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沙漠下方经过大规模加固与拓展的工坊深处。
与地面的荒芜喧嚣截然不同,这片地下空间笼罩在一片近乎神圣的肃穆之中。
空气经过多层过滤,洁净而干燥,带着明显的臭氧与冷却液混合气味,唯有能量核心稳定运行的低沉嗡鸣与循环系统细微的嘶嘶声,构成这里永恒的背景音律。
光线主要来源于工坊顶部排列整齐的冷白光带,它们将中央区域照得亮如白昼,而四周则隐没在规整的阴影里,凸显出此处的核心——那套为测试维度传送仪而搭建的复杂装置。
暗金色的正十二面体古代遗物,被稳妥地安置在一个由特种合金铸造的特制平台上。
数条粗如成人手臂、包裹着厚实绝缘与屏蔽层的能量导管,如同巨蟒的血管,从一旁已初具规模的聚变反应堆延伸而出,精准地连接在平台底座的强化接口上。
导管内部澎湃的能量正被持续输送,经由平台内部的多级稳压与调频系统,转化为一股稳定得令人心悸的能量流,注入遗物基座。
陈瑜高大的暗红色身影矗立在主控制台前,他猩红色的复合光学镜头稳定地聚焦在面前数面悬浮的光屏上,数据流如同瀑布般无声倾泻,映照在他毫无表情的金属面甲上。
左侧屏幕实时显示着聚变反应堆的各项核心参数:功率输出百分比、等离子体约束稳定性、能量转换效率曲线,所有读数都稳定在预设的绿色区间。
右侧屏幕则监控着遗物本身的反馈:表面能量场强度、内部谐振频率、结构应力微变化,一组组数字和波形图跳跃着,揭示着这个造物对外界能量注入的回应。
中央最大的屏幕上,运行着他基于连日来研究成果自行编写的控制与监测程序,复杂的代码行间或闪烁着关键的状态标记。
数根粗细不一、顶端搭载着不同功能模块的机械触手从他背后的支架和袍袖下悄然探出,如同拥有独立意识的金属蛇群,处于一种待命状态。
它们搭载的微型力场发生器、高精度频谱分析探头和紧急能量分流器均已预热完毕,随时准备应对任何计划外的波动。
“启动第一次微通道开启尝试。目标:建立持续时间不低于三十秒的稳定亚空间信息裂隙,带宽优先级高于稳定性,但需确保可控。”陈瑜的合成音在寂静的工坊内响起,平稳而清晰,既是对自身操作的确认,也是对唯一旁观者的告知。
伺服颅骨无声地悬浮在他左肩侧后方,眼窝中的幽蓝光芒跟随着主人的视线,同步记录着光屏上的每一个数据变化,其金属下颌骨保持着一种近乎凝滞的微张状态,仿佛屏住了呼吸。
意念微动,控制台上的一个虚拟滑块被精准地推高了一个刻度。
反应堆的输出功率随之提升了百分之零点五,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调整,但在这种精密度要求极高的实验中,已是显著的步进。
能量导管内传来的低频嗡鸣几乎难以察觉地厚重了一丝。
注入遗物的能量流强度随之提升,如同持续敲击着某扇无形大门的力道又加重了一分。
遗物表面,那些原本如同沉睡般黯淡、仿佛液态金属在缓慢流动的奇异纹路,开始被逐渐“点亮”。
起初只是极其微弱的、仿佛错觉的辉光,但很快,光芒变得清晰可见,呈现出一种深邃的、仿佛蕴藏着星空的幽蓝色。
工坊内的光线似乎受到了某种无形力场的干扰,在遗物周围开始产生肉眼可见的、水波般的扭曲。
一种低沉的、源自空间本身被轻微拉伸与压缩的嗡鸣声开始弥漫开来,带着一种令人心神不宁的压抑感,甚至连地面传来的微振动频率都发生了改变。
陈瑜的机械触手开始了极其细微的调整,幅度小到以毫米计。
一根触手末端的校准器发出几乎不可闻的高频嘀嗒声,微调着能量输入的谐振频率;另一根则持续监测着遗物周围的空间曲率变化,确保扭曲被限制在安全阈值内。
他的全部处理能力都集中于此,光学镜头的焦距不断微调,捕捉着遗物表面最细微的光谱变化和能量逸散模式。
此刻的他,更像是一位在微观宇宙中演奏的乐师,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到极致,才能引导那狂暴的能量奏出期望中的音符。
时间在高度专注中流逝。
十一秒……十二秒……
突然,一个极其微小、却异常灼亮的光点骤然闪现!
它如同挣扎着要突破某种束缚般剧烈地闪烁、颤动,极不稳定,仿佛下一秒就会彻底湮灭或失控爆发。
成功了!这就是他试图打开的、仅能容许信息流通过的微型亚空间通道!
“通道形成!开始接收数据流!”陈瑜的合成音依旧平稳,但语速略微加快。
几乎在通道形成的同一瞬间,一股高度压缩、带着截然不同的物理签名和加密协议的的数据洪流,如同决堤的洪水,通过那个不稳定的连接点奔涌而来!
工坊内预设的多频段接收天线阵列全部亮起指示灯,庞大的数据被贪婪地捕获、缓冲、暂存。
整个接收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十秒。
陈瑜的视线死死锁定中央屏幕上的接收进度条,以及旁边监控通道稳定性的能量波动图。
那光点始终在崩溃的边缘挣扎,时而收缩如针尖,时而膨胀扭曲仿佛要撕裂开来。
他的机械触手不时进行着闪电般的微调,如同在驾驭一头试图挣脱缰绳的狂暴野兽。
当进度条终于艰难地爬升至百分之百的瞬间,陈瑜扳动了切断能量传输的闸刀。
能量供应被瞬间切断,粗大的导管内光芒迅速黯淡。
遗物中心的那个光点发出一声轻微的、如同气泡破裂般的“噗”声,随即彻底消失无踪。
遗物表面的幽蓝纹路也如同退潮般迅速暗淡,恢复成那种深邃的、仿佛能吸收一切光线的暗金色。
工坊内那种空间被扭曲的压抑感也随之消散,光线恢复了正常,只剩下能量核心一如既往的低沉运行声。
“测试序列结束。数据包接收完整,校验通过。通道按计划关闭。未检测到能量回涌或结构性损伤反馈。”陈瑜缓缓地、几乎难以察觉地松开了在控制台上虚拟握紧的“手”,转向伺服颅骨,进行最终确认。
整个过程虽然短暂,但其间蕴含的风险与对精度的极致要求,不亚于一场小规模的战斗。
伺服颅骨飘近平台,眼窝中射出更浓郁的蓝色扫描光束,细致地掠过遗物表面和平台接口,进行着例行的战后检查与记录,下颌骨发出几声轻微的咔嗒声,似乎在表达一种基于逻辑的“如释重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