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以国师之名造福百姓

    在百官注视下,她从容地披上那象征道门极高地位的紫袍,宽大的袍服更衬得她身姿清逸,气质超然。

    她手持拂尘,立于大殿中央,虽未佩戴过多珠翠,但那通身的的气度,竟比满殿朱紫更令人不敢逼视。

    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需要靠摆摊算命、巧言诡辩立足的“苏神棍”,而是名正言顺、受命于天的——天耀国师。

    百官神色各异,有敬畏,有好奇,有嫉妒,更有深深的疑虑。

    但无论如何,无人敢在明面上质疑。

    那场“天雨”太过震撼,以及她的各种语言都太超前且准确,使得任何针对她能力的非议都显得苍白无力。

    皇帝看着她,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威压与试探:“国师,既受此封,当竭诚尽智,护我天耀国运昌隆。”

    苏清言微微躬身,拂尘轻搭臂弯,语气淡然却自有分量:“贫道既食君禄,自当分君之忧。必当恪尽职守,仰观天象以察时变,俯察地理以安民心,助陛下,廓清寰宇,稳固江山。”

    她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楚王,掠过空着的摄政王位置,最终落回皇帝身上。

    话语中的“廓清寰宇”几字,让所有人都心中一凛。

    这位新任国师,绝非安于斋醮祈福之辈!

    加冕礼成,苏清言在宫人的引导下,入驻了钦天监旁特意为她修缮一新的国师府。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天下。

    岭伢城中,墨境玄接到密报,看着上面“苏清言受封国师”的字样,久久沉默。

    他走到窗边,望向北方京城的方向,指尖摩挲着一枚温润的铜钱,那是苏清言遗落在他书房的。

    国师……

    他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嘴角勾起一抹难以言喻的弧度。

    有骄傲,有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棋手看到最重要那颗棋子终于落入关键位置的笃定,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因距离和地位变化而产生的微妙焦躁。

    她站得越高,便离他越远,也越是……耀眼得让他心慌。

    而在京城国师府内,苏清言褪下那身沉重的紫袍,换上一身轻便的常服。她站在庭院中,看着天空中舒卷的流云,脸上并无太多喜色。

    国师之位,是荣耀,更是枷锁。她从此将被架在火上烤,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

    皇帝要用她,也要防她;楚王要借她势,也要控她权;摄政王视她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但这正是她想要的。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看得足够远,才能拥有足够的筹码,去下一盘更大的棋。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

    国师的舞台已经搭好,好戏,才刚刚开场。

    接下来,就是得国师预言者,得天下了。

    但她在进行下一步计划前,要先拿到百姓的呼声。

    她如今是名正言顺的天耀国师,拥有开府建牙、直达天听之权。她将目光投向了京城内外那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流民。

    国师府门前,巨大的“施粥棚”立了起来,不同于以往官府或寺庙的施舍,粥棚前悬挂的旗帜上,鲜明地绣着“国师恩泽”四个大字。

    苏清言下令,每日定时供应稠粥和馒头,确保老弱妇孺优先。

    她甚至亲自到场巡视,看着面黄肌瘦的百姓捧着热粥,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她心中那份属于现代灵魂的恻隐,才稍稍得到慰藉。

    “是国师大人!是国师大人给我们吃的!”孩童稚嫩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活菩萨啊……国师大人是活菩萨转世!”老妪含着热泪喃喃自语。

    消息如同春风,迅速吹遍了京畿之地。

    无数流民闻讯而来,“国师苏清言”仁德之名,开始以最直接的方式,深入民心。

    但光是施粥,只能解一时之急。

    苏清言深知,必须让流民有安身之所。

    她以“观察星象,需清净之地修筑观星台以利国运”为由,向皇帝请旨,划拨了京城外几处闲置的官地和荒废的营房。

    随后,国师府出面,组织青壮流民,以工代赈,清理废墟,搭建简易却坚固的棚屋,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安民坊”。

    每个家庭都能分到一处遮风避雨的容身之所,虽然简陋,却远比露宿街头、冻死饿死强上百倍。坊间道路被简单平整,甚至还挖掘了排水沟,以防瘟疫。

    “安民坊”建成后,苏清言并未停下。真正的安定,在于让百姓能够自食其力。

    她再次上奏:“陛下,京城内外多有荒地,闲置可惜。安民坊中多有壮劳力,无所事事易生事端。不若由朝廷提供种子、农具,组织他们开垦城外荒地,所获收成,部分上缴国库,部分归其自身所有。如此,既可增国家粮储,亦可安流民之心,使其渐成编户齐民,实乃一举多得。”

    同时,她还利用国师府的经费和影响力,招募流民中的工匠,组建了修缮队,承接一些官府的土木工程,如道路、沟渠的维护等;组织妇女进行纺纱、织布等手工艺制作,由国师府统一收购,补贴家用。

    “凡有劳动能力者,皆可通过劳作获取粮食、银钱,抚养家小。”这条规矩在安民坊中深入人心。

    懒惰乞食者日渐减少,辛勤劳作之风兴起。

    曾经的流民,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绝望,而是有了对未来的期盼。

    苏清言的这一系列举措,效果立竿见影。

    京城周边的治安明显好转,流民骚乱几乎绝迹。越来越多的百姓真心感激这位“苏国师”,其声望如日中天,甚至在某些层面超过了深居宫中的皇帝。

    皇帝对此乐见其成。

    苏清言此举帮他解决了棘手的流民问题,稳定了京畿,还博得了仁德之名,且所有政策都以“利国运”、“安陛下子民”为出发点,让他挑不出错处,反而觉得这位国师确实一心为公,或者说,为他的江山。

    然而,暗流依旧涌动。

    摄政王党羽在暗中散播谣言,称苏清言“邀买人心,其心可疑”。

    朝堂上开始有了质疑、弹劾苏清言的奏折,认为国师干预民政,逾越本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反派怨我剧本差,被迫来摆摊救驾不错,请把《反派怨我剧本差,被迫来摆摊救驾》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反派怨我剧本差,被迫来摆摊救驾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