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对于日本战国时期的“兵农分离”其实很多人是有误解的。
所谓“兵农分离”,是一种身份等级的划分制度,本质上不是军事制度。
先简单介绍一下日本战国时代“士兵”的概念。
日本早期主要是幕府下面的地头、御家人等地方管理人员,他们属于有“正规编制”的武士,也是核心作战力量。
这些人一般都有管理的村庄,为了增加兵力会让领地内的农民持有武器参加战斗,这些人便是“农兵”。
除了农兵之外,一些寺庙也会有僧兵。此外商人也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组建护卫。
这一时期,战争的主要参战人员是武士,农兵完全是走过场的气氛组,“兵”指的是武士,而不是这些农兵。
到了战国时代,开始出现“武家奉公人”“军役众”这样的概念。
与传统农兵相比,这些人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种地,而是为武士、大名服务参加军事活动。
但即便如此,这些人也不是“职业士兵”,依旧是半农半兵状态。
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商业发展繁荣,大名的综合实力获得巨大提升,为了满足战争需求,便开始出现一些“雇佣军”。
比如纪伊的杂贺众、根来众包括伊贺、甲贺地区所谓忍者的团体都是如此。
他们依靠为大名提供军事服务来获取粮食金钱,不再单纯的依赖土地的产出。
随着战争持续发展,大名之间的战斗变得频繁,所以就有了长期维持“战备状态”的需求。
逐渐的,一种新的概念开始浮现,即常备足轻。从这个时候开始,足轻便不再是单纯的农民。
以上是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士兵”的简单介绍,下面再来说说“兵农分离”。
很多人以为“兵农分离”=常备足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开头吉良就说过,“兵农分离”是等级划分制度,而不是“军事制度”。这里的兵指的是武士而不是足轻(农民),“农”才是指的足轻(农民)。
“兵农分离”的核心内容是将武士与土地进行分离,换句话说“兵农分离”应该叫“武士、农民(土地)分离”,这样一说就很好理解了。
长期以来,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都是依靠下面的家臣和军役众来承担军役,武士、地头、国人众等与土地的关系根深蒂固,这对于大名统治领地非常不利。
大家比较熟悉的“家臣集住”其实就是“兵农分离”的一种手段,通过将家臣武士集中到大名的居城集中居住,切断武士与土地之间的联系。
如此一来,武士不再拥有土地,所有的战斗人员(包括武士、足轻等)都是直接向大名服务,从而实现大名对农民的直接统治。
以往的统治模式是大名-武士-农民,施行兵农分离之后就变成了大名-农民,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跳过武士这个“中间商”。
所以,“兵农分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军事制度,而是一种身份划分的政策,通过这种方式将武士和农民彻底划清界限,以达到大名加强领地统治的目的。
施行兵农分离之后,大名便可以直接用土地产出等收益直接雇佣“脱产农民”,再配属给麾下的武士,建立更职业化的作战部队。
所以,并不是说“常备足轻”就等于“兵农分离”,也不是说某某大名成立了常备足轻就是“兵农分离”了。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彻底掌控领地,将武士和土地分离才能称之为“兵农分离”。
回到书中的剧情,真田家目前就已经在往“兵农分离”上努力,真田信幸的领地已经开始施行这样的政策。
后期丰臣秀吉搞的检地、刀狩令等也是为了“兵农分离”,真田家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
所以,“兵农分离”的目的不是为了“常备足轻”,最终目的是大名彻底掌控领地,加强集权弱化家臣武士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关于“兵农分离”吉良就说这么多,以上内容全干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理解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
也欢迎各位读者在书评区进行讨论,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感谢大家。(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