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除夕

    内阁作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政务决策中枢,核心成员不过寥寥几位。

    平日议事,通常只需这几位阁内成员参与,依据各部院呈送的奏疏进行票拟。

    即便偶有涉及专项事务,需听取具体经办官员的意见,也仅是传召相关部院的堂官、郎中等职司明确的官员前来问话或提供佐证;

    事毕即退,极少参与核心决策过程。

    勋贵群体地位尊崇,享高爵厚禄,与国同休,但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角色却颇为特殊。

    多数时候,勋贵若干预政务,会被文官集团以“勋贵不得干政”为由反对。

    因此,崇祯此番破例邀请英国公张维贤与会,确是一个极其罕见且耐人寻味的信号。

    然张维贤听了儿子的“殊遇”之言,脸上并未显出得意,反而缓缓摇了摇头:

    “殊遇?未必。”

    “若老夫猜得不错,陛下此次除夕内阁议事,应当不会只特召老夫一人。”恐怕会叫上许多非阁臣成员参与。

    张之极面露疑惑:

    “爹今日并未出府,也未派人出去打听消息,如何得知?”

    “此乃情理中事。”

    张维贤微微阖眼,片刻后才道:

    “仙朝创立在即,万象更新。故除夕之会,非比寻常朝议,实乃承前启后之要会。”

    意义重大,关乎国体转向;

    涉及层面之广,远非往日任何朝议可比。

    岂能仅由寥寥阁臣定夺?

    自然需召集群臣,共商大计。

    “仙朝创立……有这么麻烦吗?”

    张之极愣了一下,自顾自地阐述道:

    “儿子以为,陛下只需颁下一道圣旨,言明自某时某刻起,大明改称‘大明仙朝’,经由内阁附议通过,昭告天下,不就完成了?”

    “我等皆已服食仙丹,修炼道法,假以时日便是仙官——”

    “糊涂!哪有你想的这般简单!”

    张维贤睁开眼,看着三十岁的儿子那略显天真的神情:

    “一朝一国,有其法统、制度、架构,此乃国体。如房屋之梁柱,岂是改个名号便能了事的?”

    “譬如,仙朝之官制,是否仍沿用旧明品秩?”

    “修士之阶位,与凡俗官职如何对应?”

    “资源如何调配?”

    “赋税律法是否需重新修订?”

    “……种种大计,千头万绪,岂是一道圣旨便能囊括?”

    张维贤顿了顿,看着儿子逐渐恍然又带着震惊的表情,继续道:

    “若老夫所料不差,除夕内阁首要议题,恐怕便是为此番鼎革定下基调。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后续一切改革都将无从着手。”

    张之极消化完父亲的话,半晌才道:

    “假如真是商议关乎国本的大事,陛下还将父亲您纳入其中,岂非说明陛下极为看重我英国公一脉,有意让我们在仙朝占据一席之地啊!”

    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好,自然是好的。”

    张维贤长长叹了口气,脸上并无多少喜意,反而忧色更重:

    “陛下召勋贵入内阁议事,确是天恩浩荡,亦证明陛下或有借重勋贵,制衡文官,乃至构建仙朝新权力格局之意。但这……恰恰又回到了为父最为担忧之事。”

    张维贤痛心疾首地看向儿子:

    “待我走后,勋贵中谁能接过这千斤重担,于未来仙朝维系我等地位,为陛下分忧,而非成为陛下拖累?”

    张之极本能地想说“不是还有儿子我吗”?

    话到嘴边,迎上父亲深邃而带着审视的目光,似乎在说“就凭你?”,他顿时语塞,一股自惭形秽之感涌上心头,只能改口道:

    “这个……勋贵之中,能者亦有不少。譬如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桢,还有……还有……”

    他“还有”了半天,想不出还有哪位勋贵子弟能当此大任。

    张维贤脸上失望之色更浓,近乎无语:

    “靠朱纯臣?”

    “哼,此人志大才疏,性情浮躁,平日里只知享乐。”

    “若将勋贵未来系于此人身上,非但不能光大门楣,连最后一点祖辈挣下的体面,都要被他败个精光。”

    祠堂内陷入一片沉寂。

    张之极不知自己还能说什么,索性默数祖宗牌位前摆了多少只蜡烛。

    张维贤脸上掠过一丝深深的疲惫。

    他沉默良久,摆了摆手:

    “眼下最紧要的,是抓紧修炼。”

    这一刻,他似乎抛开了先前“体弱无望”的消极,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只因张维贤忽然间想通了:

    必须争取多活几年。

    无论如何,也要撑到下一代勋贵中,可堪造就的年轻人成长起来。

    他的长孙取名张世泽,因年幼尚不知其心性,能否担得起英国公府未来的重担。

    若自家子孙不成器,便只能放眼整个勋贵集团,去寻觅、培养尚有潜力者了。

    “之极,凝神静气,再试一次!”

    张维贤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不再提修炼艰难的话,重新盘膝坐好,依照《正源练气法》的指引,尽力捕捉灵感。

    之后的十几二十天,张维贤父子足不出户,日夜待在祠堂中修炼。

    而他们的情况,也仅仅是年底北京城内的一个缩影。

    所有拍得种窍丸、获得修炼资格的官员,均陷入了闭关状态。

    府门紧闭,谢绝访客,各自在书房、静室——

    乃至如张府这般,选择在祠堂等自认为能得庇佑的肃穆场所,尝试踏入仙途。

    东林党人除外。

    尽管他们也会寻觅温暖安全的角落潜心修炼,但核心人物如韩爌、钱龙锡、李标等人,却时常秘密聚会。

    一方面交流那微乎其微的修炼心得,另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地暗中计较资源分配。

    在未来“仙官”埋头苦修的同时,关于崇祯帝得蒙真武大帝传法、奉天门拍卖仙丹、驾云凌天、幻境传道……

    以北京城为中心,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消息,通过官方的塘报、私人的信函、商队的口耳相传,如暴雪般洒向南直隶、川黔、两广、关外,触及大明疆域的每一个角落。

    朝野上下,士农工商,无不为之骇然。

    多方势力蠢蠢欲动,只待来年。

    不知不觉间。

    寻常百姓在年关将近的忙碌、与对仙缘传闻的津津乐道中,迎来了崇祯二年的尾声。

    除夕。(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修真版大明不错,请把《修真版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修真版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