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这就……结束了?

    李承乾看着他,目光平静无波。

    “李卿,方才几位都已陈述己见,你以为,西州之事,何者为先?”

    李素立深吸一口气,将早已在腹中斟酌无数遍的言辞缓缓道出。

    “回殿下,臣以为,诸位所言皆乃老成谋国之言,切中肯綮,臣深以为然。”

    他先是将前面三人都夸赞了一遍,以示自己不争不抢,兼容并蓄。

    “然则,”他话锋微转,依旧保持着谦卑的姿态。

    “西州地处极边,情势错综,非内地州郡可比。朝廷方略虽定,然具体施行,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臣愚见,首要者,莫过于……谨守朝廷既定章程,体察陛下安边抚民之圣意,遇有疑难不决之处,更需勤加请示,或奏报陛下圣裁,或……或聆听东宫训示。务必使政令通行,皆出于上意,合乎法度,方能避免各行其是,贻误边机。”

    他这番话,说得四平八稳,滴水不漏。

    核心思想就是:严格按照朝廷和皇帝的指示办,遇到不懂的,多请示皇帝和太子,绝不擅自做主。

    看似强调了程序和请示,实则将自身的决策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突出的是一个“稳”字,或者说,是“不作为”的潜台词。

    他没有提出任何属于自己的、具体的施政方略,只是强调了忠实地执行上层命令。

    殿内一时安静。

    崔敦礼嘴角几不可察地撇了撇,心中暗讽:果然是个滑头,尽说些虚的。

    窦静眉头微蹙,觉得此人过于畏首畏尾,非边臣之选。

    王裕则面色不变,心中了然,李素立这是明哲保身之道,倒也符合其一贯风格。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李承乾听完李素立这番毫无新意、甚至有些平庸的回答后,既未露出失望之色,也未加以追问,反而微微颔首,脸上竟似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缓和?

    “李卿所言,亦是持重之道。”

    李承乾的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他目光再次扫过殿下四人,并未如众人预想般进行更深入的追问,或是让他们互相争论,反而直接结束了这场考较。

    “诸卿才识,孤已略知。”李承乾的声音平稳且清晰。

    “西州黜陟使一职,关乎重大,人选之事,需慎之又慎。”

    他略作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也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此刻,他脑海中飞快地闪过李逸尘昨日所言。

    “……殿下对待这几个人选,策略极其简单——考核与掌控……不必流露半分私人好恶……真正核心的,不是哪个官员坐上了黜陟使的位置,而是西州开发这项国策本身,能否成功……”

    博弈论中,各方的策略选择与最终收益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他不能表现出对任何一方的明显倾向,那会暴露自己的偏好,在后续的博弈中陷入被动。

    他需要保持一种超然的、难以捉摸的姿态。

    于是,他话锋一转,说出了一句让殿内四人都为之一愣的话。

    “诸卿且先退下,安心本职,多加考虑现任上的事务。西州之事,孤还需……细细斟酌。”

    多加考虑现任上的事务?

    这是什么意思?

    崔敦礼、窦静、王裕、李素立四人脸上都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错愕。

    这就……结束了?

    仅仅每人问了一个问题,甚至没有追问细节,没有考察应变,就直接让他们回去了?

    还特意叮嘱他们“安心本职”?

    这听起来,怎么像是某种委婉的拒绝?

    暗示他们不必再对黜陟使之位抱有期望?

    尤其是崔敦礼和窦静,心中更是涌起一股强烈的不解和些许不满。

    他们自认方才的回答即便不算出彩,也至少切合实际,展现了能力。

    太子这反应,未免太过草率,太过儿戏了!

    崔敦礼终究是世家子弟,心中傲气难平,忍不住上前半步,躬身问道:“殿下,臣……愚钝,不知殿下此言……是否意指黜陟使人选已有考量?抑或臣等方才所言,有何不妥之处,还请殿下明示。”

    窦静虽未说话,但挺直的腰背和紧抿的嘴唇,也透露出同样的疑问。

    李承乾看着下方神色各异的四人,心中那股掌控局面的感觉愈发清晰。

    他遵循着李逸尘教导的“君姿”,不能轻易被臣子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他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平静地看了崔敦礼一眼,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疏离。

    “崔卿多虑了。人选之事,关系国策,孤需通盘权衡,岂能仓促定论?方才之问,不过初窥诸卿思路而已。至于现任事务,乃是诸卿立身之本,无论将来是否肩负西州之任,皆不可轻忽。此事,孤自会与父皇禀明。诸位暂且退下吧,当好自身职司,静候朝廷消息便是。”

    他这番话,将崔敦礼的试探轻轻推开,既未肯定也未否定,反而再次强调现任事务和静候消息,愈发显得高深莫测。

    四人面面相觑,心中疑窦更深,但太子已明显端茶送客,他们纵有万般不解,也只能压下心头思绪,齐声行礼。

    “臣等告退。”

    看着四人退出显德殿的背影,李承乾缓缓靠回锦垫,指尖无意识地在书案上轻轻敲击。

    他并未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在心中反复权衡着李逸尘灌输的“博弈”与“取舍”。

    崔敦礼,才学或有,但与魏王关联的嫌疑如同眼中钉、肉中刺,用之风险太大,其“隐形成本”可能远超收益。

    窦静,边务熟悉,魄力足,但性情刚硬,难以驾驭,若委以重任,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未来“掌控”成本高昂。

    王裕,精明干练,善于筹算,但其与长孙无忌的亲近关系,让他如同一个烫手山芋,用之则难免被贴上“舅党”标签,破坏他试图营造的超然姿态,其机会成本是失去更多中立派的支持。

    唯有李素立……能力或许平庸,并非开拓之才,但其宗室疏属的身份,天然的忠诚度相对可靠,更重要的是,他性情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怯懦,缺乏根基。

    这样的人,或许无法创造惊天动地的政绩,但同样也不易脱离掌控。

    将他放在黜陟使的位置上,具体的方略、考核的标准,都可以由东宫暗中制定、强力推动。

    李素立为了保住官位,必然唯东宫马首是瞻。

    这正符合李逸尘所说的“考核与掌控”之策。

    选择李素立,看似妥协,实则是以退为进,将西州事务的实际主导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其“取舍”之间,放弃的是可能更快见效的激进方案,换来的是更稳妥、更易于控制的执行过程。

    “平庸……或许正是此刻孤所需。”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他要的不是一个能自作主张、功高震主的能臣,而是一个能忠实执行他意志、便于控制的执行者。(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不错,请把《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