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相得益彰,自己作诗!

    “铛——”

    一声清脆的钟鸣响彻院学,小考正式开始。

    刹那间,致知小筑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学子们或轻或重的呼吸。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也弥漫着无形的紧张。

    为防止舞弊,此次小考的监考夫子皆是打乱安排的。

    负责丙一班的,便是一位面容方正,神情严肃的乙班夫子。

    他姓孙,平日里教导乙班的律法,向来以严苛著称。

    孙夫子背着手,在学子们的桌案间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锐利,扫过一张张或紧张、或凝重的年轻脸庞,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丙班的学子,在他看来,大多根基不稳,心性浮躁,能有什么惊艳之才?

    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顾铭凝神静气,将所有杂念摒除在外。

    他的目光落在试卷上。

    上午的考题有二。

    其一,经义,乃是《礼记·大学》中的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要求学子阐述其义,并引经据典,论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其二,策论,题为“论边防屯田之利弊”。

    这题目出得极有水平,既考察了学子对兵事、农事的了解,又考验了他们的辩证思维与大局观。

    顾铭深吸一口气,并未急着动笔。

    他闭上眼,三日苦读的内容在脑海中飞速流转,相关的典籍、注疏、历代名家的策论观点,一一浮现,而后被他迅速地筛选、整合、重构。

    一个清晰的框架,在他的脑海中缓缓成型。

    片刻后,顾铭睁开眼,眸中一片清明。

    他提起笔,饱蘸浓墨,笔尖轻悬于卷首之上,气沉丹田。

    而后,落笔。

    第一个字落下,便如一颗星辰坠入夜幕,瞬间点亮了整张素白的卷面。

    他的手腕平稳,动作行云流水,不见丝毫烟火气。

    笔尖在纸上游走,时而如惊鸿照影,时而如蛟龙入海。

    那一个个墨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它们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变成了流动的云,变幻的烟,带着一种超逸出尘的灵动与玄妙。

    孙夫子踱步到了顾铭的身后,本是随意一瞥。

    可就是这一瞥,让他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

    他的脚步停下了。

    他的呼吸,也仿佛停滞了。

    那双一向严苛的眼睛,此刻瞪得浑圆,死死地盯着顾銘笔下的字迹,瞳孔中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撼。

    这是……

    这是丙班学子能写出的字?

    孙夫子在白鹭院学执教十余年,见过的优秀卷面不计其数。

    甲班魁首萧衍的字,已是公认的工整隽秀,颇具风骨。

    可与眼前这字一比,便如同凡品遇到了仙品,瞬间黯然失色!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好”了。

    这是一种道,一种韵,一种足以让任何观者都为之心神摇曳的意境!

    孙夫子的喉头滚动了一下,下意识地想要凑近了看,却又怕打扰到对方的思路。

    他只能强行按捺住内心的惊涛骇浪,站在原地,目光却再也无法从那张试卷上移开。

    他不仅看字,也看文。

    只见顾铭的策论,开篇便直指核心,点明屯田乃是“国之大计,戍边之本”,而后笔锋一转,从利弊两方面展开论述。

    论其利,则引汉唐旧事,言其“既实边备,又广储蓄,一举两得”。

    论其弊,则点出“或与民争利,或因管理不善而致土地荒芜,反耗国帑”。

    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虽偶有几处论述稍显稚嫩,但整体的框架与见地,已远超寻常丙班学子,甚至比他教的某些乙班学子还要深刻几分!

    孙夫子心中暗赞。

    这等字,配这等文,相得益彰。

    他几乎可以预见,这张卷子呈上去后,会在阅卷的夫子们之间,引起怎样的波澜。

    时间缓缓流逝。

    当上午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时,顾铭正好写完最后一个字。

    他搁下笔,轻轻吹干墨迹,将试卷整齐地放在桌角,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三日的苦修,在这一刻,尽数化作了笔下的洋洋洒洒。

    “呼……总算考完了。”

    王皓伸了个大大的懒腰,一脸的如释重负。

    他凑到顾铭身边,压低声音问道:“顾兄,感觉如何?那策论题目,可真是刁钻。”

    李修也走了过来,他面色沉静,显然也耗费了不少心神。

    “确实不易,我写到后来,只觉得脑中一片混沌。”

    顾铭笑了笑,神态从容。

    “尽力而为罢了。”

    他的语气谦和,眉宇间却透着一股沉稳的自信。

    王皓羡慕道:“顾兄一手好字,便已胜过我等三分了。”

    他真心实意地说道。

    “王兄谬赞。”

    顾铭拱了拱手,并未在此事上多言。

    一同饭堂用餐,稍作休息,以备接下来的考试。

    下午的考题,是律法与诗。

    律法题相对直接,大多是摘取《大崝律疏议》中的法条,设置一些情景,让学子判断对错,并写明依据。

    这对顾铭来说,不算难,也不算简单。

    他的“律法”一项,尚在“初窥门径”的阶段,全靠这三日的强闻博记。

    他答得不快,每一个判断都反复思量,确保自己所引用的法条准确无误。

    虽无出彩之处,却也中规中矩,稳扎稳打。

    最后的诗题,则是一道命题诗。

    以“春燕”为题,作一首五言绝句。

    看到这个题目,顾铭的心中,瞬间闪过了无数前世的名篇佳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任何一句,都足以在此次小考中拔得头筹。

    但他只是略一思索,便将这些念头尽数压了下去。

    不行。

    在这种小考用自己的诗词储备库,纯属浪费资源。

    想通了这一点,顾铭的心境便彻底平复下来。

    他不再去思索那些传世名篇,而是沉下心,将自己这几日在院学所学的格律、对仗、平仄等知识,缓缓调动起来。

    他要作一首,完全属于自己的诗。

    一首符合他当前学识水平的诗。

    他凝视着窗外,想象着春日里,燕子穿梭于柳梢屋檐的景象。

    片刻后,他提笔,在试卷的末尾,写下了四句诗。

    “新泥筑旧巢,

    双影入帘高。

    呢喃语不尽,

    春风过柳梢。”

    写完,他自己读了一遍,不禁哑然失笑。

    这首诗,平铺直叙,意境浅白,格律倒是工整,却无甚出彩之处。

    也就是“初窥门径”的水平,勉强能及格。

    但,这就够了。

    这才是他现阶段,应该展现出的水平。(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不错,请把《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科举:读书发媳妇?我必六元及第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