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驹带着周旭继续往一楼的最里面走去。
毕竟和周旭关系搞得不错,加上喜欢这孩子,所以专门给他挑了一间最好的屋子。
打开门,走进去。
周旭环视一圈。
靠墙有一张单人硬板床,配有白床单和被褥,还有一张两屉木桌、一把木椅子。
一个盆架用于放置瓷脸盆,另外可能有一个竹壳暖壶,墙有几个挂钩用于挂物品。
条件很清贫,但是作为单人间的屋子,已经很不错了,周旭十分的欣喜,毕竟他可是和一群大汉睡在一起一个多月了。
刘家驹笑着说道:“这里呢就是你的宿舍,你改稿子都住在这里!编辑部没有食堂,所以吃饭得你自己负责,但是编辑部平时有一天两块钱的补助,没钱了就找我领补助,不要不好意思。”
“好嘞老师,一般都是几天改完稿子?”
刘家驹说道:“一般呢!长的半年,短的十多天,上次有个作家在这里待了七八天,然后听说自己的媳妇要生了,然后一晚上改完了就跑了……
不过,你的小说毕竟是中长篇,时间铁定也抓紧,我不限制你,但是得在一个月内改完吧?毕竟要定稿下个月呢!”
周旭立马说道;“我知道了,我一定抓紧时间改稿子,尽量在时间内完成任务。”
“嗯,你知道就好……”
刘家驹似乎忘记了什么事情……阿秋一声,他自己才想起来:“妈的,这屋子真冷呀,虽然你是小伙子,我也怕给你冻了,过来给我去我屋子一趟!”
首都现在的暖气供给率不算高,77年,首都第一热电厂全部建成,供热能力大幅提升,同时 70年代末又建成左家庄供热厂,这一时期集中供热得到了较大发展,可视为第一次暖气大普及。
第二次暖气大普及则是在 20世纪 90年代以后。90年代,BJ等城市开始发展城市热网,利用发电厂的余热通过热网供暖,即“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为确保 2008年奥运会的供热需要,BJ新建 1座热电厂,改建 6座热源厂,替代奥运场馆周边的锅炉房。
但是第一次普没有普到这里,普到了也就是只有家属院有,他们这个书楼是没有的……可怜的作家。
刘家驹说一不二的性格,带着周旭往自己的家里面走。
他自然也住在家属院。
拿着一把大钥匙打开自己的屋子,喊了一声自己的媳妇。
刘夫人走了出来,很简单的一个妇女,起头短发有种延安时期的健康美感:“咋的了?”
“家里的那个小火炉呢?现在不用了吧?我这来了个作家需要我照顾呢!别给他这细胳膊细腿的冻坏了!你看看书楼多冷呀!”刘家驹说道。
刘夫人看向周旭,心里吐槽:这孩子细胳膊细腿?
不过她懂事的进屋,从屋子里面开始找炉子。
这年代的编辑和作家的关系就是这么亲密,安排住宿、吃饭都是编辑的事情,所以很多编辑和作家关系很不错……
而且现在不管哪个文学编辑部都是上年纪的老编辑。这种编辑特别关心年轻人,就是有一种老人家的关怀感……
加上,这群老人家还是走过艰苦年代和延安时期的,所以你总能听到老作家说老编辑多暖心的。
后世的编辑部就没这种人情味,纯商业稿子的交流了。
“哎!就是这个了!”刘夫人提着炉子出来。
周旭立马双手接过炉子:“谢谢阿姨!”
“哎!你这孩子多大呀?就写小说了?”
周旭比划道:“今年十八了!”
“哟!那还很年轻呀!有前途!先别走,来家里暖和暖和……正好我马上要做晚饭,吃了再走吧!”刘夫人拉着周旭往家里面走。
刘家驹说道:“别见外,进屋吧!”
周旭是基层战士,特招这些老战士的喜欢。
他跟着进屋子。
阿姨端上来茶。
他喝了一口暖暖身子……哇!这边生活还是不错的,由奢入俭难呀!不知道自己回去了基层还能适应千里赛跑吗?
不过现在他这个成绩,如果上了前线,也是后面的记者,不会真的让他去扛枪上战场。
周旭当然怕死,人之常情呀!
晚饭很快就好了。
因为刘家驹是重庆人,吃的都是重口的辣味,周旭是湖北利川的,就和重庆靠在一起……所以也喜欢吃辣。
一个辣椒炒肉、一个土豆白菜、一个炒土豆丝……现在家里的菜都是比较辣的。
外面有人敲敲门。
“爸!我回来了!”
周旭端着一碗饭,看着门口。
走进来一个穿着军装,头戴帽子的年轻女孩……应该二十五岁左右比较成熟。
刘家驹介绍了一句:“我女儿,总政话剧团的,刘佳……给你介绍一下,我们《解放军文艺》新来的作家,周旭!!”
刘佳赶到座位上面,端起来一碗饭,但是眼神还是在周旭的身上打量……好年轻的作家,这也是她第一时间的想法。
第二感觉……帅!
没办法,文工团当然也有男兵,但是能够有周旭帅的不多……
“你好,你好!”
周旭点头:“你好。”
其实他也不好意思打招呼,他的实际年龄也才二十出头呢!是个社恐……
“哇!这么年轻的作家少见,以前爸带回来的作家不是三四十,就是老人家呢!”刘佳端着饭,夹着菜就往嘴里面塞。
周旭看着她。
不属于刻板印象,但是这种洒脱的感觉,和王朔小说里的大院子弟简直一模一样……
对了,他爹本来就是军人,也确实是大院子弟!
啧!
这应该是自己遇到的第二个大院子弟吧?
按道理,李小盼也是大院子弟,只是下乡了……
“……关心别人年纪干什么?你不和别人好好学习,比你优秀多了。”提到这里,刘家驹就来气。
“啥跟啥呀!我又不想写小说……不过作家都挺厉害的,我没遗传您的脾气行不?”
“屁话!”
“对了,哥什么时候回来?不应该是今年返乡吗?”
刘家驹说道;“在安排了……就是十二月了,能赶着过年就不错了。”
1978年下半年,各地开始集中办理返城手续,成为知青返乡的高峰期。
一家人说话。刘夫人说道:“小旭,你接着吃呀,别见外……这几天有时间就过来我们家吃饭呗,反正不远……也就两三步路……”
周旭说道:“太麻烦阿姨了,我自己可以……”
刘家驹说道:“没事,晚饭一起吃热闹呢!我们添一双碗筷的事情!”
周旭刨着饭,两个家主人都同意了,他也没什么好拒绝了:“那就麻烦阿姨了……”
吃完饭,他主动去帮忙收拾碗筷。
毕竟在别人家吃饭,不能太懒了,一点家务活不做……说的不让你做都是客套话,你真一点不做的话长时间了都会讨厌的。
晚上,周旭提着一个火炉离开了屋子。
刘佳跟在屁股后面:“爸,我去看看他?”
刘家驹点点头:“好好跟人家学学!”
刘佳好奇这么年轻的作家能写什么小说,一只手搭在他的炉子上面:“哎,我帮帮你!”
周旭确实是感受到自己提着东西的力度都轻了一下。
周旭回头说道:“谢谢。”
“没事。”
两人进屋。
周旭开始熟练的点火,煤块一般这种大院外面都有分配的,而且杂志社在书楼外面放了一堆专门供给作家的。
他去外面借了一背篼,现在马上要过年了,来改稿子的作家不多,自己还是够用的。
刘佳坐在凳子上面,这姑娘十分自来熟,毕竟年年要跟着父亲见不少的作家,不自来熟都是不可能的。
她问道:“我能看看你写了什么小说吗?”
“就放在桌上的,你想要看就看看吧!”
周旭专心致志生火,每年冬天都有被冻死的……这没暖火在北方真的是开玩笑一样。
刘佳借用了他的稿件,好奇的看着。
“哇!这就是传说当中的年轻作家?我可得回去剧团里好好吹吹呢!没见过这么年轻的作家!”
周旭知道这姑娘对于自己处于一种好奇加上感兴趣的阶段,毕竟见过不少老作家,年轻的天才作家是少见的。
十七八岁投稿省级周刊的作家其实是能抓出来一大把,但是十七八岁就进入国家级杂志作家不多。
王蒙因为十八岁发表作品,在那几年一直被称为文学界的神童。
当然是因为王蒙的作品小火了一阵。
要是周旭也火了,说不定也是神童?
他烧着火了,火炉轰轰轰的烤着,周旭说道:“同志,你过来烤火吧。”
刘佳跟着过来烤火,手里拿着小说……心中惊叹:这小年轻真的厉害呀!这水准很高!
“不要叫我同志,我爸是你编辑,我们还要在一起待一个多月呢,你叫我刘佳就行,不过也可以叫我佳姐!”刘佳笑着说道。
“我叫你刘同志吧!”
“……”刘佳盯着他看,想要看到年轻人的窘态。
周旭挠挠头:“好吧,佳姐。”
刘佳跟着在屋子里面聊了不少时间。
最后,看到到了七八点,周旭说道:“你要是感兴趣,待会晚上回去的时候,拿走一部分稿子看看吧!”
周旭想到,毕竟一个妹子待在自己的屋子里面太久了,不太好。
刘佳也明白这个道理,和周旭巴拉巴拉聊了几句,借了稿子就离开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