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孙承宗

    其他人的表现也好不了太多。

    几乎没有一次就将姿势、呼吸、意念调整到位者。

    有的腿脚麻木龇牙咧嘴;

    有的因感应不到灵窍位置,气急败坏地抓挠丹田;

    还有的人单纯杂念乱飞,静不下心来。

    崇祯因之前灵识传法消耗甚巨,于御座前阖目调息,并未第一时间分神关注下方所有人的状态。

    约莫过了半炷香,他感觉疲惫稍缓,这才重新抬起眼皮,目光缓缓掠过四十八个蒲团。

    旋即,在其中一人身上顿住。

    武清侯李诚铭。

    自引气尝试开始以来,唯有他未曾动弹分毫:

    头颅低垂触地,臀部高高撅起,形成一个极其不雅且僵硬的跪趴姿势,显然是最后一次向崇祯叩首谢恩的动作。

    崇祯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

    李诚铭气绝身亡。

    他面色青紫,嘴唇乌黑,圆睁的眼角淌有两道已然干涸的血痕。

    崇祯灵识探入其体内。

    只见其丹田处根基不稳的灵窍,彻底崩溃消散。

    不受控制的微弱灵力在其经脉脏腑间肆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致命伤。

    ‘灵窍剥离,内腑尽碎……’

    这便是体质与丹药属性冲突,加之排解不得法,引动反噬的极端后果。

    崇祯微微摇头,心中并无多少波澜,唯有冷静的评估:

    ‘也好,种窍丸试验,正需此类案例。’

    详加记录,崇祯后续赐丹于人,便可依据这些先兆,提前以药物或手法疏导,避免、减轻些副作用。

    时间在众人或艰难或徒劳的尝试中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

    崇祯自身状态恢复大半。

    而下方的“学生们”,也终于有了可喜进展。

    将近十人,在经过反复的调整和失败后,坐姿、手印与呼吸,总算勉强达到了《正源练气法》入门要求的标准线。

    ‘依旧生涩,但至少形似了。’

    崇祯视线从这些初步合格者身上移开,转而望向了另一侧黑暗。

    虽然实际的物理空间仍在皇极殿内,但因【幻魂香】的法术效果,整个大殿依旧被一片利于凝神入静的深邃黑暗所笼罩。

    唯众人所在的蒲团区域隐有微光。

    而在更深的黑暗里,还藏着另一批人——原先立于屏风之后旁观的卢象升、周遇吉、徐光启、李邦华等人。

    他们同样见证了,崇祯方才传法的一切。

    此时,崇祯略一沉吟,翻手取出另一份幻魂香与灵石,将其引燃,续上即将消散的幻境。

    随即长身而起,步履无声地走下御座丹陛,来到十几步外的一处黑暗边缘。

    他伸出手指,轻轻打响。

    “叮——”

    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透明的涟漪荡漾开来。

    黑暗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派宜人的河边风光。

    但见河水汤汤,清澈见底,沿岸垂柳依依,远处田畴阡陌纵横,更远处有山峦起伏的淡影。

    正是贯穿京畿、滋养北直隶大地的母亲河——

    永定河的某处景致。

    在这幻化出的永定河畔,一位须发皆白、面容刚毅的老臣独自站立,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愕,左右环顾这骤然发生的环境变化。

    待看清不知何时已立于身侧的崇祯皇帝时,他收敛心神,拂衣便要跪拜行礼:

    “臣,孙承宗,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

    崇祯虚抬了一下手。

    一股柔和的力量托住了孙承宗下拜的身形。

    他平静地看着这位老臣,问道:

    “听高起潜说,你入京以后,第一件事,便是急着求见朕?”

    孙承宗心中一震,没想到陛下会在此特殊时刻、以此种方式单独召见自己,忙躬身答道:

    “回陛下,正是。臣确有要事,欲面陈圣听。”

    崇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同时也打量起这名在前前世历史中,充满悲壮色彩的栋梁之臣。

    ‘孙承宗,北直隶高阳人,明末罕杰出军事战略家。’

    早年家贫苦读,三十二岁方中举人,后受聘于大同巡抚房守士,得以亲历边塞,由此开始深入钻研军事,并非寻常纸上谈兵的书生。

    万历三十二年,他考中进士,位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更曾担任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天启二年,后金攻占辽西,明军一溃千里。

    国势危殆之际,帝师之尊、地位清贵的孙承宗慨然自请督师蓟辽。

    他提出“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务实战略,力排众议,大胆重用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

    主持修筑了大名鼎鼎、成为明末辽东防御支柱的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

    他在任上大力推行屯田、练兵、筑城三大举措,不仅稳固了局势,更收复失地四百余里,迫使一代雄主努尔哈赤数年不敢西进。

    明末战场赫赫有名的精锐骑兵——关宁铁骑,亦是在孙承宗手中初具雏形,成为明末对抗后金的重要力量。

    然其功绩与刚直触怒了权阉魏忠贤,致使孙承宗于天启五年被迫辞官归乡。

    原身崇祯皇帝即位后,孙承宗曾被重新起用,但又因大凌河之战失利遭朝臣弹劾,二次罢官。

    直至晚年,清军攻破其家乡高阳,时年七十六岁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血战到底,城破后慨然自缢殉国,全家百余口一同死难,气节照耀千古。

    当下,受朱幽涧的蝴蝶风暴影响——

    由于皇帝闭关近一年,朝局由内阁主导,孙承宗的官场经历也发生了些许偏差。

    在不久前的“己巳之变”中,孙承宗虽临危受命,调度包括袁崇焕部在内的援军,最终击退后金,稳定了北京局势;

    战后,他还主持了被兵灾破坏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的修复工作。

    但因崇祯始终未曾露面,内阁并未像原有历史那样,给予孙承宗兵部尚书的正式头衔,反而在四城修复工程刚刚启动之际,便寻罪由将他罢黜,遣回了高阳老家。

    好在孙承宗本就是北直隶人,家离京师不算遥远。

    故而崇祯出关后,一道诏令,他仅用了几日时间,便再次风尘仆仆地赶回了这座承载着他无数抱负与遗憾的北京城。(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修真版大明不错,请把《修真版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修真版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