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带走了村里的新鲜话题,却给陈实留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洛阳。
“洛阳……”他心中默念。这个地名如同一个历史坐标,瞬间在他脑中激起了波澜。在他的认知里,洛阳作为重要都城,历史贯穿多个朝代。如今它仍是一个被称为“大地方”的重镇,这至少排除了某些极端早期的年代,但具体是隋、唐、宋、明?线索依然模糊。他需要一个更明确的年代标记,但这急不得。
这个目标让他看待周遭的目光变得更加敏锐。白石村不再是容身的孤岛,而是他迈向未知天地的起点。他开始更系统地为远行做准备,而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克服的,便是最基础的生存适应。
饮食,是第一道关卡。 最初那掺杂着麸皮、沙砾甚至蛀虫的糙米和黑面窝头,曾让他肠胃翻江倒海,难以下咽。但他没有挑剔的资本。他强迫自己吞咽,身体在抗议数日后,终于无奈地接受了这种粗糙的给养。他开始学着村民的样子,将有限的粮食和野菜一起熬煮成浓稠的粥羹,让食物变得容易入口一些。他发现村里偶尔会采摘一种名为“藿香”的植物嫩叶,加入汤中不仅能提味,似乎还能缓解他因饮食不适带来的轻微腹胀。这是一种缓慢而痛苦的驯化过程,他的味蕾和肠胃,正被迫与这个时代妥协。
也正是在这种日常的挣扎中,王猎户的回报,显得尤为珍贵。山娃的伤稳定后,王猎户成了陈实破屋的常客。他不善言辞,表达感激的方式朴实而直接。有时是一块用树叶包着的、烤得焦香的獐子肉;有时是几张硝制好的、柔软的兔皮,示意他可以垫在草铺上御寒;最多的是各种山间野果和菌菇,大大丰富了陈实贫乏的食物来源。
这份来自被救者的、持续而实在的馈赠,不仅仅是物资上的补充,更像是一根温暖的纽带,将陈实这个“外乡人”与白石村最核心的狩猎家庭联结起来。柱子陪同他进山时,态度也因王猎户的关系而更加友善,甚至会主动提醒他避开某些危险的兽径。
陈实利用这些机会,更加专注地投入药材积累。他主动向李老丈(其身份更接近里长或村中耆老,负责管理村务,对接上面来的差役)提出,希望能在劳作之余,进山采集。李老丈沉吟片刻。他看得出这外乡人去意已生,但考虑到其医术对村子的价值,以及他与王猎户家建立的关系,最终应允,但仍指派柱子陪同。
陈实完全不懂系统性的中药知识。他的方法原始而笨拙:仔细观察柱子避开的毒草;模仿采摘;更多的是依靠最基础的感官——辨认哪种草捣碎后敷在伤口上似乎能止血。这是一个纯粹基于观察和试错的积累过程。
他的“诊金”也开始有意识地偏向易于储存和携带的物品。一块块结实的粗布,一双厚底麻鞋,一个半旧的水囊……这些琐碎的积累,给他带来了踏實感。
与此同时,外界的信息也零碎汇集。他借着给村民看诊,艰难打探官道情况、路途安全。当尝试提起 “税……役……” 这两个字眼时,村民的脸色立刻苦了下来,指了指村口的李老丈:“里长……催得紧哩。夏税、秋粮,还有那该死的‘均徭’,不定什么时候就得去县里服苦役……”
陈实默默听着。“里长”、“夏税秋粮”、“均徭”——这些词汇,连同村民脸上的无奈与畏惧,共同勾勒出帝国统治末端的沉重压力。他也更加明白,自己这个黑户,想要弄到合法路引,穿过这层层盘查前往洛阳,难度何其之大。
这个现实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他的些许热切。他望着西边天际,洛阳的方向看似不远,中间却隔着有形的关山与无形的、由律法和权力构筑的重重关隘。
他摩挲着王猎户昨日送来的一块干肉,目光渐渐坚定。困守绝非出路。他积累的草药、物资,以及与王猎户等村民结下的善缘,或许都是未来的筹码。他需要等待,需要那个每月如期而至的货郎,带来更多关于外界规则,甚至是……某些“漏洞”的信息。
前路迢迢,关山难越。但有了方向的人,胃袋里装着这个时代的粮食,身边有着微弱但真誠的羁绊,目光便能穿透迷雾,望得更远。(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