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全票通过

    这天早晨,钟山终于从王府井附近的邮电局拿到了来自沪上的邮包。

    打开一看,是两本《故事会》第三期的样刊、一张210元的稿费单,以及一封热情到过分的编辑来信。

    写信的人叫吴复兴,在他的信里,直接把钟山的《黄河大侠》夸得天花乱坠,仿佛世间罕有,溢美之词堆砌得钟山都有些害臊。

    不仅仅是夸赞,在信里吴复兴更是热情邀请钟山有空去沪上做客,来参加编辑部的座谈会,跟“故事家”们一起畅谈创作技巧,不仅承诺可以给钟山的单位开具证明信函、食宿全部报销,甚至还有出差补贴,以及在沪上及周边旅游的详细安排。

    这样的条件,在1979年,基本属于天顶星级别的待遇了,足见《故事会》编辑部的财大气粗。

    没办法,一个期刊销量几十万册,哪怕一册的价格只有一毛八,也能创造十万元的码洋,《故事会》的版面也许空荡,但账本绝对丰盈。

    到了信件的最后,吴复兴终于图穷匕见,表示“热情期盼老钟同志寄来更多优秀作品,凡稿费、补贴等一应费用皆可顶格批许。”

    钟山把稿费单存到银行,看着足足七百元的存款,心中颇为振奋。

    一篇武侠小说,就能赚到二百块钱,那要是写个十万字的长篇,不得起飞了啊?

    心里暗暗把这条生财之道铭记在心,不过钟山最近却是没空再写新小说了。

    首都剧场里,复排上演的《雷雨》收获着观众们的热情掌声,在观众们看不见的排练室里,《法源寺》的排练工作终于走到了最终的合成阶段。

    星期一,剧场没有演出,但舞台上,原本《雷雨》剧组的舞台陈设已经悄然撤下,旋转台上挂起了法源寺大殿的背景画面。

    在这个缺乏大型喷绘的年代,整个巨大的背景板出自于美术组几名职工细腻的画笔。

    舞台的左右两侧已经放上了二十把太师椅,今天上午,《法源寺》开始了舞台合成。

    合成不是个简单的活,仅仅是舞台声光电的准备工作就持续了足足两个小时。

    冯勤埋头在舞台上检查贴地的麦克风,林钊华指挥舞台监督在各种演员站位的地方做标记点,杜二爷领着一帮装台的汉子们调整着天桥上的灯光位置,一切井然有序。

    至于演员们,此刻则都站在副台位置,比划着台上的站位。

    今天开始,演员们也开始穿上对应的服装了,虽然脸上没有化妆,但是必要的准备都已经齐全。

    谭宗尧此时已经剃了头,脑袋上贴了假发辫。

    他穿着一身黑色的绸缎长衫站在正当中,手拿折扇,风度翩翩,一副雍容公子模样。

    出演住持普净的朱续则是一头短短的青茬,身上穿着百衲衣。

    一切就绪,所有演员就位,群演的香客们在后面次第出现,林钊华一声令下,《法源寺》的合成演练正式开始。

    钟山跟林钊华坐在剧场舞台的第三排,仔细观察着台上演员们的演出。

    总合成是不会打断重来的,要的就是团队磨合、充分暴露问题。

    钟山看着眼前舞台上来去的演员们慷慨激昂、全情投入的表演,忽然明白为什么演员们会如此沉迷于话剧舞台。

    这并不是说话剧舞台的表演一定就比电影、电视剧高妙多少,相反,话剧演员为了照顾远台观众们的体验,往往会有一种“用力过猛”的表现,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话剧味儿”。

    但是话剧舞台表演有一个影视拍摄永远无法追赶的优势:没有NG。

    一场戏,开场即终场,导演不能喊停,这意味着把握表演的权力从导演转向了演员自身。

    而对于演员来说,影视剧碎片化的拍摄过程与一场两个半小时沉浸式、不被打断的表演,哪个更让人血脉贲张?哪个更能自我升华,哪个更能代入情绪、表达人物?

    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说,并不是话剧舞台一定能塑造优秀的演员,而是热爱表演的人根本无法拒绝这样的舞台。

    他们会如飞蛾扑火一般前赴后继,在这团名为戏剧的火焰中燃烧自己,给世人以璀璨的烟花。

    第一场合成,林钊华全程表情严肃,不肯放过任何一点细节。

    等到表演结束,他的本子上已经记满了问题,这些问题涵盖舞台的各个方面,导演需要一个个调整、梳理。

    如此一整天,剧组愣是合成了三遍,等到最后一遍结束,所有人都已经累得瘫在地上。

    唯独林钊华依旧神采奕奕,他仿佛一列有着无限燃料的火车头,疯狂的拖拽着所有人不断前进。

    如此高强度的磨合了一个星期,等到五月底的时候,林钊华跟院里打了报告,终于到了审查的时候。

    剧组的各路领导,从曹宇到刁光谭,再到夏春、俞民全部亲临现场,观摩《法源寺》的演出。

    看完之后,曹宇直接站起来给演员们鼓掌,连连叫好,还把林钊华和钟山叫到跟前夸赞。

    “这部戏时间这么紧张,能够实现这么优秀的效果,我是没想到的,这中间,钊华同志当居首功。”

    曹宇夸完了林钊华,又看向旁边的钟山。

    “我听说钟山为了这部戏,还唱了一首歌,就是话剧里面的那首吧?”

    看到钟山点头,曹宇一脸赞叹,“我当年23岁写雷雨,好多人说我天才,现在看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呀!”

    这句话一出,大家看向钟山的眼神都不太一样了。

    在话剧圈子里,曹宇约等于活着的神。虽然七十年代之后,曹宇几乎不再批评任何话剧的好坏,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对于《法源寺》和钟山的由衷喜爱。

    俞民看着这一幕,心情有些复杂。

    这俩月,自己因为一封表扬信可算出了洋相,到外面开会的时候,竟然连中央实验话剧团和青年话剧团的人都跑来打趣自己,丢人都丢到外面去了!

    每每夜深人静,想起钟山,他虽然不至于咬牙切齿,也是憋屈得难受。

    可是看到眼下这一幕,他明白,有了曹宇的支持,钟山在团里的地位算是稳固了。

    甚至说,如果《法源寺》最终大获成功,钟山这小子能有机会转正也说不定。

    但钟山越是成功,别人看他的眼神就会越戏谑。

    他心中固然不服气,可又有什么办法?

    关键这戏排的是真不错啊!

    无论俞民心情多么复杂,《法源寺》最终审查的结果还是全票通过,就连此前一直颇有微词的夏春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这意味着《法源寺》终于可以进行内部演出了。

    所谓内部演出,算是舞台合成的最终部分,意味着演员基本磨合到位,现在就是对于观众、领导的反馈进行测试。

    为了接受反馈和宣传新戏,内部演出会有大量观众和记者,不过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剧团,这种看新排戏剧的机会也是非常珍贵,所以这三百来张赠票,一时间就成了燕京城里金子般珍贵的东西。

    这时候就体现出内部人员的好处了。

    主导此事的林钊华抬手就给了钟山三张票。

    “剧院正常演出售票有规定,赠票都是院长管理,谁也不许乱拿。不过试演又不花钱,给你几张吧。”

    他看着钟山,笑得蔫坏。

    “试演一共三场,跟一个姑娘约三回还是约三个姑娘,你自己看着办。”

    钟山一把抢过赠票,脸上义正辞严。

    “我在你心里,难不成是个花花公子?我告诉你,这三场,一个姑娘你也甭想看见。”

    因为这票他已经想好用法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79戏梦人生不错,请把《1979戏梦人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79戏梦人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