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无秘密。
宫门前的冲突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城。
当百姓得知那名被辱的小姑娘,竟是虎大威之女,愤慨开始蔓延。
那是大明的功臣之后。
那是烈士遗孤。
那是陛下亲点入明堂就学的忠贞之后。
每一桩,都戳在百姓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没娘的孩子也要欺负?!”
京中酒肆与街头巷尾群情激愤,纷纷请愿,要求严惩施东学。
而《明刊》的编者们更是彻夜奋笔。
将虎小妞午门被辱一事写入最新一期,准备刊行全国。
民愤沸腾之际,施东学之父,内阁大臣施凤来,已如热锅上的蚂蚁。
他奔走求援,却发现无人愿伸手相助。
欲入宫请罪,又被告知陛下政务繁忙,不见任何人。
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昔日同僚、现任内阁重臣李国普。
“李兄,陛下让人拿了我儿,怕是登州之事已然泄露。
如今这风口浪尖,你我更应同进退,共渡此劫!”
李国普沉默良久,缓缓开口。
“施兄多虑了。
张家口的事早已清缴,山西曹变蛟也将八大晋商尽诛。
若登州之事真泄,陛下岂会至今隐忍不发?
这不过是巧合罢了。”
他抿了一口茶,语气平静得几乎冷漠。
“如今皇命得以畅行,是因我等全力推行、无有掣肘。
陛下心知肚明。
若换旁人执掌内阁,反而碍事。”
言罢,叹了口气。
“要怪,只能怪你儿运气太差。
谁能想到那虎大威之女竟独自入京?
谁又能料到,区区河南总兵,竟与袁可立、曹文诏、孙传庭等皆有往来?
节哀吧,施兄。”
这话让施凤来面色铁青。
“李大人之意,是不救我儿了?”
李国普淡淡一笑。
“非不救,实在是无从下手。”
施凤来冷笑一声,压低声音说道。
“别忘了,当年八大晋商之事,是李大人引我入局!”
李国普眯起眼。
“施大人这是在威胁在下?
呵呵!
那就请去陛下面前告发在下罢!
不送。”
说罢拂袖而去。
施凤来脸色铁青,愤愤然离去。
府中管家悄声问道。
“老爷,若施凤来真去告发,以他所知之事……”
李国普淡然笑道。
“若陛下真想让他告发,又岂会把他拦在宫门之外?
如今八大晋商伏诛,藩王覆灭,真相早已不再重要。”
李国普一脸的自信。
“水至清则无鱼。
纵观古今,哪怕秦皇汉武,也做不到让满朝文武尽皆忠贞。
陛下亦不会如此。
陛下需要一个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坚决附和陛下声音的人。”
他指着自己,神情笃定。
“在这点上,我比施凤来更合适。
如今科举将至,考题未定,主考人也悬而未决。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陛下要破祖制。
这时就需要我这样的人,站出来力挺陛下。
做官,不只是做事,
更要懂自己存在的价值。”
……
夜色沉沉,施凤来从李府走出,仍不死心,再次求见陛下。
可惜,依旧被拒之门外。
无奈,他只得前往孙承宗府邸。
“孙大人,救我!”
孙承宗放下手中公文,叹了口气。
“施大人,到如今你还看不出陛下的用意?”
见他愣在原地,孙承宗摇头。
“陛下不见你,也就是不见任何想弹劾你之人。
此意再明显不过,陛下不欲置你于死地。
辞官归乡吧。
也许……还能保你儿一命。”
施凤来久久无语,终于俯身一拜。
“下官,谢大人提点。”
回府后,他独坐书房,沉思半刻,长叹一声。
以吾之心智,已看不清这朝局走向。
提笔写下长奏。
字里行间,并没有提及李国普与登州之事。
满篇皆是,教子无方、愧对皇恩、请辞归乡。
并自请捐出全部家产,以资明堂。
写完后,又长长叹了口气。
叹息的是,看透之后的无奈。
他知道,自己已被陛下放生。
而李国普……迟早要死。
果然,一日之后,圣旨下达。
准许施凤来辞官归乡。
施东学革职,杖三十,驱逐出京,永不叙用。
李国普得知此讯,微微皱眉,却又暗自窃喜。
果然,陛下未让他开口。
陛下,需要我这样的臣子。
……
休沐近一月的早朝,终于再启。
群臣齐聚,气氛肃然。
众人皆知,这一次陛下开朝,只为一事!
科举。
如今的早朝,朝堂上空空荡荡,少了接近一半官员。
钱谦益望着显得空旷的朝堂,心中窃喜。
几日前,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南京吏部右侍郎钱龙锡的密信。
信中一句话让他如醍醐灌顶,
“内阁统六部,今阁臣领尚书,是重之而权愈隆。
抑使六部制之而权反削?”
这话一下点醒了他。
内阁本是总领六部,但如今六部尚书之职,全由内阁大臣兼任,
表面看来,内阁权力更集中。
可细想之下,却是皇权在一点点蚕食。
“陛下于内阁,既任且裁。
阁未重组,以陛下未惬于今阁。
今科,契机也。”
钱龙锡在信中如此断言。
不重组,不是陛下满意,而是心中不满。
这次科举,或许就是陛下借机重组内阁、收回权柄的契机。
更让钱谦益心潮澎湃的是最后几句。
“科举试题,取于四书五经断章。
无定解则对错难辨。
取中,凭运作耳。
此法,源自叔时公。”
叔时公,正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
断章取义式的出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无所谓对错。
没有对错,录取谁便全凭后台与门路。
这便是机会。
钱谦益身为礼部侍郎,名声与学问俱在,此番科举在即,他极可能入选为判卷之官。
是官皆有子弟,而子弟登仕途,必由科举。
判卷之权,正是通天之阶。
他能以此结交权臣,收买人心,从下而上,重整自己的地位。
钱龙锡真乃奇人!
虽远在南方,却能看透京中风向,简直有当年顾宪成那种不居庙堂、却能搅动天下的手段。
“众卿平身。”
崇祯的声音在殿中响起。
他神情平静,目光扫过百官时,落在钱谦益身上微微一顿。
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看来这段日子混得不错。
崇祯心中冷哼。
看来自己太久没敲打他,这狗才又皮痒了。
崇祯开口。
“科举将至,然近年弊端层出不穷,若不能除弊,所谓取士便成笑话。
诸卿可有良策?”
话音未落,李国普立刻站出。
“陛下,科举虽设弥封、誊录、搜身、换衣、巡检、锁院等制,仍难杜弊。
臣以为,此次科举必当重整制度,方能取真贤才。”
弥封,遮名隐籍,以防舞弊。
誊录,由小吏抄写试卷,以防识字迹。
锁院,万间号房,考生独居其内,宵禁三日。
搜身、换衣、巡检,更是层层把关。
制度看似森严,实则漏洞处处可钻。
弥封失效,因为考官能认笔迹。
誊录也可破,因为考生能在文中暗藏标记。
至于巡检与锁院,更成摆设。
“臣三度主考,深知其弊。
曾有人欲以银千两贿臣,被臣严词拒绝。
臣可自洁,然无力禁他人之贪。”
崇祯看着他那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只觉一阵反胃。
这厮,登州勾连八大晋商,暗卖军械。
借科举敛财,满口清廉,满身腥臭。
崇祯强忍不适。
“李卿所言极是。
既如此,便由你执笔,将科举弊端一一写明,张榜天下,以警后人。”
李国普一愣,随后俯身应道。
“臣,领旨。”
崇祯目光再度扫过众臣。
“朕以为,科举取才若只考四书五经,徒得书呆,非得贤能。
此次科举朕决定不再以四书五经为题,而以实学为主。”
声音不大,却震得殿中群臣面色骤变。
唯有孙承宗神情平静。
李国普则是低头不语。
其余人全都炸了。
不考四书五经?
那十年寒窗岂不成了笑话?
若不再以经义定成败,读书人的地位将不保!
再往后,工匠、商贾、兵卒……岂非也能入仕?
太仆寺卿当即站出。
“陛下,万万不可啊陛下!”
朝堂之上,嗡嗡声一片。
崇祯负手而立,目光冷如寒铁,从众人身上一一扫过。
这一刻,他才真正让他们明白,新政已经开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