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宴无好宴,乡绅来相邀

    苏惟瑾更名立户,

    彻底摆脱奴籍的消息,

    胜如在沭阳这潭不算深的池水里又投下了一块巨石,

    涟漪层层扩散,波及到了县城里每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家中。

    先前,众人虽知他得了府试案首,

    但毕竟顶着个“张家书童”的尴尬名头,

    许多自诩身份的乡绅富户还在观望,

    甚至私下里不乏鄙夷之语,

    认为此人出身卑贱,

    即便一时侥幸,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未来的前程也必然有限。

    可如今,卖身契一撕,户籍一改,

    “苏惟瑾”这三个字便真正落在了沭阳县的黄册上,

    旁边还赫然标注着“府试案首”!

    这就完全不同了!

    这意味着他洗白了出身,

    拥有了完整的士子身份,

    更重要的是,

    他展现出的那种果决狠辣(硬刚张家)和背后若隐若现的学政赏识,

    让所有人都不得不重新掂量他的分量。

    于是,苏家那破败的西街小院,

    竟在短短一两日内,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

    平日里对七叔公都爱搭不理的左邻右舍,

    如今见了面老远就堆起笑脸打招呼;

    几个平日里与苏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体面人”,

    也拐弯抹角地提着点心匣子上门,

    美其名曰“恭贺苏相公高中”;

    甚至还有媒婆探头探脑,

    试图打听这位新晋案首是否婚配,

    吓得七叔公赶紧以“一心举业,

    暂不论婚嫁”为由堵了回去。

    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便是几封制作精美、措辞谦恭的请柬。

    “沭阳孙府,恭请苏惟瑾苏相公,

    于明日午间过府赴宴,略备薄酒,以为贺。”

    “城东李员外府上赏春宴,

    恳请苏案首拨冗光临…”

    “王记绸缎庄东家……”

    送请柬的家丁个个衣着光鲜,

    态度恭谨,与往日苏家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七叔公拿着那几封请柬,

    手都有些发抖,既是激动,

    又有些无措。

    孙家!那可是沭阳数一数二的乡绅,

    孙志远的祖父孙万年更是致仕的员外郎!

    李家、王家也都是县城里有名的富户!

    这些人家,往日里西街苏氏连门槛都摸不着,如今却主动递来了帖子!

    “惟瑾,你看这…”

    七叔公将请柬递给苏惟瑾,语气带着征询。

    苏惟瑾接过请柬,

    目光淡淡扫过,尤其是在“孙府”那封上停留了片刻。

    超频大脑冷静地分析着:

    宴无好宴。

    无非是趋炎附势,探听虚实,

    甚至可能暗藏敲打。

    孙家…孙志远恐怕也在场。

    去不去?自然要去!

    不仅要去了,还要去得漂亮!

    “七叔公,回复孙家,明日必准时赴约。”

    苏惟瑾将其他请柬放下,

    只拿了孙家那一封。

    “其余几家,婉言谢绝,

    只说院试在即,需专心备考,

    不便多赴宴饮。”

    擒贼先擒王,打脸要打疼。

    孙家是本地乡绅的代表,

    更是孙志远的本家,

    这场宴席,无疑是观察风向、

    试探深浅的最佳场合。

    七叔公有些担心:

    “孙家…那孙志远怕是…”

    “无妨。”

    苏惟瑾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

    “正要会会他。”

    次日午前,苏惟瑾依旧是一身半旧青衫,

    却浆洗得干干净净,

    熨烫得平平整整。

    他没有刻意打扮寒酸来自显清高,

    也没有借银子置办华服来充门面,

    就这么从容自若地走向位于沭阳城中心地带的孙府。

    孙府宅邸远比张家更为气派,

    不是那种暴发户式的炫耀,

    而是透着世代积累的底蕴和文化气息。

    高墙深院,门楣上挂着“诗书传家”的匾额,

    门口的家丁训练有素,

    见到苏惟瑾,虽不认识,

    但见其气度不凡,并未怠慢,

    恭敬地问明身份后,便引他入内。

    穿过几重仪门,

    来到一处布置精巧的花厅。

    厅内已是宾客云集,

    沭阳县有头有脸的乡绅富户来了大半,

    个个绫罗绸缎,言笑晏晏。

    空气中弥漫着酒香、

    茶香和熏香的味道。

    苏惟瑾一出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惊讶、好奇、审视、探究…

    各种视线交织在他身上。

    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案首书童”,

    见他如此年轻,衣着朴素,

    却身姿挺拔,面容清俊,

    眼神沉静如水,

    并无半分局促或谄媚,

    不由都在心中暗暗称奇。

    “哎呀!这位便是苏惟瑾苏相公吧?

    果然是少年英才,一表人才!”

    一个胖胖的乡绅率先反应过来,笑着迎上来。

    “久仰久仰!

    苏案首文章惊动学政,

    实乃我县之光啊!”

    “英雄出少年!佩服佩服!”

    一时间,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

    热情得仿佛多年老友。

    苏惟瑾面带微笑,

    一一拱手还礼,举止得体,

    言语谦和:

    “各位前辈谬赞了,

    小子侥幸,实不敢当。”

    “蒙学台大人错爱,晚辈唯有勤学以报。”…

    他应对自如,既不冷落谁,

    也不特别亲近谁,分寸拿捏得极好,

    让一些本想看他笑话、

    觉得他可能上不了台面的人暗暗失望。

    然而,在这片热情洋溢的氛围中,

    有一道目光却冰冷如刺,始终锁定着他。

    苏惟瑾似有所觉,抬眼望去。

    只见花厅角落,

    孙志远正端着一杯酒,

    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今日孙志远穿着一身宝蓝色杭绸直裰,

    头戴方巾,依旧是翩翩公子打扮,

    只是那脸色着实算不上好看,

    勉强维持着基本的礼仪,

    眼神里的嫉妒、不甘和轻视却几乎要满溢出来。

    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相接,

    孙志远像是被烫到一样,

    迅速移开视线,

    假装与身旁之人说话,

    但那僵硬的侧脸和微微泛白的指节,

    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怎能平静?

    昔日被他视为粗鄙奴仆、

    连正眼都懒得给的人,

    如今却成了府试案首,

    风光无限地站在这里,

    接受着他家长辈和本地乡绅的追捧!

    而他孙志远,堂堂员外郎之孙,

    县学廪生,却成了陪衬!

    这口气,他如何咽得下?

    很快,宴会开始。

    孙万年在主位作陪,

    这位致仕的老官员须发皆白,

    面容清癯,眼神锐利,

    带着久居官场的威仪。

    他倒是显得颇为大度,

    举杯向苏惟瑾敬酒:

    “苏相公年少有为,

    一举夺魁,老夫听闻亦是欣喜不已。

    望你戒骄戒躁,院试再创佳绩,

    为我沭阳争光。”

    话说得漂亮,眼神却带着审视,

    仿似在评估一件物品的价值。

    苏惟瑾起身,双手举杯,姿态放低,

    话却说得不卑不亢:

    “孙老大人谬赞。

    晚辈才疏学浅,

    惟谨记‘惟精惟一’之训,

    埋头苦读罢了。

    至于功名,尽人事,

    听天命,不敢强求,

    但求无愧于心。”

    “惟精惟一?

    好!说得好!”

    孙万年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这少年应对得体,

    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确实不像个普通农家子,

    更无半分奴仆的畏缩。

    席间,众人推杯换盏,

    话题自然围绕着科举、

    文章以及即将到来的院试。

    不时有人“请教”苏惟瑾对某篇经义的看法,

    或是对时政的见解,

    看似讨教,实则暗藏考较。

    苏惟瑾超频大脑运转,

    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观点往往新颖独到,

    却又能在传统框架内自圆其说,

    听得众人时而惊叹,时而沉思。

    即便遇到刁钻问题,

    他也能巧妙化解,

    或是以“晚辈浅见,

    恐贻笑大方”谦逊带过,

    让人抓不住错处,反而更觉其深不可测。

    整个宴席,他俨然成了绝对的中心。

    孙志远被完全边缘化,

    几乎插不上话,脸色越来越青,

    只能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闷酒,

    心中的妒火几乎要将他烧穿。

    宴至中途,孙万年似乎无意间提起:

    “听闻苏相公与张家似乎有些…误会?”

    来了。

    正题来了。

    席间顿时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苏惟瑾放下筷子,

    微微一笑,笑容却有些淡:

    “劳老大人动问。

    并非误会,只是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断了一些不该有的牵扯罢了。

    如今尘埃落定,晚辈只想安心读书,

    过往之事,不必再提。”

    他轻描淡写,

    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抗定义为“拿回东西”,

    既表明了态度,又堵住了后续话题,

    显得大度又干脆。

    孙万年深深看了他一眼,

    呵呵一笑:

    “少年人豁达,甚好,甚好。”

    便不再多问。

    宴席终了,众人告辞。

    孙万年竟亲自将苏惟瑾送到二门,

    又让管家奉上了一份不算轻的“程仪”(路费),

    说是资助他院试之用。

    苏惟瑾略作推辞便收下,

    他知道这是孙家的投资,也是规矩。

    走出孙府大门,

    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

    身后的高门大院依旧繁华,

    里面的欢声笑语似乎仍在继续。

    苏惟瑾回头望了一眼那气派的门楣,

    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趋炎附势,世态炎凉,

    今日他算是真切地体会了一番。

    这些笑脸和奉承,有多少是真心?

    又有多少是建立在他的“利用价值”之上?

    他与孙志远的梁子,

    今日非但未解,反而结得更深了。

    不过,无妨。

    他握了握袖中那沉甸甸的程仪,

    目光投向远方。

    院试,才是下一个真正的战场。

    这些虚与委蛇的应酬,

    不过是狂飙路上的些许尘埃罢了。

    他整了整衣襟,

    步履沉稳地向着西街的方向走去。

    背影依旧清瘦,却带着一股一往无前的锐气。(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不错,请把《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