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湛是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戴着金丝边眼镜,斯文儒雅。
他被指派给陆谦余做秘书工作不到两年,却深得陆谦余的信任。
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林湛无可挑剔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更主要的是,林湛懂得如何适应环境和对上管理。
事实上,林湛已经隐约听到国际项目投标失败的消息,而陆谦余归国后直接赴“京城参会”,却又迟迟未归,这让敏感的他,觉察到某种不同寻常的气息。
当肖晋通知林湛谈话时,他更显得稳如泰山,而不是被突然传唤的惊慌失措。
保密处小会议室的冷光灯下,林湛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背脊挺直,双手自然交叠,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如水。
刘疆、肖晋和王跃三个人推门而入时,他站起身,微微颔首示意,姿态恭敬却不显局促。
“林秘书,”刘疆将监控记录平铺在桌面,“近三个月你单独进入陆总办公室9次,陆总均不在场。可以说一下原因及具体事项么?”
林湛的视线扫过记录表,声音平稳清晰:“这9次均为常规秘书工作。3次为整理前日积压文件,1次为放置紧急签批材料,2次为清理技术草稿。还有3次,是陆总工开会来不及吃饭,我给他点了外卖,送进办公室。”
林湛的指尖精准点向监控记录材料的其中一行:
“例如9月27日这次,陆总参加星盾项目研讨会后,遗留了涉及项目参数的手写演算纸。根据管理要求,我必须及时完成手稿的物理粉碎。”
一旁的王跃突然问到:“10月9日上午11:45,陆总工离开后,你进入他的办公室,大概停留20分钟。这么长的时间,你都做了些什么?”
面对王跃如此直白的口气,林湛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但转而又恢复了职业性的平静:
“秘书处有严格规定,对集团领导涉及技术演算痕迹的材料,必须由该领导的秘书亲自处理。”
“10月9日,陆总工刚结束与京城某研究所的加密视频会,草稿纸上有拓扑结构草图,我必须按照要求第一时间清除。”
他抬眼继续补充,“当天保密粉碎机日志可验证:11:48至12:04持续运行,对应清理时长。”
肖晋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有两次文件归档时间,都超过了10分钟,确实需要这么久么?”
“技术文件归档需双重校验。”林湛不紧不慢说到,“例如10月12日这次,涉及三份军工级技术协议的补充条款,需对照主合同逐条标注变更项。类似操作平均耗时12分钟,档案管理系统有文件流转记录佐证。”
“你提到帮助陆总工订外卖,并送达他办公室,有相关证明么?”王跃的发问依然有些咄咄逼人。
林湛不慌不忙拿出手机,打开美团APP,点击“我的订单”,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搜索出8月30日、9月17日和25日三个时间点的外卖订单,展示给王跃。
王跃将其与监控记录比对后,发现与林湛后续进入陆谦余办公室的时间点也完全匹配。
“我们需要再核实一下你说的碎纸机的使用情况。”肖晋补充到。
集团的文件粉碎机有电子记录功能,调取的数据很快送了过来。
记录清晰地显示,在林湛进入办公室的9次记录中,有4次与陆谦余办公室的碎纸机启动时间完全吻合。
林湛离开会议室后,刘疆靠在桌子前,忍不住感叹道:
“这个林湛可真不简单,每个问题都回答得严丝合缝,几乎是滴水不露。”
他的手掌摩挲着下巴上新冒出的胡茬,又摇摇头。
“可他这个位置实在太特殊了。你们刚才也听见了,他的身份和职责,就是一把悬在我们头顶的刀——几乎可以接触任何一项机密。只要他想做,装一个针孔监控设备,简直是捎带脚的事情。”
“逻辑上他确实有机会,”肖晋抬起头,目光穿透眼前电脑屏幕幽蓝的反光,直直钉在刘疆脸上。
“但他一定会去做么?其实,我也很困惑——每一次进入办公室的时间、对应处理的文件编号、甚至碎纸机启动的秒级记录,严丝合缝得如同精密仪器。”
肖晋的手指划过那一条条记录,“他预判了这次审查,提前备好了工作流程全记录……”
“林湛这种近乎强迫症般的职业自律,是把双刃剑。它能证明他自己清白,但,也可能是完美掩盖更深层的伪装利器。”肖晋忍不住呼出一口气。
刘疆猛地在房间刹住脚步,鞋跟在地板上刮出短促的锐响。
“这正是我犯难的地方!”他摇摇头,“逻辑上不能排除,证据上又无从下手——这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比真刀真枪干一场还磨人!”
他深邃的眼睛扫过围坐的组员,最终定格在王跃和吴敏身上。
“王跃,你和吴敏,你们俩把林湛的通信记录、财务流水、社交关系、家庭背景……再好好筛一遍。对他最近的行动,也要留个心眼。”
刘疆的目光转向肖晋:“肖处,你带着赵晓晴和马鑫,主攻第二条线——除了林湛,那些‘单独进入’过陆谦余办公室的人员名单。
“切记,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有疑点的人!毕竟,到了这个阶段,可供我们重点筛查的对象已经不多了。”
墙上的电子钟跳过又一个小时。窗外的城市街景暮色沉沉,但国通大厦十一层的灯光,亮如白昼,每一扇透光的窗口后,都燃烧着与时间赛跑的焦灼。
肖晋、赵晓晴和马鑫正对着“出入陆谦余办公室的人员名单”开始一个一个审核。
“说实话,我对这两次修理网络故障的人员有点怀疑。”
赵晓晴指着监控记录材料的一行,“别看当时都是后勤运维派来的工单,如果有人想钻这个空子,绝对是个机会。”
“有道理。包括空调维修,也是完全可以利用的机会。”马鑫表示赞成。
“美国好多警匪大片、悬疑电影里,找机会做手脚的,都是乔装改变成修理工、电工什么的。穿着职业工装,带着专业工具箱,一般人都不怀疑,但其实呢,神不知鬼不觉,就把活儿干完了。”
肖晋听着两人的分析,沉思了一会儿:
“可记录很清楚,走廊的监控我们也看了,每次都是有安保人员陪同维修人员进入办公室的。
“在安保人员的眼皮底下,做一些与工单毫无关系的操作,不会被发现么?”(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