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开工

    几场秋雨洗净了崤山的天空,青溪村的空气里浮动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

    石生和柳月娘一起,郑重地走进了老村长林茂的家门。

    “林叔,”石生开门见山,“我和月娘商量了,想请您做主,把咱家屋后连着东边那片坡地,划给我们。”

    林茂有些诧异。那片地可不小,比石生家现在的院子大了好几倍不止,而且地势略有起伏,并非都是平整的良宅基。“你们要那么大地方作甚?那坡地平整起来可费工夫。”

    柳月娘接过话,语气温和却坚定:“叔,我们想着,既然要修,就往长远里打算。眼下孩子们还小,可总有长大成家的一天。安澜、安晴将来也要有自己的窝。我们把地方圈大些,这次先起几间够住的,剩下的空地留着。将来儿孙满了,想再起新屋,也有地方,不用再去别处零敲碎打地寻地皮,一大家子挨着住,彼此都有照应。”

    她这话说得在情在理。林茂眯着眼,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是这个理儿……聚族而居,枝繁叶茂,是好事。那片地荒着也是荒着,你们既有此心,便划给你们。地价就按村里的公田价钱算。”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当丈量土地的绳尺拉开,村民们看着那几乎将小半个缓坡都圈进去的巨大范围,才意识到石生家这次的“修缮”,规模是何等不同以往。

    请来的老工匠并非寻常乡野把式,而是石生特意从邻县请来的、曾参与过大户宅院修建的老师傅。老师傅带着徒弟,拿着罗盘和绳尺,在那片广阔的空地上勘测良久,最终用石灰粉画下了令人惊叹的格局。

    这并非随意散落的几间农舍,而是初具规模的院落组群雏形。

    整体的规划坐北朝南,背靠缓坡,面临村中主路,暗合“负阴抱阳”之理。格局讲究轴线分明,主次有序。

    最先动工的是位于中轴线上的主院。院门规划得颇为气派,不再是简单的柴扉木门,而是带有砖雕门楣和微微出檐的屋宇式大门。

    入门之后,有一道影壁墙的基址,准备用青砖砌筑,上面计划雕刻寓意吉祥的“福”字或松鹤图案,起到藏风纳气、遮挡视线的作用。

    绕过影壁,便是宽敞的主庭院。正对面是即将兴建的正房,地基打得极高,台基以规整的青石垒砌,显示出其在整个建筑群中的核心地位。

    正房规划为五开间,明间最为开阔,作为堂屋,用于接待重要宾客和举行家庭仪式。正房的屋脊最高。

    主庭院的东西两侧,是规划中的东西厢房。东厢房地位略高于西厢,准备先给安盈居住。西厢房则暂时隔开,供安澜、安晴使用。所有房屋之间,计划以抄手游廊相连,这样即使雨雪天气,在各屋之间走动也无须湿鞋。

    令人更惊叹的是在于预留的扩展空间。

    在主院的东侧和西侧,石灰线清晰地画出了未来可以增建的偏院或跨院的基址。,可以慢慢的扩充修建。

    每个跨院都规划了各自独立的院门、小庭院和未来的房舍基址,既能与主院紧密相连,通过特定的门洞相通,又能在必要时保有相当的独立性,满足子孙后代成家立业后的居住需求。

    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主院最高,厢房次之,未来的跨院再次之,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被称为“层层叠高,步步高升”。

    工匠们按照这个宏大的蓝图,先从主院开始修建。

    石生和柳月娘 早就商量好了,除了核心的木工、瓦工等技术活计由请来的师傅负责,那些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儿,比如平整土地、挖掘地基、搬运青石砖瓦、和泥夯土等,优先从本村找人,按日结算工钱,绝不拖欠。

    消息一出,村里但凡有些气力的汉子,甚至一些手脚利落的妇人,都主动找上门来。

    “石生哥,算我一个!别的不行,力气有一把!”路鸣第一个扛着铁锹就来了,咧着嘴笑。

    柳月娘,姜怀玉等妇人们担起了繁重的后勤。她们每天变着花样地准备伙食,大盆的杂粮馍馍管够,油汪汪的烩菜里肉片清晰可见,甚至还时常能见到难得的豆腐和鲜蔬。

    下工时分,每人除了当日的工钱,还能分到一些用荷叶包着的、油光红亮的红烧肉或者几块炸果子,带给家里的孩子解馋。

    这份实在的待遇和尊重,让前来帮工的村民心里暖烘烘的。

    除了帮工的村民之外,其他的村民们闲暇时也都喜欢过来看看,对着那巨大的宅基地啧啧称奇。

    “石生家这是要起个庄园子啊!”

    “瞧瞧这地基打的,怕是能盖两进院子了!”

    “月娘想得长远,儿孙的福气都在里头了……”

    那块坡地上开始一天一个样,巨大的青石被凿平,作为墙基和柱础。青砖灰瓦被一车车运来。不同于普通农家的土坯墙,这里的墙体下半部多用青砖垒砌,上半部则是更加厚实的“里生外熟”,内层土坯,外层青砖的结构,很是坚固。

    窗户的设计也更为讲究,不再是简单的方洞,而是规划了带有简易棂格的直棂窗或方格窗,日后可糊上窗纸,透光又雅致。

    柳月娘尤其关注正房旁那间特意规划出的、位置极佳的房间。她要求这间的窗户开得更大,朝向庭院,地基也格外加固过。

    “这间做的要精细,”她轻声对工匠嘱咐,“地面铺青砖,要磨得平整。”

    工匠虽不解为何对这间屋子如此上心,但还是依言记下。

    在规划中的主庭院中央,柳月娘亲自选定了位置。

    “师傅,劳烦在这里,给我们留两个树坑。”她微笑着说,“种石榴树。”

    与此同时,购置田产的事情也在稳步推进。石生依旧秉持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原则,如同经验丰富的老农间苗,精准而耐心地,将村中附近那些水源好、土质肥的田产,一点点归拢到自家名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长夜寄不错,请把《长夜寄》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长夜寄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