缓说出一个打破在场许多人认知的概念:
“不!远远不够!无人机顺利起飞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现在,我们要给它注入灵魂!这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实时图像传输系统!”
“实时图像传输?”
这个词对于在场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比新奇的,连博学的秦怀民也露出了困惑的神情。
压根听不懂林默到底什么意思。
大家看着林默,静静的等着解释。
“没错,实时传输!”
林默颇为激动的说道:“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天眼’无人机飞临目标区域上空时,它机头下方搭载的小型摄像机,捕捉到的前方实时画面。”
“不是存储在某个黑匣子里,而是通过机载的微型图像传感器和发射装置,转换成电信号,几乎同步地发送回我们地面的接收站!”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在我们地面的指挥车里,或者甚至是一个便携式的显示屏上,指挥官和战士们能够亲眼看到无人机视角下的战场。”
“例如敌人的兵力部署、车辆调动、火力点位置、地形地貌……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我们站在云端俯瞰,清晰,直观,实时…………”
这个概念所带来的冲击力,是颠覆性的!
在此之前,所有人对无人机的认知,还停留在“会飞的相机”或者“遥控航模”的阶段。
而林默所描述的,是一个能够将远方视野“直播”回来的“空中之眼”!
这意味着,战场将对己方单向透明!意味着指挥决策可以基于最新、最真实的态势!
意味着炮火可以更加精准,部队可以更加灵活!
“这……这可能吗?”李卫国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震撼与不可思议。
“信号怎么传输?那么远的距离,不会干扰吗?现在的技术根本达不到要求啊。”孙伟良也提出了技术上的疑虑。
“是啊,这怎么实现?”其他项目组成员也提出疑惑。
“当然可能!而且,我们必须做到!”
林默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才是无人机真正的价值和威力所在!没有实时传输的无人机,只是一个昂贵的玩具。”
“拥有了实时传输,它才真正成为我们延伸的视野,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信息节点!”
他看到大家疑惑,知道是时候给大家“上上课”了。
他让周锐将两台无人机推到一边,自己则走到测试场边一块临时支起的小黑板前,拿起了粉笔。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疑问,现在,我就来简单讲讲,这套‘灵魂’系统,大致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需要攻克哪些难关。”
他转过身,在黑板上画出了三个核心框图。
“一套完整的实时图像传输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前端采集与处理:在无人机上。我们需要超小型的CCD图像传感器,这是将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核心。”
“目前国际上已有实验室产品,我们需要尽快弄到样品进行研究仿制,或者与国内相关单位联合攻关,然后是视频编码压缩电路,将庞大的图像数据流进行压缩,以便于传输。”
“二,无线传输信道: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我们需要研究模拟调频,也就是FM或者更先进的扩频技术。”
“在特定的无线电频段,建立一条稳定,抗干扰的图像数据链。这涉及到高频电路设计,天线优化,信号调制解调等一系列复杂技术。”
“三,地面接收与显示:地面需要对应的接收机和图像解码还原电路,最终将信号还原成视频,显示在屏幕上。”
由于时间关系,林默讲得比较粗糙,但大概把复杂的系统拆解成清晰的技术模块。
同时也指出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难题。
“同志们,”林默放下粉笔,目光炯炯地看着被他描绘的蓝图所震撼的团队成员:
“我们现在造的无人机,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能否给它装上这颗‘灵魂’!这将是一条比造出无人机本身更艰难,但也更有价值的路!”
“我知道这很难,可能需要我们投入比之前多数倍的努力和资源。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当我们真正实现的那一刻。”
“当指挥员看着我们传回的实时画面,精准引导‘风暴’火箭弹摧毁目标的那一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被历史铭记!”
他的话语,充满了无比的诱惑力。
试问哪一位研究人员不想自己的技术研发载入历史呢?
李卫国第一个站起来,赞同道:“林所!我们干!再难也要干!”
孙伟良也用力点头:“没错!这才是真正改变战场的东西!我们跟着您干!”
周锐和其他年轻工程师们更是群情激昂,恨不得立刻返回实验室,投入到新的攻关中去。
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林默,秦怀民抚须长叹,眼中满是感慨:
“林默啊林默,你小子总是搞出一些新花样,这把老骨头,看来是闲不下来咯!”
何建设虽然对具体技术不太明白,但也听得心潮澎湃,
他知道,林默这回估计又是要搞一个大动静出来了!
林默看着被充分调动起积极性的团队,满意地点了点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