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3章 理论课的降维打击

    农历二月十四,培训班的第三天。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公社卫生院后排由旧仓库改成的临时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从各生产队、建设兵团来的四十多名学员。

    春寒料峭,屋里没生火,哈气成霜,但气氛却因为即将开始的新课程而显得有些躁动。

    “今儿个讲《常见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与配伍禁忌》,全都打起精神!这关系到将来用药时是否安全有效,这可是基本功!”

    刘院长站在讲台前,扶了扶老花镜,声音里带着一贯的严肃。

    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这四味药草,可以组成一个经典方剂,麻黄汤。主要治疗流感风寒,身体恶寒发热疼痛等症状。”

    刘院长讲得深入浅出,但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什么性味归经、配伍禁忌,还是像听天书一样。不少人皱着眉头,努力在笔记本上划拉着。

    王志涛在下面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的跟班小李,低声抱怨:“这都什么跟什么啊,酸不拉几的文辞,听得人头晕。”

    小李赶紧点头赔着笑。

    讲完理论基础,刘院长开始提问,想看看大家的理解程度。

    “王志涛,你来说说,麻黄这味药,主要功效是什么?”刘院长点了名。

    王志涛慌里慌张地站起来,挠着头:“呃……发,发汗?治感冒的?”

    “太笼统了!”刘院长不满地敲敲黑板,“性味呢?归经呢?”

    王志涛憋得脸通红,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坐下吧!上课要认真听讲!”刘院长挥挥手,目光扫视教室,“还有谁来说说?周薇,你说说看。”

    周薇应声起立,身姿挺拔,声音清晰冷静的回答:“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功效更佳。”回答得一板一眼的,准确无误,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功底。

    刘院长满意地点点头:“嗯,很好,周薇同学基础很扎实。坐下吧。”

    李长青在下面听着,心里对周薇的评价又高了一分。这姑娘,理论记忆堪比教科书啊,是个做学问的料。

    刘院长又接连问了几个学员,回答都磕磕巴巴的,他眉头越皱越紧。

    这时,刘院长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麻黄发汗力强,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情况下需要特别谨慎,甚至忌用麻黄?”

    教室里一片安静,连周薇都微微蹙眉,似乎在回忆书本知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简单记忆,涉及临床的辩证。

    李长青看到无人应答,又感受到刘院长目光中的期待,便举了手。

    “李长青,你说说看。”刘院长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李长青站起身,语气平稳的说道:“刘院长,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需慎用或忌用麻黄。第一,体虚外感,汗出不止者,忌用,以免过汗亡阳。第二,阴虚血少,津液亏损者,慎用,因麻黄发汗,更伤阴液。第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尤其要慎用,因为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能升高血压,加速心率,增加心脏负担。”

    他顿了顿,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继续补充道,这已经带入了超越时代的病理生理学视角:“特别是第三点,很多时候容易被忽略。有些老人看似风寒感冒,但本身有高血压,若误用强力发汗的麻黄,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引发危险。这时,或许选用发汗力较缓和的荆芥、防风等药更为稳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能见感冒就用麻黄汤。”

    他这番话,不仅说出了禁忌,更点明了现代药理学原理和临床风险,视角新颖,逻辑清晰。

    直到他说完,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不少学员们都瞪大了眼睛,觉得李长青说得太高深了,但又莫名觉得很有道理。

    周薇猛地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李长青,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探究。她熟读医书,知道麻黄的常规禁忌,但高血压、心脏负担这种从现代医学角度结合药理的分析,她从未听过,只觉得一针见血,直指关键!这个李长青,到底什么来路?

    刘院长更是惊讶地张了张嘴,下意识地又扶了扶眼镜,上下仔细的打量着李长青,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来自小山村的青年。

    他教了这么多期培训班,还是第一次有学员能从这么深入且结合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呃……很好!李长青同学思考得很深入,很有见地!”刘院长语气带着难掩的赞赏。

    “特别是考虑到患者基础病这一点,非常关键!大家都听到了吧?学医不仅要记药性,更要知人,要灵活辩证!李长青同学给大家做了个好榜样!坐下吧!”

    王志涛看着这一幕,尤其是看到刘院长毫不掩饰的赞赏和周薇那专注惊讶的眼神,后槽牙都快咬碎了。他感觉自己的风头被李长青彻底压了过去,一股邪火蹭蹭往上冒,忍不住阴阳怪气地小声嘀咕:“哼,臭显摆什么,说不定是从哪本旧书上看来的,瞎猫碰上死耗子……”

    他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刺耳。刘院长脸色一沉,正要开口,李长青却平静地接过话,目光看向王志涛,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王志涛同志,医学是严谨的科学,关乎着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要学。用对药就能救人,用错药,可能就会害人。我们在这里学习,不是为了显摆,是为了将来回去,能真正为缺医少药的乡亲们做点实事,解决点实际问题。”

    这番话说完,一下子把王志涛那点嫉妒小心思衬得无比渺小。教室里不少来自农村的学员纷纷点头,看向李长青的目光充满了敬佩,看向王志涛的目光则带上了鄙夷。

    刘院长赞许地看了李长青一眼,顺势严肃地说:“李长青同学说得很对!医者仁心,技术要精,医德更要高!好了,我们继续上课!”

    这节课后,李长青在培训班里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那个普通的山村青年,而是成了一个有真才实学、思想觉悟高的人物。

    下课休息时,连之前有些孤高的周薇,都主动拿着笔记本过来,指着刚才提到的麻黄碱与血压的问题,虚心地向李长青请教具体的机理。

    李长青便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等原理,周薇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王大壮、赵卫国等学员也围过来听,虽然听不太懂,但都觉得李长青非常厉害。

    王志涛则被彻底孤立了,一个人坐在角落,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嫉妒的种子在他心里疯狂生长……

    隔天,课程进入了常见急症处理。刘院长讲到中暑的急救,提到“要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或酒精擦浴降温”。

    这时,李长青再次举手发言:“刘院长,我补充一点。除了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非常关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温开水里加一点食盐和糖,给患者慢慢喝下去,能更快恢复体力,防止虚脱。这叫补充……呃,盐糖水。”

    他差点就脱口说出电解质溶液这个现代词,还好及时刹住了车。

    但这个简单实用的土方,再次让刘院长眼睛一亮:“好!这个办法好!因地制宜,简单有效!李长青同学,你这些实用的点子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李长青谦逊地笑笑:“刘院长,都是以前在村里跑山干活时,跟老人学的,平常我自己也会瞎琢磨。”

    周薇在一旁默默记下,看着李长青的眼神,除了探究,更多了一丝敬佩。她觉得李长青就像一座宝藏,总能挖出惊喜。

    下课后,学员们涌出教室,三三两两聚在院子里晒太阳、活动筋骨。李长青、林晓梅和周薇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站在背风向阳的墙根下。

    周薇手里还拿着笔记本,眼神亮晶晶的,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讨论中:“李长青同志,你刚才提到的麻黄碱对心脏的影响,这个观点很新颖,我在国内的教材里还没看到过这么明确的表述。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的?”

    她的语气直接而充满求知欲。

    李长青还好早有准备,从容的应对着:“周薇同志,我这也是以前偶然听一位下放到我们那边的老大夫提起过一嘴,说有些药不光看性味,还要琢磨它里面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对不同体质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影响。我觉得有道理,就自己瞎琢磨,结合咱农村的实际病例想了想。比如有心脏病的老人,感冒了确实不能乱发汗。”

    林晓梅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看着李长青沉稳自信的侧脸,眼神里满是钦佩,轻声补充道:“长青哥总是想得很深,能把很多道理和实际联系起来。”

    周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李长青的眼神更多了几分郑重:“理论结合实际,这才是学医的正道。你这种思路,值得我学习。”

    这时,憨厚的张大壮也凑过来,挠着头嘿嘿笑:“长青兄弟,你讲的啥碱啥压的俺听不太懂,但你说老人感冒不能乱发汗,这个俺记下了,实用!”

    轻松的技术交流,让几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然而,在不远处的墙角,王志涛阴冷地看着这一幕,拳头紧紧的攥起。

    李长青越是出色,越是受欢迎,他就越恨越嫉妒。

    他觉得自己的脸面,仿佛被李长青踩在了地上。一个危险的念头,开始在他心里酝酿。

    今天下午的课程结束得比较早。李长青对林晓梅说:“晓梅,我们来公社几天了,一直都在学习。苏主任上次帮了咱们大忙,于情于理,咱们也该去拜访感谢一下,顺便也买点东西。”

    林晓梅温顺地点点头:“嗯,我听你的长青哥,是应该去感谢一下。”

    两人跟周薇打了个招呼,便一起走出卫生院。

    公社的主街依旧尘土飞扬,两旁低矮的土坯房和零星的红砖房混杂。供销社门口总是最热闹的地方,排队买盐打煤油的人不少。李长青带着林晓梅,目标明确地走了进去。

    他先是称了一斤品相最好的鸡蛋糕,用油纸包好,又买了一包带过滤嘴的大前门香烟,他心里盘算着,礼物虽然不重,但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算是很体面的心意了,关键是表达尊重。

    “晓梅,你也看看,有没有需要买的?”李长青转头问。

    林晓梅轻轻摇头:“我没什么要买的。”她顿了顿,小声说,“来时家里给带了点全国粮票和钱,让我应急用。”

    李长青闻言,心中一动,全国粮票?这可不是普通家庭能随便拿出来的。他顺势问道:“家里……一切都好吧?听你口音,不完全是咱这边的?”

    林晓梅微微低头,声音轻柔:“嗯,我家是北京的。父母都在机关工作,还有个哥哥在部队。他们……都挺好的。”

    她的话语虽然简单,但北京、机关、部队这几个词,已悄然勾勒出她不凡的家庭背景。

    在这个年代,这样的出身,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视野,也或许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李长青没有多问,只是点点头:“北京好地方啊。咱们在这好好学习,将来肯定能用得上。”

    他心中了然,对林晓梅的认知更深了一层,没想到这姑娘,平常低调沉稳,背景却不简单。

    两人提着礼物,来到公社革委会大院。经过门口民兵盘问和登记,才被允许进入。大院里的气氛明显比外面肃静许多,可以看到干部模样的人们步履匆匆的。

    他们很快就找到苏建国主任的办公室,敲门进去。

    苏主任正在看文件,见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是长青和晓梅啊,快进来坐!学习怎么样了?还适应吗?”

    李长青把点心和香烟放在桌角,诚恳地说:“苏主任,谢谢您关心!学习挺顺利的,刘院长教得很好。我和晓梅今天是来感谢您的!上次要不是您主持公道,又给我们这个学习机会。”

    苏主任摆摆手,笑道:“哎,小事一桩!看到你们年轻人有出息,肯学习,能为集体做事,我就高兴!怎么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有?”

    “没有困难,都安排得很好。”李长青连忙说,“我们一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绝不辜负您的期望,学成回去好好为社员服务。”

    林晓梅也轻声说:“谢谢苏主任。”

    苏主任满意地点点头,又鼓励了几句:“好,好!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在这里好好学,将来咱公社的医疗卫生事业,还得靠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

    拜访时间并不长,他们便离开了公社大院,李长青和林晓梅都松了口气,心里踏实了不少。与关键领导维持良好关系,在这个年代可是至关重要的。

    返回卫生院的路上,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经过这些天的相处,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又近了一些。

    李长青看着身边文静秀美的林晓梅,想到她显赫却低调的家世,想到她好学的劲头,心中感叹,还得更加努力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不错,请把《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