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国运之气与香火之气

    人间百态,欲望浮沉,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一切的策划者与旁观者——

    崇祯帝朱幽涧,在驾云回到永寿宫后,并未如外臣想象般,盘算即将到来的财富。

    他屏退左右,只留下王承恩与骆养性。

    “朕需你们去筹备一批物品。”

    崇祯帝没有多余寒暄,直接递过一张早已写好的清单。

    王承恩与骆养性仔细看去,越看越是疑惑。

    清单所列,并非什么奇珍异宝。

    “香炉,无需铭文,但需一气铸成,不得有砂眼裂隙。”

    “素面玉圭,玉质需纯,不得有任何刻纹、瑕疵。”

    “幡旗,需黑白二色,旗面不得有任何刺绣、印花,纯色无染。”

    “净瓷碗,土瓷为佳,内外光洁,不能有丝毫污渍。”

    “草制道袍,指定天然草本植物纤维编织,不得掺杂精制丝帛。”

    “树皮符纸,要求取自野生树皮,裁切成统一符箓大小,保留天然纹理。”

    二人面面相觑,充满不解。

    陛下要这些看似普通,却又要求苛刻的用具做什么?

    若说是用于祭祀,规格似乎不对;

    若说是修炼所用,又闻所未闻。

    但他们深知眼前这位皇帝早已非同凡人,不敢多问,连忙躬身应道:

    “奴婢遵旨,定当尽力搜寻。”

    “臣必按陛下要求置办齐全!”

    崇祯帝挥了挥手。

    “去吧,尽快。”

    待王承恩与骆养性领命离去后,永寿宫内重归寂静。

    崇祯帝盘膝坐于蒲团之上,摒弃杂念

    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华再次透过天窗洒落。

    他沉浸在引气导元的玄妙状态中。

    时光流逝。

    次日清晨,崇祯帝从深沉的入定中缓缓睁开双眼,眸中并无喜悦,反而掠过一丝凝重。

    他内视自身,感受着丹田内那缓慢增长的微弱灵力,心中暗自计算:

    ‘以此界稀薄之灵机,即便有月华相助,按部就班修炼,至少还需十五个月,方触及胎息二层。’

    太慢了……

    对于曾经距离金丹大道仅一步之遥的他而言,这种速度无异于龟爬。

    幸而,他并非纯粹依赖吸收天地灵气修炼。

    作为执掌社稷的大明皇帝,他拥有两条独特的“捷径”——国运之气与民间香火之气。

    这两种灵气,虽驳杂厚重,难以直接吸收,却会因王朝兴衰和民心向背,源源不断地汇聚于国都、集中于皇权象征的紫禁城。

    他前世的宗门大师兄曾为仙朝皇子,便是炼化这两种灵气为己用。

    只要能增强国运,引导、满足庞大的民间愿力,他的修炼速度便能成倍提升。

    增强国运的方法相对直接。

    只需确保大明国力强盛,能扫平内外威胁,开疆拓土,反馈的国运之气也会随之壮大精纯。

    香火之气则稍微复杂一些。

    它并非每一个具体凡人琐碎愿望的集合。

    而是亿兆生灵在最基本、最普世的诉求上,其意念波动的“共通之处”。

    香火之气在被修士吸纳后,会先在灵窍内转化为“愿力”。

    只有当这愿力所对应的、百姓的普遍愿望,在现实中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

    这部分被“锚定”的愿力,才能真正转化为可供修士自由驱使的灵力。

    此刻,崇祯的灵窍之内,便盘踞着一股尚未转化的愿力。

    根据他灵识的感知,大明百姓共通的心愿诉求,无外乎三条:

    “求饱暖。”

    希望风调雨顺,粮价平稳,能得温饱。

    “求轻徭。”

    渴望朝廷减轻苛捐杂税,休养生息。

    “求平安。”

    期盼能彻底铲除辽东建奴之患,保境安民,不再受战火威胁。

    崇祯估计,若能将此三条,关乎国本民生的愿望实现,足以让他一举突破至胎息四层。

    当然,无论依赖国运还是香火,终究是借助外力和众生念想,存在变数、炼化不易,长远来看并非大道正途。

    提升修为最根本、最稳固的路径,仍是改造此方天地,提升整个世界的灵机层次。

    唯有让这片“绝灵之地”位格提升,他才能如鱼得水,重现前世的修炼巅峰。

    崇祯心中已有蓝图:

    ‘待首轮传法完成,培养出第一批修士,便该着手推广灵田与灵植了。’

    灵田与灵植,对于绝灵之地的改造意义非凡:

    首先,某些特定灵植本身便具备汇聚、转化天地能量的特性。

    大规模培育灵植,如同在荒漠中制造片片绿洲,能小范围地提升局部区域的灵气浓度,形成初步的“灵机节点”。

    其次是地脉滋养。

    地脉如同大地的经络。

    灵植根系深入大地,其生长过程中散逸的灵性物质和特殊场域,能够缓慢滋养、净化土地,修复受损或沉寂的地脉。

    地脉复苏,则天地灵气的循环便能逐渐恢复。

    再者,灵田灵植体系一旦形成规模,会自发吸引自然界动物,百十年后便能催生出低等妖怪,补全此界【妖】道。

    最后,许多灵植还是炼丹、制符、炼器、布阵的基础材料——

    ‘总之,一步一步来。’

    理清了后续的思路,崇祯按下心绪,再度沉浸于修炼之中。

    一连闭关两日,不问外事。

    第三天清晨,暖阁外传来骆养性恭敬的声音:

    “陛下,您吩咐筹备的物品,臣与王公公已置办齐全,请示下。”

    崇祯帝缓缓收功,淡然道:

    “知道了。置于宫外,朕今日取用。”

    门外,骆养性的身影并未立刻离去,似乎有些犹豫。

    “还有何事?”崇祯问道。

    骆养性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随后禀报道:

    “陛下,这三日间,京城内外因种窍丸,可是闹出了不少风波。”

    “哦?”

    崇祯帝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据锦衣卫探知,有一位东林党的御史黄大人,大前夜归家途中,遭遇贼人,刚拍得的仙丹被抢,人也被打伤了。”

    “还有,南城有几家中小官员,是合资才拍下一粒仙丹,结果……因分配不均,谁也不肯相让,最后竟当场面红耳赤地将那仙丹切成数份,各自拿了一份走了。”

    “此外,三日期限将至,绝大多数拍得仙丹者,都已将银两送至北镇抚司,只是……尚有一家,未曾缴纳。”

    崇祯眼皮微抬:

    “谁?”

    骆养性声音更低了些,小心翼翼道:

    “是嘉定伯,周奎,周国丈。”(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修真版大明不错,请把《修真版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修真版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