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杉日记摘录 - 2024年10月10日)
物资陆续到位了。像拼凑一个违禁的玩具,我和陈远在深夜的地下室里,一点点修复并升级着我们的“非法”实验装置。
陈远的担忧与日俱增。他不仅担心事情败露,更担心我的状态。他说我盯着信号分析图的眼神,不像一个科学家,更像一个赌徒,一个瘾君子。
也许他是对的。思瑜就是我的“毒品”,明知前方可能是万丈深渊,我也无法停止追逐。
而今天,我确认了,阴影确实存在。
* * *
“天穹科技”。
顾杉看着屏幕上显示的IP地址溯源结果,脸色阴沉。过去几天,他感觉到自己档案馆的电脑有被远程登录的痕迹,对方手法很高明,几乎没留下任何痕迹,只是在系统日志里留下了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异常进程记录。
出于警惕,他设置了一个反向追踪的蜜罐程序。现在,鱼儿上钩了,线索指向了这家近年来在能源和国防领域迅速崛起的科技巨头。
他们为什么会对一个被封存的实验室,一个被流放的研究员感兴趣?
答案不言而喻——暗物质能量。
当初第七实验室的核心课题,就是验证暗物质作为一种潜在巨量能源的可控释放可能性。思瑜的“消失”事故,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证明了他们触碰到了某种极其强大的、超越常规的能源领域。在野心家眼里,这不是悲剧,是一个蕴含着无限价值和权力的金矿。
“我们被盯上了。”顾杉将结果展示给陈远。
陈远倒吸一口冷气,差点扔掉了手里的精密示波器探头。“天穹科技?他们……他们怎么会知道?我们的保密措施……”
“没有绝对的保密。”顾杉冷静地关闭了溯源程序,清除了所有记录,“科学院不是铁板一块,总有人会被收买。或者,他们只是通过监控设备采购清单,注意到了你的‘新型材料预研项目’需要的东西过于前沿和特殊。”
“那怎么办?停止吗?”陈远的声音带着恐慌。
“停止?”顾杉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我们已经收到了思瑜的求救信号,现在停止,等于亲手杀了她。”
“可是……”
“没有可是。”顾杉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我们要更快。在他们弄清楚我们在干什么之前,完成第一次稳定通讯实验。”
压力像不断收紧的绞索。一方面要避开学院内部的监视(张震院士似乎也加派了人手留意顾杉的动向),另一方面要提防外部虎视眈眈的商业间谍。顾杉和陈远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
与此同时,顾杉对那段求救信号的分析也有了新的进展。他发现,那个隐藏在背景中的、冰冷的规则脉冲,并非完全随机出现。它似乎与思瑜的主动信号存在着某种协同关系。
当思瑜的信号强度稍高时,那个脉冲就会变得微弱,仿佛在刻意隐藏;而当思瑜的信号间歇时,脉冲则会变得清晰一丝。这不像监视,更像是一种……引导或中继?
一个大胆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猜想在顾杉脑中形成:
难道思瑜并非直接向自己发送信号?她的信号先被某个“中继站”接收,然后由这个“中继站”进行转译和转发,才被自己捕获?
这个“中继站”是什么?是维度缝隙中的自然现象?还是……某种具有智能的存在?
如果是后者,它是友是敌?它帮助思瑜传递信息,目的何在?
无数谜团交织,让顾杉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他掌握的物理学知识,在面对这些超乎想象的现象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天夜里,他独自一人留在地下室,再次尝试用极低能量激发谐振场。他调整了参数,试图不仅仅是接收,而是微弱地、尝试性地向着那个“中继站”的脉冲频率,发送了一段简短的、经过加密的询问信息:
“身份?意图?”
他没有期望能得到回答。这更像是一种投石问路,一种科学家的直觉试探。
然而,就在他准备关闭设备时,监测器再次捕捉到了一个极其短暂的反馈信号!
这一次,信号不再是思瑜的编码。它直接回应了顾杉的询问,是一段更加简洁、更加数学化的二进制代码。
破译之后,只有两个词:
“桥梁。生存。”
* * *
(顾杉日记 - 续)
“桥梁。生存。”
它承认了它的存在!它自称是“桥梁”,是为了“生存”?
是谁的生存?它的?还是思瑜的?抑或是……它需要通过我,来到这个世界“生存”?
信息太少,疑云重重。
但我别无选择。如果它是思瑜与这个世界唯一的“桥梁”,那么哪怕它是与魔鬼的交易,我也必须走下去。
深渊的回响,比我想象的更加复杂。我听到的,或许不止一个声音。
而来自这个世界的阴影,也正在迫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