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姜晚的职场首秀 傅沉舟的暗中助

    第十二章:姜晚的职场首秀,傅沉舟的暗中助力

    清晨七点的阳光,斜斜地穿过傅家老宅的落地窗,落在姜晚摊开的速写本上。纸页上是蜜月时画的海边小屋:白墙蓝窗,檐角挂着风铃,窗台上摆着她捡的贝壳——那些线条流畅又鲜活,像藏着海风的气息。她指尖抚过画纸,忽然想起昨天整理旧物时翻出的大学毕业证书,设计系的烫金字体在阳光下闪着光,心里那点沉寂许久的渴望,又悄悄冒了出来。

    “在看什么?”傅沉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醒的沙哑。他从背后轻轻环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目光落在速写本上,“这海边小屋,还记得吗?你说要把它改成民宿的设计稿,后来一直没来得及细化。”

    姜晚回头看他,男人眼底还带着惺忪,却认真地看着画纸。她忽然握住他的手,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沉舟,我想找份工作。”

    傅沉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指尖捏了捏她的脸颊:“想做什么?设计吗?”见她点头,他眼底的笑意更浓,“早就该这样了。你大学时拿设计奖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站在领奖台上,眼睛亮得像星星。”

    这话让姜晚心里一暖。其实她不是没顾虑:傅家的家境,让她偶尔会听到佣人私下议论“傅太太哪用得着上班”;上次陪老夫人去参加宴会,还有贵妇笑着说“女人最重要的是把家里照顾好”。可她忘不了熬夜改设计稿时的专注,忘不了看到自己的方案落地时的雀跃——那是属于“姜晚”的价值,不是“傅沉舟太太”的附属。

    接下来的一周,姜晚开始认真准备求职。她把大学时的作品集重新整理,补充了蜜月时的速写和几个未落地的设计概念;对着镜子练习面试话术,把常见的设计问题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一遍遍修改;甚至特意去买了两套简约的职业装,取代了平时穿的连衣裙——站在衣柜前,看着镜中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自己,她忽然觉得,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设计系学生,好像又回来了。

    应聘的“筑境设计”是业内知名的公司,以擅长融合在地文化与现代设计闻名。面试那天,姜晚提前半小时到了公司楼下,看着玻璃幕墙外倒映的蓝天,深吸了一口气。前台领着她穿过走廊时,墙上挂着的获奖作品让她忍不住放慢脚步:那套“徽派民宿改造”方案,她曾在设计杂志上见过,白墙黛瓦间嵌入的玻璃廊道,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

    总监办公室里,李总监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戴着细框眼镜,手里拿着姜晚的作品集,翻到那页海边小屋速写时,忽然抬头看她:“这组稿子,有想法。为什么没继续做下去?”

    “当时觉得还不够成熟。”姜晚坐直身体,语气诚恳,“比如民宿的采光设计,我后来想,其实可以把屋檐做得更倾斜,让冬季的阳光能更多地照进室内;还有庭院的动线,应该考虑亲子家庭的需求,加一道矮围栏,避免孩子跑到车道上。”

    李总监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又问:“如果让你做一个高端文旅项目,客户要求‘既要传统,又要现代’,你会从哪里入手?”

    “先找‘根’。”姜晚几乎没犹豫,“比如项目所在地的传统工艺、建筑形制,甚至当地人口中的故事——这些是‘传统’的魂。然后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去表达:比如用 3D打印还原传统木雕的纹样,却做成轻量化的装饰;用智能灯光控制,让传统的窗棂在夜晚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是让传统‘活’在现代里。”

    面试结束时,李总监笑着说:“下周一来上班吧。我们最近正好有个文旅项目,或许你能带来新的思路。”

    上班第一天,姜晚提前十分钟到了公司。她的工位靠窗,阳光能刚好落在电脑屏幕上,桌上还放着同事帮忙准备的绿植——一盆小小的多肉,叶片饱满,透着生机。上午的入职培训结束后,李总监把她叫到会议室,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项目资料:“这是‘青溪山居’项目,客户是国内顶尖的文旅集团,要求做高端民宿集群设计。之前团队出了三版方案,都被客户否了,理由是‘没有灵魂,太商业化’。现在团队里的设计师都有其他项目在忙,你愿意试试吗?”

    姜晚接过资料,指尖触到纸页时,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快了些。翻开第一页,客户的需求写得很细:“融合青溪县的竹编工艺与夯土建筑,满足高端客群的舒适需求,同时保留乡村的质朴感,还要设置亲子互动区和非遗体验空间。”后面附的前几版方案,她快速翻了翻:大多是把竹编纹样印在墙纸或家具上,夯土只用在外墙装饰,亲子区就是简单的滑梯和绘本角,显得敷衍又刻板。

    “我试试。”姜晚抬起头,目光坚定。虽然知道这是块硬骨头,但她心里那点不服输的劲儿,又被勾了起来。

    可真正开始做方案时,姜晚才发现难度比想象中大。她查了青溪县的竹编工艺资料,发现当地最有特色的是“经纬交错法”,能编出复杂的几何纹样,可怎么把这种工艺融入建筑设计?用竹编做吊顶?担心承重问题;用竹编做隔断?又怕不够私密。她画了十几张草图,撕了又画,最后都揉成了纸团,扔在桌角的垃圾桶里。

    晚上回到家,姜晚把自己摔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发呆。桌上的项目资料摊开着,客户的需求条款像小锤子,一下下敲在她心上。傅沉舟回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客厅的灯没开,只有阳台的落地灯亮着,姜晚蜷缩在沙发上,怀里抱着抱枕,侧脸埋在阴影里,连他开门的声音都没听见。

    “怎么不开灯?”傅沉舟走过去,按下客厅的吊灯开关。暖黄色的灯光漫开来,照亮了姜晚眼底的红血丝和桌角的纸团。他没直接问,而是转身去了厨房,很快端来一杯柠檬蜂蜜水——他记得她每次熬夜改图,都喜欢喝这个,说能缓解眼睛酸涩。

    “先喝点水。”他把杯子放在她手边,在她身边坐下,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是项目遇到难题了?”

    姜晚沉默了几秒,终于抬起头,声音带着点疲惫:“客户要做青溪山居的民宿设计,要求融合竹编和夯土,还要有亲子区和非遗体验空间。前几版方案都被否了,我画了一天草图,都觉得不对——要么太传统,像个博物馆;要么太现代,丢了竹编的魂。”

    傅沉舟拿起桌上的资料,翻到竹编工艺那页,手指停在“经纬交错法”的介绍上:“这种工艺,除了做装饰,能不能做结构?比如……用竹材和钢材结合,做亲子区的廊架?既安全,又能体现竹编的特点。”

    姜晚愣了一下,眼睛忽然亮了点:“我倒是想过用竹编做廊架,可担心孩子会扯竹条……”

    “那可以在竹编外层加一层透明的亚克力板,既能保护竹编,又不影响美观。”傅沉舟的指尖在纸上轻轻画了个廊架的轮廓,“而且青溪的夯土,是不是可以用来做亲子区的矮墙?让孩子能在上面画画,或者做小雕塑——既利用了当地材料,又满足了亲子互动的需求。”

    这些话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姜晚的思路。她猛地坐直身体,拿起笔在纸上快速画起来:“对!我可以把非遗体验空间和夯土墙结合,让游客能亲手体验夯土的过程;竹编不仅能做廊架,还能做灯具——用细竹条编出镂空的灯罩,晚上开灯时,光影落在地上,就是竹编的纹样!”

    傅沉舟看着她眼里重新燃起的光,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没再多说,只是安静地坐在旁边,看着她一边画一边小声念叨,偶尔递过一张新的画纸,或者帮她把散落的资料整理好。直到姜晚画完最后一笔,抬头看他时,才发现已经快十一点了。

    “呀,这么晚了!”姜晚揉了揉肩膀,才想起自己还没吃饭。

    傅沉舟笑着起身:“我让厨房温了粥,现在去热一下。你先洗澡,洗完刚好能喝。”

    等姜晚洗完澡出来,客厅的灯已经调暗了,餐桌上摆着一碗青菜瘦肉粥,旁边还有一碟她喜欢的酱萝卜。傅沉舟坐在餐桌旁,手里拿着手机,似乎在跟谁发消息。见她过来,他把手机收起来,笑着说:“快吃吧,粥要凉了。”

    姜晚没多想,坐下大口喝起粥。温热的粥滑进胃里,驱散了一天的疲惫。她不知道的是,傅沉舟刚才给助理打了电话,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帮我联系‘木石设计’的陈总监,还有‘非遗工艺研究中心’的李教授——就说我有个朋友在做青溪山居的项目,想请他们提供点竹编和夯土工艺的参考资料,不用提我的名字,就说是行业内的技术交流。”

    助理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木石设计”是业内顶尖的文旅设计团队,陈总监更是出了名的“难请”,从不轻易给同行提供思路;“非遗工艺研究中心”的李教授,是竹编工艺的权威专家,一般只跟高校或政府项目合作。可他不敢多问,只能赶紧应下来:“好的傅总,我现在就联系。”

    第二天早上,姜晚到公司打开邮箱时,发现多了两封未读邮件。发件人是“行业技术交流组”,第一封是“木石设计”提供的《文旅项目在地工艺融合案例集》,里面详细分析了三个类似的民宿项目:有把苗族银饰工艺融入灯具设计的,有将客家土楼结构用在公共空间的,每个案例都附了结构图纸和材料清单,甚至标注了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封是李教授发来的《青溪竹编工艺现代应用研究》,里面不仅有“经纬交错法”的详细编织步骤,还提到了竹材的防腐处理技术——之前姜晚一直担心竹编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霉,这份资料里正好有解决方案:用高温碳化处理竹材,再涂一层透明的环保防腐漆,既能保留竹材的纹理,又能延长使用寿命。

    姜晚握着鼠标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她立刻就猜到是谁帮的忙——除了傅沉舟,没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拿到这么专业的资料。她拿出手机,想给傅沉舟发消息说谢谢,可指尖在屏幕上敲了又删,最后只发了一句“今天天气很好,记得带伞”。她不想让这份帮助变成压力,更想靠自己的能力,把方案做好。

    接下来的一周,姜晚几乎住在了公司。她把资料里的案例拆解开,结合青溪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亲子区的廊架,用碳化竹材和不锈钢做骨架,外层编上“经纬交错”的竹纹,再覆盖透明亚克力板,既安全又美观;夯土墙做成可互动的形式,游客可以在指定区域添加夯土,还能在墙上用特殊颜料画画,每季度会邀请当地工匠重新整理墙面,形成独特的“时光印记”;非遗体验空间里,设置了竹编工作台,游客可以跟着当地手艺人学习编小物件,工作台的灯光设计成竹编纹样的投影,晚上时整个空间都像被竹影笼罩。

    方案定稿那天,姜晚在公司加班到凌晨。她把最终的设计图打印出来,逐页检查:从平面图到效果图,从材料清单到成本预算,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确认。走出公司大楼时,凌晨的街道很安静,只有路灯亮着,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拿出手机,给傅沉舟发了张设计图的照片,配文:“终于搞定啦!”

    没过几分钟,傅沉舟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声音带着刚醒的迷糊,却难掩关心:“还在公司?我去接你。”

    “不用啦,我叫了网约车。”姜晚笑着说,“你快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呢。”

    “那你路上注意安全,到了给我发消息。”傅沉舟的声音温柔,“我看了设计图,很棒——特别是那个竹编廊架,比我想的还要好。”

    姜晚心里暖暖的,挂了电话后,忍不住对着手机屏幕笑了起来。网约车过来时,她坐上车,看着窗外掠过的夜景,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头疼的难题,那些熬夜改图的疲惫,都在这一刻变成了值得的事。

    项目汇报那天,客户方的负责人张总亲自来了。当姜晚把设计图投影在屏幕上,讲到竹编廊架的设计时,张总忽然坐直了身体,眼睛亮了起来:“这个廊架,有点意思。我上次去青溪,看到当地老人编竹篮,就是这种经纬交错的手法——你能把它用在建筑上,还考虑到了亲子安全,很用心。”

    讲到夯土互动墙时,张总更是忍不住点头:“之前的方案,都把夯土当装饰,你却让它变成了游客能参与的部分——这才是‘活的’乡村文化,不是摆着看的标本。”

    汇报结束后,张总当场拍板:“就用这个方案!姜设计师,你很懂我们想要的‘灵魂’。”

    李总监笑着拍了拍姜晚的肩膀:“不错啊姜晚,第一次接项目就这么成功,以后可期。”旁边的同事也围过来,有人问她怎么想到用竹编做廊架,有人请教夯土互动墙的设计思路,姜晚一一耐心解答,脸上是藏不住的自信笑容。

    下班后,姜晚没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花店。她选了一束白色的洋桔梗——傅沉舟喜欢这种花,说它简约又干净。回到家时,傅沉舟已经回来了,正在厨房做饭,系着她买的小熊围裙,样子有点滑稽,却格外温馨。

    “回来啦?”傅沉舟听到开门声,探出头来,看到她手里的花,眼睛弯了弯,“给我的?”

    姜晚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他,脸颊贴在他的背上,声音带着笑意:“谢谢你,沉舟。那些参考资料,帮了我很多。”

    傅沉舟转过身,握住她的手,指尖捏了捏她的掌心:“我只是给了你点思路,真正把方案做好的,是你自己。你不知道,那天晚上你坐在沙发上画草图,眼睛亮得像星星,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做到。”

    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打开来,里面是一枚银色的戒指,戒指上刻着细小的竹编纹样——那是他根据姜晚设计图里的竹编图案,特意让首饰匠定做的。“给你的奖励。”他把戒指戴在她的无名指上,“以后每次看到它,就想起你第一次独立完成项目的样子。”

    姜晚看着手指上的戒指,眼泪忽然有点忍不住。她踮起脚尖,在傅沉舟唇角印下一个吻,轻声说:“以后我会做更多好的设计,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我们的未来。”

    傅沉舟笑着把她搂进怀里,下巴抵在她发顶,厨房的抽油烟机还在嗡嗡作响,锅里的汤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洋桔梗的清香。他知道,姜晚要的不是依附,而是并肩——就像这枚戒指上的竹编纹样,经纬交错,相互支撑,才能编织出最美的样子。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万家灯火亮起。客厅的茶几上,放着姜晚的设计图和傅沉舟的公司文件,旁边是那束白色的洋桔梗,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安静地绽放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不错,请把《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