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的序章

    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北师大的校园,桂花树枝头冒出嫩绿的新芽,仿佛在悄悄酝酿着秋日的芬芳。这一年的四月,对王剑一家来说,是充满收获与新期待的季节 —— 念菲带的第二届学生即将迎来期中考试,她的教学方案被评为 “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王剑公司的海外业务终于在欧洲打开局面,与德国一所知名教育集团签订了长期合**议;叶菲的公益基金则收到了一笔来自匿名爱心人士的大额捐赠,足以支撑他们在西部省份新增三所帮扶学校。

    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洒在铺着浅色桌布的餐桌上。叶菲正在整理公益基金的帮扶档案,王剑坐在旁边看公司的海外合作方案,念菲则在批改学生的作文,偶尔会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修改教学思路。这样安静又充实的时光,是他们一家人最珍贵的日常。

    “对了,下周末公司要举办一场海外合作签约仪式,邀请了不少教育界的嘉宾,你们娘俩也一起去呗?” 王剑放下手里的方案,看向叶菲和念菲。叶菲抬起头,笑着说:“好啊,正好我也想了解一下你们公司的海外教育产品,说不定以后公益基金也能和你们合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到山区学校。” 念菲也点点头:“我也想去看看,说不定能从你们的合作中,找到一些语文教学的新灵感。”

    签约仪式当天,念菲特意穿了一身浅灰色的西装套裙,显得既专业又大方。到达会场时,现场已经来了不少嘉宾,有教育部门的领导,有高校的教授,还有来自德国的合作伙伴。王剑忙着和嘉宾们打招呼,叶菲则和几位教育公益领域的同行交流着经验,念菲一个人站在展示区,认真看着公司海外教育产品的介绍展板。

    “你好,请问你也是教育行业的吗?” 一个温和的男声在身后响起。念菲转过身,看到一个穿着深蓝色西装的年轻男人,手里拿着一杯香槟,笑容温和。“你好,我是北师大附属中学的语文老师,王念菲。” 念菲礼貌地回答。“原来是王老师,幸会。我叫陈默,是德国教育集团的项目负责人,这次特意来北京参加合作签约仪式。” 陈默伸出手,念菲轻轻握了握,他的手心很温暖。

    两人站在展示区聊了起来,从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再到海外教育产品的本土化适配,越聊越投机。陈默告诉念菲,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做过中文家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古典诗词。“我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每次读都觉得特别有画面感。” 陈默的话让念菲眼前一亮,她没想到一个外国教育项目负责人,竟然对中国古典诗词有这么深的了解。

    签约仪式开始后,念菲和叶菲坐在观众席上,看着王剑和德国教育集团的 CEO 在合**议上签字,心里满是骄傲。仪式结束后的晚宴上,陈默特意找到念菲,递给他一张名片:“王老师,今天和你聊得很开心,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继续交流教育方面的想法,说不定我们还能一起做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教育项目。” 念菲接过名片,脸颊微微泛红,轻声说:“好啊,我也很期待。”

    回家的路上,叶菲注意到念菲一直在低头看着那张名片,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心里立刻明白了几分。“那个陈默先生,看起来人很不错,你们聊得很投机吧?” 叶菲笑着问。念菲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嗯,他对中国文化很了解,还和我聊了很多关于古典诗词的话题。” 王剑从后视镜里看了看念菲,笑着说:“要是觉得投缘,以后可以多交流,说不定还能为你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念菲点点头,心里悄悄泛起一丝异样的情愫 —— 这是她第一次对一个异性产生这样的感觉,既紧张又期待。

    五月初,叶菲的公益基金迎来了新的挑战 —— 他们计划在甘肃省定西市的三个贫困县开设帮扶学校,但当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很多学校连基本的教学用房都没有,而且缺乏专业的教师。为了实地了解情况,叶菲决定亲自去定西考察。这次,王剑特意调整了工作安排,陪叶菲一起去,念菲因为要准备学生的期中考试,没能同行,但她提前给山区的孩子们准备了很多语文课外书,让叶菲帮忙带过去。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和汽车颠簸,叶菲和王剑终于抵达了定西市的一个偏远山村。这里的条件比平寨小学还要艰苦:村子坐落在大山深处,一条蜿蜒的土路是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学校是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屋顶漏雨,地面凹凸不平,教室里只有几张用木板钉成的桌子和凳子,连黑板都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全校只有三名老师,都是当地的村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训练,却要负责一到六年级所有学生的教学。

    村长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带着叶菲和王剑参观学校时,眼里满是愧疚:“叶老师,王老师,让你们见笑了。我们这里条件差,委屈孩子们了。” 叶菲看着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认真读书的孩子们,心里一阵酸涩:“村长,您别这么说,孩子们这么懂事,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帮他们改善学习条件的。”

    当天下午,叶菲和王剑走访了村里的几户贫困家庭。其中一个叫小石头的男孩,父母在外打工,他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小石头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晚上放学回家还要帮爷爷喂牛、砍柴、做饭。但即使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在班里名列前茅。叶菲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小石头仰起头,眼里满是坚定:“我想当一名老师,回来教村里的弟弟妹妹读书,让他们也能走出大山。” 叶菲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好孩子,你一定可以的,老师会帮你的。”

    考察结束后,叶菲和王剑立刻赶回北京,召开公益基金理事会,商量定西帮扶项目的具体方案。叶菲提出,首先要为当地学校新建教学楼和宿舍,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其次,要组织北京的优秀教师去当地支教,开展教师培训,提升当地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要为孩子们开设兴趣班,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开阔眼界。

    王剑主动提出,公司可以为定西的学校捐赠智能教学设备,还可以派技术人员去当地,为老师们培训设备的使用方法。“我们的智能教育产品里有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正好可以弥补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 王剑说。理事会的成员们都很赞成这个方案,还纷纷表示要发动身边的人,为定西的孩子们捐款捐物。

    念菲得知定西帮扶项目的计划后,也积极参与进来。她组织班里的学生开展了 “一本书,一份爱” 的捐书活动,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学生们去社区里义卖手工制品,把筹集到的钱全部捐给了公益基金。“老师,我们以后还能去定西看望那些小朋友吗?我想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 班里的学生李雨桐仰着小脸问。念菲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暑假的时候,老师就带你们去。”

    六月初,定西帮扶项目正式启动。王剑公司的施工队和技术人员率先抵达当地,开始新建教学楼和安装智能教学设备;叶菲则带领第一批支教老师,去当地开展教学工作;念菲也利用端午节假期,带着班里的十名学生,去定西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

    孩子们在一起包粽子、做手工、读课文,欢声笑语回荡在大山深处。小石头拿着念菲送给她的《唐诗三百首》,认真地读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念菲坐在他身边,轻声为他讲解诗里的意思。小石头听完,抬起头说:“老师,我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就是说诗人在外地,很想念自己的家乡。我爸爸妈妈也在外地打工,我也很想他们。” 念菲抱住小石头,轻声说:“没关系,以后老师和同学们会经常来看你,你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老师也可以帮你录下来,发给他们。”

    离开定西的时候,小石头和其他孩子们一直送到村口的山路上。小石头手里拿着一张画,画的是他和念菲、还有班里的学生们一起读书的场景,他把画递给念菲:“老师,这是我画给你的,你一定要记得来看我们。” 念菲接过画,眼里满是泪水:“老师一定会的,你们要好好学习,等你们考上大学,老师去北京接你们。”

    回到北京后,念菲把小石头的画挂在了自己的书房里。每天晚上批改完作业,她都会看着这幅画,想起定西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心里满是温暖。有一天晚上,陈默给她发来了一条微信,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念菲把定西帮扶项目的事情告诉了他,还给他发了一些孩子们的照片。陈默很快回复:“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很佩服你。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去定西,为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念菲看着手机屏幕,嘴角忍不住上扬,她回复道:“好啊,我们欢迎你。”

    七月中旬,王剑公司的海外合作项目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德国教育集团邀请王剑去德国参加教育科技论坛,并参观当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这次去德国,我想顺便考察一下当地的教育公益项目,看看能不能把他们的经验引进到我们的公益基金里。” 王剑对叶菲说。叶菲点点头:“好啊,你多注意安全,有什么好的经验,记得及时跟我分享。”

    王剑去德国后,每天都会给叶菲和念菲打视频电话,分享他在德国的见闻。他参观了德国的一所乡村学校,发现当地的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为学生开设了很多特色课程,比如机器人制作、环保实践等。“这些课程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把它们融入到定西的兴趣班中,让山区的孩子们也能接触到这些新鲜的知识。” 王剑在视频里说。叶菲和念菲都很赞成,还和他一起商量了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

    八月初,王剑从德国回来,带回了很多关于德国教育的资料和合作意向书。他告诉叶菲和念菲,德国教育集团不仅愿意和他们公司深化合作,还表示愿意为叶菲的公益基金提供技术支持和教育资源,帮助定西的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他们还邀请我们明年春天去德国参加国际教育公益论坛,分享我们的帮扶经验。” 王剑兴奋地说。叶菲和念菲都很开心,觉得这是对他们公益事业的极大认可。

    八月中旬,念菲带着班里的学生再次去了定西。这次,他们不仅带去了更多的书籍和文具,还带去了王剑公司捐赠的智能教学设备。支教老师为当地的孩子们开设了机器人兴趣班和环保实践课,孩子们拿着机器人零件,认真地拼装着,眼里满是好奇和兴奋。小石头拼装好了一个简单的机器人,开心地跑到念菲身边:“老师,你看,我拼装的机器人会走路!” 念菲笑着说:“小石头真棒,以后你一定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在定西的日子里,陈默也如约而来。他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德国的儿童书籍和玩具,还和念菲一起,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中德文化交流课。他教孩子们说简单的德语,给他们讲德国的童话故事;念菲则教孩子们读中国的古典诗词,给他们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还积极地提问、互动,课堂氛围格外热烈。

    晚上,大家坐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满天的繁星,聊着天。陈默看着身边认真给孩子们讲星座故事的念菲,眼里满是温柔。他轻声对念菲说:“念菲,和你一起做公益,我觉得很开心。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你一起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 念菲的脸颊微微泛红,她抬起头,看着陈默的眼睛,轻声说:“我也是。”

    离开定西的前一天,叶菲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 公益基金收到了教育部的表彰,被评为 “全国教育公益先进单位”,叶菲也被评为 “全国教育公益先进个人”。消息传来,大家都很开心,支教老师和当地的老师们一起为叶菲鼓掌。叶菲看着身边的王剑、念菲和陈默,还有当地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感慨:“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让定西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未来。”

    九月初,北师大的桂花再次盛开,满校园都弥漫着甜甜的香气。叶菲、王剑和念菲一起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表彰大会。站在领奖台上,叶菲看着台下的王剑和念菲,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表彰大会结束后,一家三口沿着北师大的桂花路慢慢走着。王剑握着叶菲的手,轻声说:“菲菲,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 定西的教学楼要尽快完工,德国的教育公益论坛要好好准备,公司的海外业务也要继续拓展。” 叶菲点点头:“是啊,不过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念菲看着身边的父母,又想起了陈默,心里满是期待:“爸妈,我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好的。我们不仅要把公益事业做好,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教育,了解中国的文化。”

    王剑看着念菲,笑着说:“是啊,未来还有很多可能。说不定以后,我们还能和德国的教育机构一起,开展更多的中德教育交流项目,让两国的孩子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叶菲也笑着说:“我还希望能把公益基金的帮扶范围扩大到更多的贫困地区,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桂花树上,落在他们一家三口的身上。微风拂过,桂花簌簌落下,像一场温柔的雨。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在满是桂花香的小路上,慢慢走着。

    叶菲心里清楚,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定西的孩子们还在等着新的教学楼完工,德国的教育公益论坛还在等着他们分享经验,念菲的情感也在悄然萌芽,王剑的公司还有更大的海外市场等着开拓。未来的路上,或许还会有挑战和困难,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携手同行,就一定能书写出更精彩的故事。

    而这一切,都将成为第二部曲的序章,在时光的渡口,静静等待着新的篇章被翻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青春手册三部曲不错,请把《青春手册三部曲》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青春手册三部曲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