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晏甘泉

    雍正五年,秋汛来得比往年早。黄河在甘泉县境的那段弯道,像条被激怒的黄龙,卷着泥沙撞碎了北岸的老堤,浊浪漫过滩涂,漫过刚抽穗的秋禾,最后拍在县城墙根下,留下一层厚厚的泥浆。

    知县刘满仓站在城头,官靴陷在泥里,粗布官袍被风灌得鼓鼓的。他望着远处漂浮的草垛和灾民的茅草棚,喉结滚了滚——这是他到甘泉的第三个年头,也是黄河第三次决堤。身后的衙役们都垂着头,没人敢吭声。前两任知县,一个因治河不力被革职流放,一个干脆卷了官银跑了,如今这烂摊子,全压在这个三十出头、脸上还带着几分憨厚的年轻知县身上。

    “大人,要不……还是按老规矩,征民夫把堤再垒高些?”典史王福小心翼翼地问。这是甘泉县百年来的“法子”,水来垒堤,水退晒泥,周而复始,像给黄河套了件总也不合身的棉袄。

    刘满仓没回头,目光钉在河湾那处漩涡上。他记得刚到任时,曾沿着河岸走了三天,看见过滩涂上被冲毁的坟茔,听见过农户夜里对着泡烂的田地哭。“老规矩?”他低声重复,声音被风刮得发颤,“再垒高,明年汛期一来,这堤就该比县城还高了,到时候水漫下来,是要淹了满城百姓吗?”

    王福噎了噎,不敢再言。刘满仓忽然转身,官帽上的红缨晃了晃:“传我令,先开仓放粮,让灾民到城北山坳里搭棚,每户每日两升米,孩童多加半升。再让户房清点全县田亩,被淹的地,今年赋税全免。”

    “大人!”王福急了,“粮仓里的粮本就不多,再免了赋税,县衙……县衙要断炊了!”

    “断炊也不能断了百姓的活路。”刘满仓的语气斩钉截铁,“至于银子,我去想办法。”

    他说的“办法”,是去求县里的盐商张万贯。张万贯是甘泉县的首富,靠着黄河漕运贩盐发家,家里的青砖瓦房比县衙还气派。刘满仓揣着一份治河章程,揣着两袖清风,踏进了张家大门。

    张万贯正坐在太师椅上抽水烟,见刘满仓进来,眼皮都没抬:“刘大人稀客啊,可是来催盐税的?我可说好了,今年河灾,盐船走不了,税银得缓些。”

    “张老板,我不是来催税的。”刘满仓把治河章程放在桌上,“我是来求你出些银子,修河。”

    张万贯噗地吐出一口烟圈,笑了:“刘大人,你怕不是糊涂了?这黄河是天上来的水,哪是修得好的?前几任知县花了那么多银子,不还是照样决堤?我看你还是省省吧,不如多征点粮,自己腰包鼓了,将来调走了,管他甘泉洪水滔天。”

    “张老板!”刘满仓猛地站起来,桌上的茶杯晃了晃,“你靠黄河吃饭,漕运的船走的是黄河,你仓库里的盐靠黄河运进来,如今黄河毁了百姓的田,将来要是冲了你的码头、淹了你的盐仓,你还能坐在这里抽水烟吗?这河,不是我刘满仓一个人的河,是甘泉百姓的河,也是你的河!”

    张万贯的脸沉了沉,他盯着刘满仓,见这年轻知县眼里没有半分贪念,只有一股子执拗的光。他沉默了片刻,指了指桌上的章程:“我看看。”

    章程上写得清楚:不再加高旧堤,而是在河湾处开挖一条引河,把黄河的主流引向东南,避开北岸的县城和农田;再在旧堤内侧修一道月堤,万一引河泄洪不及,月堤还能挡一道。底下还列着需要的工料、民夫数量,甚至连如何分段施工、如何监督银两用途,都写得明明白白。

    张万贯越看越心惊,他原以为刘满仓只是想糊弄着修修堤,没想到竟有这样周全的盘算。“你这引河,要挖三里地,得多少银子?多少民夫?”

    “银子需要五千两,民夫需要五百人,工期三个月。”刘满仓说,“我已经让人算过了,引河挖通后,北岸的万亩良田能保住,你的码头也能避开漩涡,将来漕运更顺畅。这些银子,将来从漕运的便利里,你不出三年就能赚回来。”

    张万贯摩挲着烟杆,心里打着算盘。他确实怕黄河冲了码头,可五千两不是小数目。正犹豫着,刘满仓又说:“我知道你信不过官府,这样,银子由你派账房监督,每一笔支出都要你点头;民夫的工钱,一日三餐管饱,再给三十文钱,由你家的粮铺负责供粮,账算在工程款里。我刘满仓敢立军令状,若这引河修不好,我自请革职,绝不牵连你。”

    这话掷地有声,张万贯终于松了口:“好,我信你一次。银子我出,但若是你敢中饱私囊,我张万贯在京城也有人,定要参你一本。”

    “一言为定!”

    三天后,治河工地开了工。刘满仓把县衙搬到了工地旁的一座破庙里,白天戴着草帽和民夫一起挖土,晚上就在油灯下核对账目、调整施工方案。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又结成茧,官袍上沾满了泥浆,看上去比灾民还狼狈。

    民夫们起初还有些抵触,毕竟前几任官修河,都是强征民夫,不给工钱还打骂。可这一次,不仅管饭,每天还能拿三十文钱,刘大人还和他们一起干活,谁也不忍心偷懒。有个叫李老栓的农户,家里的三亩地全被淹了,起初死活不肯来修河,说“修了也是白修”。刘满仓找到他,把自己的官靴脱下来,露出脚上磨破的袜子:“李大叔,你看,我这双靴子,还是我中举时我娘给我做的,如今也磨破了。我不是来糊弄你的,我是想和你们一起,把这河治好,让咱们明年能种上庄稼,能吃上饱饭。”

    李老栓看着刘满仓真诚的眼睛,忽然红了眼眶。第二天一早,他不仅自己来了,还拉来了同村的十几个汉子。

    可麻烦还是来了。开工半个月后,引河挖到一半,竟遇到了一块巨大的青石,锄头挖不动,铁锹铲不开,民夫们急得直跺脚。有人说这是河神爷发怒了,不让挖引河,要刘大人杀牛宰羊祭祀;还有人悄悄收拾东西,想偷偷溜走。

    刘满仓也急,他围着青石转了半天,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石匠开山,用火烧石头,再泼冷水,石头就会裂开。他立刻让人砍来柴火,堆在青石上烧,烧了整整一天,青石被烧得通红,他亲自提着水桶,把水泼在石头上。“滋啦——”一声巨响,青石裂开了一道大缝,民夫们欢呼起来,之前的谣言不攻自破。

    张万贯派来的账房先生叫吴三,起初对刘满仓处处提防,每一笔钱都要查三遍。可他看着刘满仓每天吃的是和民夫一样的糙米饭,喝的是河里的水,晚上还在油灯下核账到深夜,渐渐也服了。有一次,吴三发现有个工头偷偷扣了几个民夫的工钱,刚想告诉刘满仓,却见刘满仓已经拿着账本找到了那个工头,当场把工头的工钱扣下来,补给了民夫,还把工头赶走了。吴三叹着气对张万贯说:“老板,这刘大人是个清官,是个干实事的官,咱们没看错人。”

    工期过半时,雍正皇帝派来的巡河御史到了甘泉。御史姓周,是个出了名的酷吏,到地方巡查,最喜欢挑官员的错处。他一到甘泉,就直奔工地,见刘满仓穿着粗布衣服,满身泥污,皱着眉问:“你就是甘泉知县刘满仓?治河的银子呢?账本呢?”

    刘满仓把周御史请到破庙里,拿出厚厚的账本:“周大人,账本都在这里,每一笔支出都有吴账房和民夫代表的签字,您可以随便查。”

    周御史翻了翻账本,又让人去工地上问了几个民夫,民夫们都说刘大人好,管饭给钱,还和他们一起干活。周御史脸色稍缓,又问:“你这引河之法,可有先例?若是失败了,你担得起责任吗?”

    刘满仓指着远处的河湾:“周大人,前几任加高旧堤,是堵;我开挖引河,是疏。治水如治民,堵不如疏。若是失败了,我刘满仓愿以项上人头谢罪。”

    周御史盯着刘满仓看了许久,忽然笑了:“好一个堵不如疏。刘满仓,你这官,不像个官,倒像个庄稼汉。不过,庄稼汉能办实事,比那些只会拍马的官强。”

    周御史回京后,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把刘满仓治河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还赞他“廉能有为,心系百姓”。雍正皇帝看了奏折,龙颜大悦,不仅下旨嘉奖刘满仓,还从国库拨了两千两银子,补贴治河经费。

    有了皇帝的嘉奖和额外的银子,工地上的士气更高了。三个月后,引河终于挖通了。刘满仓站在引河的入口,看着黄河水奔腾着涌入新挖的河道,原本湍急的老河湾渐渐平静下来,北岸的农田露出了湿润的泥土,远处的灾民们欢呼着,有的甚至跪在地上,对着引河磕头。

    张万贯也来了,他站在刘满仓身边,看着顺畅的引河,又看了看北岸的码头——那里再也没有漩涡,盐船可以稳稳地靠岸了。他拍了拍刘满仓的肩膀:“刘大人,你赢了。我张万贯服你。”

    刘满仓笑了,他的脸上沾着泥,眼睛却亮得像星星。他忽然想起刚到甘泉时,夜里听见百姓哭,如今听见的,是百姓的笑。这笑,比任何嘉奖都珍贵。

    转年春天,甘泉县下了一场透雨。刘满仓带着衙役们到北岸巡查,见农户们在田里播种,李老栓牵着牛,看见刘满仓,远远就喊:“刘大人!今年这地,肯定能丰收!”

    刘满仓走过去,蹲下身,摸了摸湿润的泥土,泥土里带着青草的气息。他抬头望向黄河,引河的水静静地流淌,老堤安然无恙,河面上有几只水鸟飞过,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

    风从河面上吹来,带着暖意。刘满仓站起身,望着漫无边际的田野,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想起自己的名字“满仓”,爹娘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家里粮食满仓,如今,他要让甘泉县的百姓,家家都能粮食满仓,岁岁都能河晏民安。

    这年秋天,甘泉县果然丰收了。百姓们自发地抬着新收的稻谷,送到县衙,要给刘满仓报恩。刘满仓推辞不过,只留了一小袋稻谷,其余的全部分给了孤寡老人。他把那袋稻谷挂在县衙的屋檐下,每当风吹过,稻谷沙沙作响,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黄河、关于百姓、关于一个清官的故事。

    后来,雍正皇帝听说了甘泉县的丰收,下旨将刘满仓升为延安知府。百姓们舍不得他走,扶老携幼地送到城外,李老栓捧着一坛自己酿的米酒,塞到刘满仓手里:“刘大人,你要是想甘泉了,就回来看看,咱们的河,咱们的田,都记着你。”

    刘满仓接过米酒,眼眶红了。他对着百姓们深深一揖,转身踏上了赴任的路。身后,黄河依旧流淌,引河依旧通畅,甘泉县的田野里,稻谷金黄,一片丰收的景象。而那个叫刘满仓的知县,那个和百姓一起挖河、一起播种的清官,就这样留在了甘泉县的记忆里,留在了黄河的涛声里,岁岁年年,不曾褪色。(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在清代当知县不错,请把《我在清代当知县》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在清代当知县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